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文化

2015-04-20李柏寒

博览群书·教育 2015年12期
关键词:慈善传统文化

李柏寒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慈善文化,慈善传统,古已有之。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的“差序格局”使得中国传统慈善表现出与西方慈善所不同的特点。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将现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结合,才能促进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

关键词:慈善;慈善文化;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古书中,慈善,从字面上看,有着两层不同的含义。慈,指对人和善、慈爱,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善,与“恶”相对,指友好,品行高尚。“慈”与“善”两字都包含了仁慈、有同情心、善良的意思。

慈善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思想和行为。同情弱者、扶危济困是人们普遍具有的心态。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求仁爱、乐善好施的民族。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互助互济、扶弱济困的优良传统,慈善理念和慈善实践源远流长。

慈善的传统,古已有之。孔子思想中的“仁”,即同情和爱人。孟子提出的“恻隐之心”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境界,佛家的慈悲观念都成为了中国传统慈善的重要基础。不同时期出现的富人开仓赈灾、粥棚、善堂等,都是中国传统慈善的体现。

慈与善,原本是分开的两个字,“慈”是代表“慈心”,“善”是代表“善举”。“慈心”是在伦理道德层面标榜慈爱和慈悲之心,例如长辈对晚辈的爱就被称为“慈”。“善举”是在社会行动的层面倡导仁善和仁义之举,例如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就被称为“善”,行善之人就被称为“善人”、民间的善举就被称为“义举”。捐赠的财产、设施、物品被称为“义舍”、“义仓”、“义学”、“义田”、“义米”,古代中国的慈善机构称为“社仓”、“粥局”、“善堂”等[1]。

自古以来,慈善行为就是道德伦常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儒家文化讲究“仁”和“善”,佛家文化讲求慈悲之心。“慈心”和“善举”合起来,就形成了社会所推崇的一般行为规范。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谓“日行一善”,都演化成为大众化的日常习惯。比如施粥、施药等等传统慈善的行为,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中国的慈善传统是一种人帮助人的互助传统,做慈善不分男女老幼,尊卑贵贱,人人可做,人人可得,可见慈善行为的广泛性和传承性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属于遵循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即人与人之间以人伦亲属为序,一圈一圈向外扩散。凡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为近,无亲属关系的为远;相识者为近,不相识者为远;与自己有利益关系者为近,无利益关系者为远。[2]缘于此,中国人的慈善原则,往往也是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传统中国社会的慈善行为,较多集中在个人或家庭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进行。人们的捐助首先指向亲属、朋友、邻居、熟人,对陌生人的捐助则较为罕见。

在传统社会中,人们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划出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在这样一个一个的圈子中,人们的基本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所以传统社会人们的慈善行为也是在圈子中展开的。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慈善理念,成为了中国人慈善行为的重要的价值观基础。

西方的慈善文化有着一个重要的思想渊源,就是“个人主义文化”。所谓的“个人主义文化”,并不同于中国人通常所理解的“自私自利”,其内涵更多的是强调“个人优先于政府”,这主要体现在民众对政府的出于本能的不信任感。[3]因此,民众更愿意个人不通过政府而直接把物资捐给慈善机构,在慈善行为中表现出明显的个人取向。

与西方普通民众慈善行为中体现出来的“个人主义文化”和个人取向不同,中国人的慈善行为中,表现出了与西方人不同的“社会取向”。

社会取向体现的主要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此种倾向使人容易表现出以下行为:(1)顺从他人的行为,(2)不得罪人的行为,(3)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4)忧虑别人意见的行为,以便可以达到下列目的:(1)获得别人的称赞或奖赏,(2)维持自己人际关系的和谐,(3)使别人对自己有好的印象,(4)维护自己的面子,(5)使别人能够接受自己,(6)避免他人的拒绝、讥笑、责罚或者报复,(7)避免困窘或者尴尬,(8)避免与人发生冲突。社会取向是中国人在其生活圈中的运作或适应方式,[4]是个体融入或配合其社会环境的一套特有的生活适应方式。

传统的中国人强调在人与人的交往关系中来确定自己的身份,即通过自己的角色来确定自己。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传统的中国人不是以内在的自我意识为中心,而是以外在的社会情境为中心。中国人是以不同社会情境中的不同的社会角色而确定自己的行为,个人置身于特殊的关系构成的社会情境(如单位)中,就必须按照社会角色的规范行事。这明显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意识中心,西方人强调的是个人和自我。也就是说,西方人的行为是以自我意识为中心的,而传统中国人的行为是以社会情境为中心的。

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起源于西方社会。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如何在借鉴西方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真正适合中国特定结构和文化的慈善模式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将现代慈善事业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结合,才能促进中国的慈善事业更加健康发展与良性运行。

注释:

[1]杨团:《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报告(2009)》,http://www.china.com.cn/news/zhuanti/09csbg/2009-12/15/content_19067418_2.htm.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法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3]孟令君主编:《中国慈善工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74页.

[4]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87页.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法学出版社,1998年.

[2]黄家瑶:中西方慈善文化的渊源比较及启示[J],天府新论,2008年第3期.

[3]周秋光、曾桂林:中国慈善简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

猜你喜欢

慈善传统文化
慈善之路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慈善义卖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