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小学阅读课堂在预设与生成间演绎教学精彩

2015-04-20赵新翠

新课程·小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预设课文课堂

赵新翠

关于阅读课堂预设与生成,我曾看到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比喻:预设与生成是课堂上的两张网,学生正像渴求食物的“鱼”,教师可用预设的网先逮“大鱼”,再用生成的网逮住“小鱼”。对于一些不往两张网里钻的“鱼”,教师要善于观察、呵护、引导、点拨,从而催生新的精彩生成。因此,正确地认识预设与生成,科学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平衡将成为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环节,更是教师体现综合素养、演绎教育精彩的魅力舞台。

一、准确地认识预设与生成

学习认知学的布鲁纳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任何一门学科,都有一连串的新知识,每个知识的学习都要经过获得、转化和评价这3个认知学习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既有规律,有时又有“规律”之外的情况发生。教师只有遵循这样的认知过程,才能更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阅读学习活动。因此,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预设的重点,精心的预设是获得的前提,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也是动态生成的起点。关于什么是预设与生成,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教师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当学生的表情出现细微变化时,言语表达与众不同时,很可能他内心正涌动着不同或新奇的想法。他们的真实水平和认知往往无法完全准确估计,有些时候课堂中的某个环节会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课堂上学生能不能在特定学习情境中产生具有个性色彩的疑问、困惑,并且将所思所想表达出来,这些是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那么,当学生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时,教学不再按预设展开,教师就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巧妙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冷静思考、迅速判断学生生成内容的价值规律,灵活调整教学方法,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教师在这样有心的“发现”之后,引领学生再进一步分析和判断,使教学顺利展开,富有灵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使教学充满生命色彩。由此可见,课前预设只是一个有效教学的准备,课堂教学中呈现出来的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一切令人兴奋的“生成”,都是师生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是师生与知识对话结出的“硕果”,更是师生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明灯”,无不源自教师对学生、对知识、对课堂的充分把握和理解。教师要能够从教学的全局来看待课前和课中:课前的备课是准备和热身,课中预设与生成的高度融合才是理想课堂的产物。当预设成为促成课堂高效生成的土壤,有效生成就成为有效预设的风向标和导航仪。

二、精心的预设只为更好地生成

“生成学习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维特罗克等结合中小学数学、科学等学科的教学,是在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它吸收了当代信息加工心理学在人类认知学习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解释和说明学习者内部的生成作用时,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主观能动性,重视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知觉的作用,特别关注在多向交互作用中所建构的新知识的意义。在日常的教学中,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科学教学观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主动地构建对环境信息的理解和解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充分考虑到哪些学习内容通过一定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探究出结果。例如,小学数学三年级《三角形初步认识》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看、找、摸等,感知三角形的特点,然后用语言表述出来。

1.课程观视野下的教学预设与生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规定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应选择的课程内容的特点及类型。语文各学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清晰地规定了学生在完成某个阶段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各学段的基本课程内容、教学内容是什么。任何个人都无法,也不可能对课程内容进行修改,只能遵照执行。为了更好地落实阶段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教师只有依据语文学科教学及教学材料的特点,选择恰当的学习事实,引用一定的教学策略,以一种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的课程眼光开展教学活动。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21课《老人与海鸥》的作者是邓启耀先生,课文则是在邓启耀先生的《寂寞鸥灵》一文的基础上改编的。原文中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写了老人喂养海鸥的故事,而课文中则用了13个自然段。作为一种社会文本,在选编为教学材料而成为教学文本时,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中的教学文本的阅读与学习,关注的焦点不仅在于弄懂教材直接传输的信息,更在于“怎样”正确快速地学习作者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传输信息,“怎样”像课文作者那样综合运用、整理加工各种信息,形成自己想要传输的信息。具体到这篇课文,结合单元导读,教师在执教时可将教学目标聚焦在:(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2)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3)揣摩作者是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目标1和目标2,学生认为通过运用以往的学习方法自己就可以完成,目标3是需要教师帮助的。于是,我以原文中的“节衣缩食”和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对比学习,教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选择为中心服务的材料的。之后,学生运用学法去发现、去学习作者是如何将老人喂养海鸥中那种“亲如儿女”的情感写真实、具体的。这种大语文观视野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更高层次的生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层面的预设和生成

