APP下载

艺术提问,有效对话

2015-04-20蒋广林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叶圣陶新教材教材

蒋广林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举手回答,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但是细微观之,你就会发现,其中也是心态种种,气象万千。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发展思维、技能、情感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的有效交流、对话和有机结合,而且还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见,巧妙的、艺术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只有在一个“问”字上下功夫,才能上好一堂课。

一、提问要具有目的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其问题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服务于教学活动实际需要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深入研究教材,根据教材的知识和思想内容,从整体出发,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精心地设置疑问,着重考虑语文教学的整体效应。

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教学中,应避免提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同时作为课题出现矛盾不矛盾?这样学生轻易就能用“是”或“否”来回答。而是应该问些类似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父母对巴迪的诗有不同的看法?你又如何看待和体会这两种评价中包含的情感呢?”这样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突出重点的问题。

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地利用新教材图文结合的优势,淡化知识体系,强化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以平等的地位与学生交流,讲究技巧、时机,问在最需要的地方,问最需要问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设置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才能,并通过回答问题,得到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提问要具有时效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设疑提问时,应紧抓学生的“愤悱”之时,抓住有利时机,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应深入地研究教材,抓准突破口,给学生设置“路障”,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冲突”。只有抓住契机,提出富有艺术技巧的问题,才能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活跃思维,从而得到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例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开篇我便设置了这样的问题:高尔基在欣赏他儿子种的花时,为什么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问题一出,学生便迫不及待地去文中找答案,并踊跃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既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阅读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又能引导学生深入地体会文章情感,使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

三、提问要具有创造性

在课堂提问中,问题的创造性是最重要的,但却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但是笔者却以为,提问要具有创造性才是重中之重,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提问要注重引导,侧重于学习方法的传授,而非语文知识的灌输。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这也就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和知识规律的揭示远重于“传道授业解惑”。

2.提问要注重鼓励,侧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非对标准答案的追求。学生的创新,既包含知识上的迁移、丰富的想象力,又包含有不同于他人的见解和小创意等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善问、善听、善评,不一味地追求“标准”而错过学生昙花一现的“精彩”,而且还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研究和解决新的问题。

总之,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深入地研究多种提问技巧,把问题问到学生的心理,实现有效对话,优化教学效果,使课堂更活跃、更有效,也更具艺术性。

参考文献: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猜你喜欢

叶圣陶新教材教材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
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