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诠释

2015-04-20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闽台闽南民间舞蹈

薛 峰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诠释

薛 峰

(集美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厦门 361000)

闽台民间舞蹈拥有悠久的历史,反映了民众的情感、精神和共根同源的文化。闽台舞蹈文化同出一脉、自成体系,是维系两地的精神纽带。因此,我们需要将闽台舞蹈置于同一文化格局中,并对其在不同时空中的表现进行对比、诠释。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诠释

福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血脉相连。明代以后大闽人移居台湾,共同创造了以闽南方言和客家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台湾文化。闽台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习俗相同,语言相通,现今台湾80%以上人口祖籍为福建,正是因为闽台地区有这种天然的联系,因此一向被视为一个共同的区域。而在民间舞蹈文化的表现上相互交融、共同传承,是我们认识闽台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所在。

从艺术美学角度来说,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和凯利在《文化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的“双式样”理论,即文化系统兼具显型与隐型两种式样特征,属于被人类群体所共享的特定部分。若将该理论应用到舞蹈文化,则舞蹈文化就是由显型的舞蹈类型、身体动作、舞蹈造形与隐型的民族思维、情感态度、舞蹈价值等内容构成。闽台民间舞蹈在显型与隐型方面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同源性。因此,为了准确把握福建、台湾两地的民间舞蹈文化,我们在探讨时将会把具有共同母体渊源与承递关系的闽台舞蹈文化放在相同的文化格局中,并通过典型民间舞蹈的对比研究,发掘其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域所表现出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以期给予闽台民间舞蹈文化较为全面的传承诠释。

1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重点与要义

密集的人员聚集导致福建整体生活格局和民俗传统得以完整保存、沿袭下来,相应地,福建民间舞蹈也是如此。由于这一得天独厚的历史传承,闽南人带入台湾的舞蹈文化奠定了台湾民间舞蹈的主流,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蔓延到全岛。这也是分析闽台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前提和基础。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一种民间的、非官方的、非经典性的文化存在形态。这种形态源于两岸民众最初的迁徙与交流,根植于千百年来的“移垦”生活与生产。因此,对于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考量既要抓住文化形态的综合性,又要把握文化的传承与递变性。

首先,闽台民间舞蹈文化具有综合性特征,在兼容并蓄的基础上自成体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台舞蹈。在舞蹈的发展顺序上先有闽、后有台,尔后相互影响。福建、广东等地的民间舞蹈并不都源于当地,很多都是由周边省份传入。因而在继承、传播的过程中就自然而然地遇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问题。泉州的“拍胸舞”受到闽南戏剧的影响;漳州的“大鼓凉伞”因戚继光援闽抗倭而创造;泉州“钱鼓舞”与戏剧《昭君出塞》进行结合。上述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都进行了艺术的综合加工,使其具有了地域性、综合性特征。而福建等地的舞蹈在随着移民向台湾迁入后,又经历了多次的综合与加工,最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闽台民间舞蹈体系。

其次,闽台民间舞蹈文化涵盖了中原、闽南、台湾三大核心区域,吸收了中原中华、闽南客家、台湾土著等文化文明的精髓。从根源上来说,闽台民间舞蹈文化起源于中原文明,是中华文化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变种”。因此,中原文明是我们进行闽台舞蹈文化研究的依靠与根源所在。尤其是在闽台民间舞蹈的隐性方面,更应从中原文化中寻找民族思维、舞蹈情感。闽南区域包括今天的厦漳泉、潮汕及其周边地区,它是闽台民间舞蹈真正意义上的起源地。当前台湾地区很多民间性质的舞蹈都是自闽南传入的。因而,对于其舞蹈文化的思考须立足于闽南核心区。台湾是闽南舞蹈文化的输出地之一,此外还包括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因台海文化同出一脉,是中原文明在台湾的延伸,因而在探讨福建、台湾的民间舞蹈时往往将其置于同一文化格局中,这样有利于对比诠释。

再次,闽南舞蹈自传入台湾地区后发生了多次的再加工、再创造,形成了闽台舞蹈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状态。对比二者的舞蹈形态,我们发现这种状态不仅存在于民间舞蹈的表层结构(例如舞蹈种类、舞蹈形态、舞蹈动作等),而且在中层的附属(包括音乐歌曲、舞蹈歌谣等)方面也有所表现。譬如闽南的“拍胸舞”在台称为“打七响”,表演形式略有差异,角色也以丑角为主,但在身体动作、节奏规律方面却呈现出了一致性。再比如闽南舞蹈民歌在闽台两地都是“七字为一句、四句为一段”的格式,都用边唱边舞的形式展现出丰富的情感。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在民族思维、情感态度、舞蹈律动等方面高度一致。这些稳定性、一致性的东西为我们的研究搭建了框架。

