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产业遭遇FTA
2015-04-20王祖鹏
○ 文/王祖鹏 瞿 亮
化工产业遭遇FTA
○ 文/王祖鹏 瞿 亮
由于海合会国家的政策优惠,我国乙烯产业处于不利位置。
随着WTO贸易框架的影响力逐渐式微,多边谈判步履维艰,而国家间或地区间的自贸区谈判(FTA)却相当活跃,并成为发展趋势。在FTA谈判中,化工产业往往成为谈判的焦点之一,甚至左右了一些FTA谈判的进程。这导致国内一些相关部门、研究机构等,有了不同的看法。
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化工产业的重要性,在贸易谈判中赋予其相应的位置,并提出相应的要价,维护FTA谈判持续有效进行。
加入WTO不等于拥有参与权
14年前,当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时,人们普遍认为中国从此取得了制定21世纪全球经贸规则的参与权,认为2l世纪的经贸规则制定将在WTO平台上进行。WTO的成立,使得自由贸易成为主流,但是贸易保护主义从未远行。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经济格局发生变化,亚太地区的经济在不断崛起,欧美经济发展进入颓势,地区间的贸易保护增多,而且开始向贸易规则的深层次方向发展。
随着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全球地区间贸易的深层次矛盾进一步显现。同时,由于美国的国际贸易优势已经逐渐转移到服务贸易上,美国对现阶段各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开始不再满足,因而开始寻求更高水平的贸易协定,从而在近些年极力推动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
但迄今为止,无论是TTP还是TTIP,虽然遵循开放性原则,但都未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在这场国际贸易新格局的谈判中,中国处于边缘化的不利局面。如果中国不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就必将在未来的国际贸易规则中处于被动地位,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展开了各类FTA谈判,已签署自贸协定12个,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最受人关注的是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随着国际贸易朝着进一步开放发展,中国于2013年建立上海自贸区,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试点,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铺平道路。中国政府于2014年12月决定于2015年在广东、天津、福建特定区域再设三个自由贸易园区,以上海自贸试验区试点内容为主体,结合地方特点,充实新的试点内容。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于2013年提倡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AIIB)在2015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经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亚欧区域的大部分国家,成员遍及五大洲,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起点。
开展FTA谈判和自由贸易区的相关建设,表明中国正在紧跟世界贸易潮流,积极参与到新一轮国际贸易体系变革。
化工产业的核心地位
无论何种贸易协定和金融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都包括物品交易,而化工产品在任何贸易协定的谈判中都是核心。如欧美进行的TTIP谈判中,化工产品在贸易中的关税谈判一直是核心内容之一,被划归为特殊领域,谈判的难度甚至不亚于农产品的谈判。根本原因在于化工产业从来都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且自身产业经济规模庞大,涉及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为此,欧盟2007年6月1日实施了《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REACH)法规,建立了化学品监管体系。在石化行业人员看来,REACH法规的提出,首先保护了走入颓势的欧洲化学工业,让欧洲生产企业有时间进行调整。历史也证明了这点。
2008年-2011年,欧洲化学工业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重组和关停等调整,逐步关停了一些传统化工行业的装置,淘汰了一批装置,并对一些装置进行原料结构优化调整和工艺改造等,力求生产成本在全球产业链中不再处于最落后的位置。同时,欧盟一些生产企业也加强了废旧料回收利用、生物法化工的尝试。目前,根据一些国际权威咨询机构的乙烯成本对比曲线,欧盟的乙烯生产成本与亚洲地区已经出现了变化,不再全部位于成本最高的位置。而亚洲地区由于人工成本上升,原油价格居高不下,成本上升压力较大,对欧洲企业已经不再具备绝对的优势。
参照欧盟对地区内化学工业和区域市场的保护,毫无顾忌地放开关税,一定需要万分谨慎的对待。因为作为我国最为基础工业之一,化学工业在中国经济中的作用十分重大。
进口产品冲击化工市场
根据石化行业统计数据,2014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资产总额约11.5万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达到了14.06万亿元,上缴增值税约4535亿元。其中,化学工业资产总额约681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约8.76万亿元,上缴增值税约2117亿元。而且近些年来我国化学工业发展增速很快,2014年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8.2%。
