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之我见
2015-04-20王蕊蕾
王蕊蕾
摘 要:如何促进教师、学生、文本的和谐发展,营造三者之间同构共生的生命体?以下从“准确解读文本”“深入研究文本”“再次感悟文本”“享受升华文本”四个方面研究如何提高语文课堂言语感悟的有效性,提出了促进语文课堂和谐教学的见解。
关键词:准确解读文本;深入研究文本;再次感悟文本;享受升华文本
新课程实验开展以来,涌现了许多生机勃勃的语文课堂教学,这些高效的课堂教学为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教师们纷纷仿效,都在设计热闹活泼的课堂,因为这种课堂一开始就能吸引学生。但一些问题也渐渐暴露出来:教师教得这么累,学生学得这么苦,效果却是如此地不尽如人意,究竟是什么原因?虽然学生们明显比以前积极了,可是我们明显地发现,有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学习不够主动,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时主动探究的意识不强,有意义的实质性的合作学习比较困难,“假兴趣”“假合作”“瞎探索”等无效活动,在课堂上时有发生。而教师,特别是对于分课型教师来讲,自己能否胜任这门学科,如何体现新理念、教好这门学科等诸多问题摆在我的面前,这些都是对我们发起的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充电,需要俯下身子先当“学生”,要进行专业知识的补充学习,只有走在学生前面才能配做人师。
这一系列问题时刻萦绕在每一位教师的心头,我们在思索,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其中的主要原因就集中在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阵地——课堂,即课堂的教学效率,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碰撞的课堂,不是机械的生产一些整齐划一的脑袋,它培养的学生是鲜活的,富有创造力的人才;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全面地关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乐园。而我们的语文课堂并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我们也在行动,在探索中逐步形成了联片教研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组织片区教师备课、说课和相互听课、交流信息、发现问题、寻求对策、积累经验,通过交叉互动的形式解决教师知识储备不足,重点、难点把握不准和教学设计及教学策略不能很好地反映学科和学生实际的问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使我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我认为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准确地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课的前提。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首先,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其次,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再次,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尝辄止:不能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更不能出现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由于自己把握不准而在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不知所措。要把工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不是漫天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从而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背离语文教学的方向。
二、深入研究文本
只有深入文本,学生才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然而很可惜的是,如今的语文课堂往往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法宝,将一些生搬硬套的模式作为自己课堂的载体,轻视了对文本的细研与探究。究其原因,还是我们缺少一种自己解读教材、挖掘教材的能力,致使我们的学生只能对在文本的篱笆墙外远远地望望,小脚刚起步也就很快地缩了回来。语文课堂要进行有效的言语感悟,必须要让学生深入文本潜心读文,咀嚼品味,才能发现文本里边的无限风景,才能真正地被文本所打动,获得体验,感受思想。如何深入文本?最简单、最基础、最有效的策略就是细研文本,找到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智慧路径。
我们只有自己走进了文本,才能把学生也带进了文本,学生的言语感悟才来得真挚。教学中抓住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中心问题,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前后联系,将自己的体验与感悟融入文本之中,在字里行间之里反复地体味,将主题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言语感悟是学生在深入文本的基础上得来的,也正是这种深入,让学生的言语感悟变得枝繁叶茂,课堂变得情趣味浓。
三、再次感悟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想再悟文本就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种非常有效的载体。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深入地感悟,更要在首次解读的基础上,对文本材料进行后续的言语感悟,挖掘文字背后的真正情感,实现学生与文本进行灵魂间的对话,进而构筑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和谐美。通过这种处理,激发了学生的体验,学生被带入到文本的情感中,逐步又升华为自己的情感。因此,再次感悟文本,能为学生再创有效的言语感悟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
四、享受升华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过程就是要有丰富的言语感悟作为支撑,脱离这个前提,任何的对话过程都显得苍白无力。而如果能真正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那他一定是建立在享受文本的前提下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之中,要想让学生能够享受文本,体验到文本内部的美,教师只有通过精当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品味,放飞想象,凭借多元对话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真正让学生享受文本,实现学生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从而从立体上丰富起学生有效的言语感悟。而教学中的升华和抒情部分恰恰能展示“享受升华文本”的力量,使得课堂教学临进结束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之,通过多次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欣喜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清晰地看到前进的方向。我开始关注学生的质疑与生成,课堂更加真实,也更加丰富了。作为一名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我会加倍努力,以学生为本,研读文本、精心设计,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多思考教学中的问题,多尝试一些教学的方法,多研究教学对象的需求,学会调控应变,善于总结、反思,只要本着一颗为学生终身发展而努力的心,就能取得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