2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表现与诠释

台湾舞蹈是随着福建移民进入台湾而传入台湾的,虽然在长期特定的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仍可明显看出其脱胎于福建、根植于福建。凡是台湾的著名舞蹈大都可在福建找到对应的舞种。在传播的过程中,大大丰富和拓展了闽台民间舞蹈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闽台民间舞蹈在文化方面表现出了诸多的异同点,对于异同点的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诠释。

首先,闽台民间舞蹈文化在表现与传承方面的相同点。具体来说,相同点主要表现在舞蹈意识、基础动作、文化心理、“七”数节律等方面。在实质层面,舞蹈意识就是文化意识,是隐藏在行为背后且对活动具有决定指导意义的核心思维。闽台民间舞蹈具有相同的文化意识、体现共同的民族思维模式,都表现出了对中华传统文明的认同与继承。早期的台湾是一个“移民”化社会,福建、广东的移民给台湾不仅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让中华文明延伸到了台湾,成为台湾的主流思维,这是闽台舞蹈文化产生的根源所在。泉州的“拍胸舞”与台湾的“打七响”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漳州的“大鼓凉伞”与台湾的“跳鼓阵”表现的是同仇敌忾、保家卫国;泉州的“钱鼓舞”与台湾的“七幡弄阵”共同呈现了人们对于安居乐业、和谐家园的追求。闽南舞蹈自传入台湾后,舞蹈名称、舞蹈形式等虽略有改变,但基础性的动作却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基础性动作所承载、传达的历史信息、文化观念都对民间舞蹈的发展、艺术思维的形成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在舞蹈艺术的传承过程中,基础性动作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元素,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舞蹈的韵味与原始状态。因此,闽台民间舞蹈对于基础动作的移植,既是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符合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客观规律。此外,闽台民间舞蹈还展现了两岸人民共有的文化心理,这方面内容主要体现在对“七”数的遵循上。“七”数节律是闽台民间舞蹈所特有的,表现为“七响”舞蹈动作和“七字一句”的歌曲结构。“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数字,既可比天、比开端,也可喻人、喻生死。中国古人对于“七”数的推崇强烈地影响到了闽台民间舞蹈文化。

其次,闽台民间舞蹈文化在表现与传承方面的不同点。台湾舞蹈在吸收外来文化方面能做到兼收并蓄、广纳百川,剔除不适合本地区环境与风俗的东西,逐渐增加一些新的花样和动作,以丰富自身的内涵和艺术魅力。在如此虔诚的态度下,在整合多元走向一体的思路下,有的吸收戏曲等因素发展出新的舞蹈形式,有的又衍生分化出新的套路,在台湾多族群文化的交融变化发展中,产生新鲜血液。这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舞蹈样式又从台湾传回福建。这就使得闽台民间舞蹈的文化表现的不同点呈现出复杂多样的特点。

据福建师范大学的黄明珠研究,闽台民间舞蹈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显性式样”方面,即舞蹈形态、舞蹈队形、舞蹈种类、歌唱方式等。泉州的“拍胸舞”源自祭祀活动,可二人表演,也可七人以上表演,舞蹈的重点是上身裸露赤足的男性表演者,击打部位以胸脯、手臂、大腿为主。在台湾,“拍胸舞”被称之为“打七响”或“七响阵”,一般七人舞蹈,七响的主角是丑角,所击打的部位以肩、肘、肋骨、胸脯为主。泉州“钱鼓舞”与台湾“七幡弄阵”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泉州“钱鼓舞”与台湾“七幡弄阵”的比较

从以上的对比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闽南舞蹈自传入台湾后,它的部分显性式样发生了改变。但在“硬核”部分,闽台两地的舞蹈是相通的。

3 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关于闽台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应从两个层面来着手:一是保持民间舞蹈文化及文化心理的完整性,保证民间舞蹈在传播过程中的文化韵味;二是明确民间舞蹈保护的缓冲地带,在增强民间舞蹈适应能力的同时间接地保护舞蹈文化的硬核。以上两个层次的内容都是围绕“避免舞蹈文化受到直接的冲击或根本性破坏”的中心来展开的。