成绩虽然喜人,但是必须看到由于我国化学工业市场开发较早,开放程度较高,已经处于充分竞争的状况。这也导致整体行业利润率偏低,亏损企业还随着经济增速下滑而有增多的趋势。2014年,亏损企业数量比上年增长11.4%,亏损额比上年增长29.6%。
同样是因为我国化工产品市场开放程度已经较高,所以进口产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2014年,进口产品总体约占36%的化工产品市场份额。其中,聚乙烯、聚丙烯、乙二醇、PX等重点产品所占比例分别达到了41%、21%、70%和52%。
聚乙烯、乙二醇和聚丙烯是化学工业龙头乙烯装置的主要下游产品。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工产业的核心,下游衍生产品占石化产品的75%以上,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乙烯下游衍生物受到市场冲击的影响将十分重大,而单独一个产品受到冲击都会影响整条产业链。下游衍生物受市场冲击必然影响乙烯装置开工率。当乙烯装置开工率水平低于85%,企业将采取关停和缩减产能的方式来避免更大的损失,将会引发产业链整体收缩。
强劲的对手海合会
由于海合会国家的产业政策优惠,我国乙烯产业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海合会占尽成本优势
2011年-2013年,布伦特原油价格高企。3年间价格始终位于110美元/桶上下,导致国内石脑油乙烯装置成本居高不下。在这其间,中东聚乙烯产品出口到中国年均增速达到了18.3%。2013年,向中国输出聚乙烯产品445万吨,占进口总量的50%,占总消费规模的22%。进口聚乙烯产品的倒逼,导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下滑,部分企业亏损严重,一些装置被迫降低产能,部分装置被迫关闭。2013年,国内处于停工的乙烯装置有6套,总产能为110万吨/年,占国内乙烯总产能的6%。
中东的乙烯装置主要源于乙烷裂解,尤其是海合会(海合会)地区。2013年,海合会地区乙烯装置原料中乙烷所占比例高达72%。为了大力发展石化工业,海合会对乙烷的定价并非是市场价格,而是采取了政策价格,目前价格范围为0.75$/MMBtu~1.25$/MMBtu(约0.16元/立方米~0.27元/立方米)。尽管一些项目也采用了混合进料,但海合会地区的乙烯生产成本极低,普遍低于原油价格35美元/桶水平下的石脑油乙烯成本。因此,近些年来海合会地区乙烯产能迅速扩张,而其地区内消费水平低下,乙烯下游产品出口比例占总产量的80%左右。海合会地区乙烯下游基本用来生产聚乙烯和乙二醇,主要出口流向欧洲和亚洲地区,而向亚洲的出口主要集中在中国。
出口缺乏拳头产品
在我国与海合会关系中,经贸关系无疑占有重要地位,双方已经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能源、贸易、工程承包和投资等领域实现经济互补。近些年来海合会国家已经充分享受到中国经济腾飞下化工产品市场迅速扩大的红利,除了原油之外,石化产品贸易量和贸易额迅速增长。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产品门类齐全,对海合会出口的优势产品主要为终端消费品。海合会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液化气及石化产品。1981年至2013年,中海双边贸易额从4.6亿美元增加到1653亿美元,扩大了近360倍。
在我国与海合会自贸区的双边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迅速增长。2013年逆差额达到471.9亿美元,主要是来自沙特的进口数量较大。中国自海合会进口的商品品种不多且较为集中,主要是矿物质燃料、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制品等。2013年我国自海合会进口1062.5亿美元。其中,石油、天然气等油气商品进口额为818.1亿美元,占比77%;有机化学品、塑料及其制品等非油气商品进口额为244.4亿美元,占比为23%。非油气进口呈现快速增长趋势,2000年-2013年期间非油品进口年均增长率达到30.6%。
我国对海合会出口商品品种数量多,但缺乏拳头产品和品牌产品。2013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出口590.6亿美元,商品有核反应堆、锅炉、机械器具,及零件、电机、电气、音像设备及临附件和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等。
可见,中国-海合会双边贸易中,海合会逐渐掌握了核心基础生产资料的输出,尤其是石化产品的输出。而我国对海合会的输出并非对方的必需品,缺乏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
关税为零影响乙烯开工率
进口压力大,出口没有拳头产品。在这种背景下,若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的关税降低为零,将会导致2020年国内乙烯装置开工率进一步下降6个百分点。
根据海合会乙烯及下游产品供需平衡预测,中国乙烯及下游产品供需平衡预测,中国乙烯及下游产品进口现状,以及地区间的竞争力对比等建立了情景预测模型,从不同的设定来评估关税降低到零对市场的影响,最终体现在乙烯装置的开工率变化上。
根据模型设定和测算,预计中国-海合会自贸区化工产品零关税于2020年实施后,受到冲击最大将是我国化工产业的核心——乙烯、聚乙烯、聚丙烯和乙二醇产品。我国乙烯装置开工率会在80%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约6个百分点。这6个百分点的开工率下滑,将导致国内增值税收入损失75亿元,关税损失68亿元。同时,国内这三种产品的销售收入将减少485亿元,同时大量资产闲置。
若中国-海合会自贸区的谈判引起叠加效应,其他自贸区也同等要价,则将使得我国主要石化产品装置的开工率进一步下滑,乙烯装置的降幅将超过10个百分点,为13%左右。这将使得中国乙烯装置开工率下降到70%以下,为67%。国内大多数装置将不能正常开工,受影响产能高达1485万吨/年。国内石化产业仅在聚乙烯、聚丙烯和乙二醇产品上的销售收入就将减少1051亿元。
责任编辑:石杏茹
znshixingru@163.com
● 供图/C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