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物化形态,它以一种特殊的编辑原则及编辑体例将课程内容中的学科信息呈现于不同的教学载体上。构成语文教材内容的主体是课文、单元导读、课文注释、课后练习、插图等。此时,作为教学材料的课文不再是独立的文学作品,而是教学体系的构成要素、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重要依托。如果离开了单元的学习目标、任务要求,课型的特点要求,学生从课文中“读什么”,一千个教师可能就有一千种教学方向,那么,这样学生的“怎么读”就无从谈起,学生的学习就会陷于一种年段目标不明、课文教学随意解读教材的混乱状态。例如,教师在执教四年级《新型玻璃》(说明文)一文,课文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已将五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说得明明白白,教师可带领学生扎扎实实地以读书训练为“经”,以字词句的基本功训练为“纬”,紧紧地围绕中段教学任务来组织教学。没有烦琐的字词句分析,也没有远离文体特征的形象感悟和情感体会,在平实的教学流程当中,将说明类文本读书训练和基本功训练巧妙地整合在一起,轻轻松松地掌握有关常识。第二课时可让四个大组分别代表四种玻璃进行“自述”,这个设计既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又为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无限开放的平台,还同步进行了以课文语言材料为基础的口语交际训练和习作指导。课堂平实中的精彩正是源于教师对学科本质的深刻认识,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认知和对教材内容的准确定位。

3.学生成长点上的的预设和生成

果维斯基称每个人目前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即是学生成长点。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学生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重在完成知识的传授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以学生成长点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却着眼于学生能力在过程中逐步地形成。这种设计轻学习内容的导航,重在为学生学习程序导航,学生在教师精心的“设计”中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思维的突破者,进而实现成长。随着这种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发展区的基础。例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和浅易文言文的教学要求是:重视考查学生的记诵和积累,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2课《饮湖上初晴后雨》第一次明确在教材课后习题中体现出训练要求:理解诗句意思,我们来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象一下这些诗句描写的画面。学生教学的起点确定了,在进行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应该采用哪些策略,如何教会学生“学习理解诗句的方法”,哪些诗句是需要自主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合作学习解决的,哪些是需要班级展示中解决的,还有哪些是需要教师点拨后才能内化的等就成为教师的重点和难点任务。这一课下面只有四条注释,如果不借助别的学习途径,学生的理解就难以达成。这里就凸显出学生当前学习状态和目标达成状态之间的差异,这里教师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指导作用,帮助学生达成“学习需要”,通过环节设计创设条件使学生在“走进”课堂前和“走出”课堂后得到真实发展,就成为关键的环节。《饮湖上初晴后雨》语言清丽、平实,词语含义和今天基本一致,前3句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基本就能理解,但最后一句中诗人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西湖无论在晴天还是在雨天都有一种别样的美,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由衷的赞叹。如何将人和景联系起来,该采用何种教学手法让学生发现规律,这里“淡妆浓抹”就成为一个难点。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出示了两组图片,第一组为一个人淡妆和她浓妆时的图片,等到在出现西湖雨天朦胧的图片和晴天五彩缤纷的图片时,学生恍然大悟,接下来发言的内容充满了个性色彩和生活体验。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在学生原有认知和达成要求之间找到了生长点,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架起了一座感悟的桥梁,学生精彩的课堂生成源于教师上课前对学生成长点的深度理解和把握。

4.学生立场视角的预设与生成

教学的教育立场说到底就是学生立场。教学设计时,只有真正站在学生立场,从他们的活动、学习规律出发,课堂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和良好的教学发生。学生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神秘的世界,学生立场既复杂又简单,教师有什么样的教学立场,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我们设计一堂课的教学,只有站在学生立场,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让他们由想学、会学直至学会、学好,教学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1课《从现在开始》一课的教学中,当袋鼠当上森林大王时,它下命令让全体动物跳着走。这时,教师说:“小动物们,当你们接到袋鼠大王的命令,生活可就变成了这样:吃饭时(师说),跳着吃(学生边说边跳);上学时(师说),跳着走(学生边跳边说:腿都蹦断了);找食物时,跳着去(学生边跳边说食物全吓跑了)……就这样,从早晨一直跳到中午,从中午一直跳到黄昏……你们喜欢这样的生活吗?请“小动物们”现在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生成占开课20分钟左右,在这个开放化的设计当中,学生既体验到了“袋鼠大王不合理的命令给大家带来的痛苦和麻烦”,通过“动一动、跳一跳”放松了大脑,又开发了他们的生命能量,得益于教师对学生人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的完整、准确的把握。

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和教学观。教师把动态课堂中有价值的新信息和新问题纳入教学过程,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进行“生成性”教学,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因此,让“生成”成为学生智慧的火种,既是教师素养的体现,也是教学功力、教学智慧的旗帜。如果说,以上所谈的“预设性生成”是一种如约而至的美景,那么,课中“非预设性生成”就是教师可遇不可求的昙花之美,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适时绽放。课改改到深处,就是改课,改课的关键环节就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让我们继续沿着课改、改课之路,深挖文本,顺应学情;借机施教,深化生成,让小学阅读课堂在预设与生成间演绎教学精彩,充满生命气息和张力。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预设课文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美在课堂花开
背课文的小偷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背课文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