首先,积极传承民间舞蹈的文化心理。闽台民间舞蹈的传承其实是中华文明、闽南文化、岭南文化以及台湾土著文化的保持与传播。因此,保证这些文化不受冲击、不被消亡是保护与传承的首要任务。对此,我们提出“传承人+乡村文化”的策略。传承人是民间舞蹈文化最先的接受者与领悟者,他们从继承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了传播文化、弘扬艺术的重任。传承人应积极发挥起这种传播责任,将民间舞蹈中最精髓的文化传于世人。例如,“打七响”所展现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精神恰恰就是当今闽台两岸人民所缺失的,因而“打七响”的传人有责任弘扬这种精神,使其具有时代特色。闽台乡村是舞蹈文化的“孵化器”,它将舞蹈文化散播于某个区域、某个群体,进而为舞蹈文化实现“走出去”创造可能。

其次,正视民间舞蹈的现代融合过程。闽南当地的舞蹈自传入台湾后,不同区域的舞蹈产生了相互融合、相互影响,在某些显性的式样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应正视这些变化,并促进舞蹈形式的丰富多彩。一是让身体与节奏、力度、幅度、速度发生结合,从而派生出不同的舞蹈动作,例如“拍胸舞”所派生的“八字颤步打八响”“掌点虚丁字步打四响”等;二是积极从生活中提炼、发展舞蹈动作及技巧,促进舞蹈与生活的结合,譬如“站立倒腰拍弄”“跪地击掌回音”“抬腿鸡展翅”等;三是采取形式多样的道具,在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创作舞蹈,例如与钱鼓的结合创造了“钱鼓舞”,与球的结合创作了“甩球舞”;四是积极探索现代伴奏音乐,争取与现代音乐相结合。

再次,保存与创生手段的共同实施。台湾地区在保护民间艺术(例如艺阵)方面实施了“保存+创生”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们在保护民间舞蹈方面也有必要借鉴此种方法。保存措施指的是对已有的舞蹈艺术加以探查、研究,然后进行整理归档,在不同媒介上保留舞蹈艺术。例如保护民间舞蹈团体,对其进行资金上的扶持,与此同时积极发挥传统艺人的传承作用。此外,还可以进行相关的文化交流、资料保存、民俗环境保护等活动。创生措施指的是在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使其更具时代特色。与保存措施相比,创生措施更具开拓性、更具发展力。对此,应与相关高校院所、民间团体进行合作,在认知的基础上对舞蹈进行艺术升华。

4 结语

福建移民传入台湾的舞蹈,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在台湾特定的环境中落地生根,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舞蹈形式不仅保留着福建传统民俗的精神脉搏,还呈现出脱胎于福建但又根植于闽南的风貌。闽台共同诉说着历史记忆和两地民俗变迁。总之,闽台民间舞蹈文化具有根与叶的关系,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及顽强的生命力。其综合性的文化内涵不仅展现了闽台文化的精神,也彰显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因此,蕴藏在舞蹈中的文化应成为闽台民间舞蹈今后发展的根本所在。

[1]钟建华,汤漳平.族群文化:闽南文化概念的重新界定[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8-11.

[2]谢军,陈少坚.闽台民俗体育与民间信仰的关系[J].体育科学研究,2010(3):6-11.

[3]任飞.试论王醮仪式的历史由来——以罗坑村王醮仪式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66-71.

[4]刘大可.对闽台区域文化的探索与思考——汪毅夫《闽台历史社会与民俗文化》评述[J].东南学术,2001(2):99-102.

[5]黄明珠.闽台闽南族群民间舞蹈文化的硬核共性探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21-27.

2015-05-29

薛 峰(1982- ),男,河南焦作人,集美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硕士,从事舞蹈编排及创作研究。

J722

A

2095-7602(2015)10-0191-03

猜你喜欢

闽台闽南民间舞蹈
探析民间舞蹈传承的现状及发展
闽南文化传承
吴松柏的闽南威士忌小镇
达斡尔民间舞蹈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
闽台巾帼馆武夷“茶博会”惊艳亮相
木栅铁观音 百年闽台缘
在高校舞蹈教育中如何传承民间舞蹈艺术
闽南,闽南
闽南拍胸舞迎来台湾小弟子
陈秀容 牵手姐妹 馨润闽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