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小学文言文教学的春天
2015-04-20刘凤秀
刘凤秀
文言文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绚丽灿烂的奇葩。它文字简约,却理寓其中,意义深远;它语言凝练,却表情达意,栩栩如生。文言文进入小学教材,是新课程标准目标下“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古诗文”“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以及“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的具体体现和补充。如何进行小学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以《杨氏之子》的教学为例,让我们走进一堂充满趣味与古韵味的课堂。
一、寻找切入点,激趣导入
教学伊始,教师出示两则小故事,一则是《罗斯福保密》,另一则是《纪晓岚智对乾隆》,两则都是话中有话、弦外有音的小故事,语言艺术带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下来,让我们学习另一则弦外有音的小故事。”学生兴趣盎然、轻松自如地走进了充满智慧的文言世界。
二、体会古诗文,读出韵味
诵读古诗文是一件很风雅的事,一卷在手,书声琅琅。文言文的朗读特别要注意节奏和韵味。课堂上,教师将《杨氏之子》还原竖排版文言文,在古声古韵的音乐伴奏中,教师抑扬顿挫地诵读着,使学生一下子置身于富有魅力的古文化殿堂中,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情不自禁地也跟着老师吟诵起来。
三、指点好方法,授之以渔
在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时,教师巡视其间,发现了很多好的学习方法,如“对照注释一句一句读,想想每句话的意思”“图文对照读”等阅读方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还可以运用“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联系上下文大胆地猜读”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阅读。这些方法的点拨使学生能迅速、熟练地把握课文的整体,读懂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意思,扫清阅读中的障碍,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
“课堂上,关于方法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经过这一教学环节,课文的文言形式已在学生头脑中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白话文及相应的情境,为今后大量阅读文言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巧用文言文评价,真实贴切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是《杨氏之子》中的中心句。教学中,教师把自己当作“孔君平”,凭借自己深厚的古文功底,竭力运用情境化的浅易古文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如“曾氏之子,甚聪惠!”“善哉!刘氏之子亦如此!”等,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让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杨氏子,甚聪惠”的体会,还通过与文言文的“亲密接触”,学会了举一反三地运用句式夸赞他人,真可谓一箭双雕!
五、同题材比较阅读,学以致用
教学中,教师拓展《世说新语》中另一则突出用语巧妙的文言文《狗窦大开》。学生根据学习提示合作探究理解文意,教师引导学生将两则文言文对比着读,找找两则文言文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对比着读,取其精华。智慧与优雅同在,才能成为儒雅。”通过对比有趣的古诗文,学生在学中乐,学中用,学中体会语言艺术的魅力——“儒雅”。此时,学生再次重读《杨氏之子》时,已是“其词若出吾之口,其情若生吾之心”了。
文言文好比经冬的草,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枯黄与衰败,可并不曾死亡,相反,却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只要经过春雨的滋润,经过和煦的春风和温暖的春阳之后,它便马上蓬蓬勃勃起来,郁郁葱葱成一片片醉人的翠绿。让我们洒下春雨、吹起春风、撒下春阳,让文言文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文艺.小学文言文阅读教学摭谈[J].湖南教育,20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