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园实施《指南》中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2015-04-20张晓杰
张晓杰
自从教育部正式颁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推进工作,不断组织教师学习培训《指南》,建设了指南实验区,而我园很荣幸成了镇江市《指南》实验园之一。这个《指南》实验园的荣誉对我们来说是压力也是动力!
首先,我们组织教师进行《指南》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为确保培训质量,我们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邀请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专家来园指导,并组织教师去其他实验园现场观摩学习,进行参与式的培训,加速了教师对《指南》的认识和理解,目前我园教师在实施《指南》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从理念到行为的转变。
一、从班级空间的布局,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我们走进幼儿园班级,通常我们看到座位的安排都在教室中间,整个活动室布局给人感觉是框架式的,幼儿被束缚在固定的区域,没有自由的空间。我园教师凭着对《指南》的理解,大胆尝试,打破了六组格局,合理划分区域,用柜子把各区域隔开,形成不同的区域,将桌子放进区域,幼儿坐在区域里活动。然后在区域中开展各种活动,在教室的中间保留一块集体学习区,如果集体教学需要,可以把幼儿聚集到集体学习区来开展如讲故事、唱歌等活动。将区域和集体活动相结合。这样的尝试,首先方便幼儿收放材料,其次幼儿在区域内活动,有归属感,并大大减少了活动时的相互干预,提高了活动的质量,充分满足了幼儿活动对空间的需要。尽量把有限的空间变得更加开放,空间利用更加合理,幼儿在各个区域中的活动更加自主,学习更加愉悦,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二、从班级环境的创设,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潜力行为就是适应能力,环境是儿童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幼儿园的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以前走进我们的教室,我们不难看到一幅幅精美的作品挂在墙上,主题墙上也大多是我们教师的手笔,看上去美观,却没能体现出环境的教育价值和功能性。而现在你走进我们的教室,首先在环境创设的高度上有了很大变化,主题墙的高度是适合幼儿可以参与的,幼儿不再需要抬头看环境,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幼儿参与的足迹,看到了幼儿的成长轨迹,老师只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框架、一个背景,幼儿成了环境的主人,充分体现了环境在幼儿园的作用。
三、从活动的组织形式,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幼儿园的活动形式有集体教育活动、小组教学活动、个别活动。《指南》实施前,我们走进班级看到班级多数是以集体教学为主,小组活动只是在区域游戏延伸可以看到。而现在我们的教师在《指南》的引领下,首先在活动前学会分析了课程,教师以年级组为单位首先对本年级的课程进行研究,讨论哪些活动需要集体教学?哪些活动可以采取小组教学?教师的课程观发生了变化。现在我们的教师通过对课程的分析和整合,把教学活动自然地融入区域活动,幼儿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探索、协作的机会,更加便于教师对幼儿的指导和观察,操作性更强,从而大大提高了幼儿活动的效率。
四、从区域游戏的开展,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过去,我们走进每个班,区域的设置无外乎角色区、认知区、建构区、美术区、阅读区等,但是几乎每个班都有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美食街……走进每个班感觉差不多,这些都是幼儿喜欢玩的游戏还是教师设定的游戏?教师通过对《指南》的理解,如今,走进我们的班级,从入区卡的设计、游戏规则的制定、材料的投放都是来自幼儿自己的创意,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自主性:(1)优化了幼儿入区的形式。入区卡:小班入区卡采用了套圈,并按颜色分类,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圈,简单易行;中班幼儿入区卡采用名片形式;大班幼儿自己自制入区卡。(2)优化了游戏规则。小班以图画为主;中班幼儿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大班幼儿以文字形式。(3)优化了游戏材料。小班以成品、辅助材料为主;中班以半成品为主;大班以废旧物品为主;目前教师游戏的开展。(4)优化了游戏指导。教师知道了从观察和分析幼儿游戏行为入手,才能获得介入和指导游戏的依据,并通过参与游戏间接指导。教师要把握时机,参与游戏。(5)优化了游戏的评价机制。游戏评价是区域游戏的一个重要环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引导幼儿开展讲述、讨论、分析,帮助幼儿整理获得零散经验,引导幼儿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幼儿分享成功的快乐,也为下一次的活动提出新要求。
五、从观察幼儿的角度,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不仅仅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还要有一颗会观察的心。很多幼儿园都会让教师写幼儿观察记录,教师也不例外,起初在没有进行《指南》培训前,教师一直把幼儿观察记录当作一个任务来完成,为了观察而观察,这些观察记录大多数是我们教师的语言,并没有记录幼儿的真实行为。学习了《指南》,我们更加明确了观察的重要性,明白了观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明白了什么是观察。观察是通过教师的感官知觉了解儿童的历程,是教师针对某一名或一群儿童的行为采取包括看、听、思考等方式收集儿童资料的过程,是教师用“心”感受和体会儿童的行为背后的“真相”。为什么要观察?观察幼儿就是让我们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如何观察幼儿?首先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和内容。其次,选择适当的观察方法。然后学会观察记录与分析。最后进行反思与调整教育活动。教师懂得了观察幼儿的重要性,从开始的为了观察而观察,成为自发性的主动观察。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观察能力及研究水平,从而促进了幼儿发展。
六、从幼儿一日生活,看教师行为的转变
“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是追求幼儿园教育的自然与无痕,让幼儿园教育与生活实现一体化。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十六个环节,再也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渗透,每一个生活环节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涉及健康领域;餐点、饮水、如厕、盥洗等生活环节涵盖了健康领域、语言领域以及社会领域等,总之,教师不再认为教育只是在课堂上,生活即教育,教育无处不在。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2]本特森.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于开莲,王银玲,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6.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