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格炼前期筹建始末
2015-04-20张佩荣
○ 文/张佩荣
人文
史鉴 格炼前期筹建始末
○ 文/张佩荣
●“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1986年8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格尔木市区,听完汇报后说。 供图/胡 鹏
胡耀邦为格炼题词: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格炼建设由此拉开序幕。
汽车沿着沙石路朝格尔木的东南方向驶去,沿途是茫茫戈壁。1986年8月29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格尔木市区。车行不久,他见到迎候的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书记张德国,随即下了车。张德国和顾树松展开一张蓝图,指着那一片戈壁汇报说:“这里是炼油厂生产区。那里是1500名炼厂职工生活区。等4年后我们的炼油厂建起来,再请总书记来视察。”胡耀邦凝神眺望着一望无际的戈壁滩,点头微笑。8月30日,在离开格尔木之前的座谈会上,胡耀邦说:“张德国同志,你是搞三项工程的。‘七五’期间能完成吗?”张德国回答说:“我们一定完成。”胡耀邦接着说:“三项工程能完成,我赞成,我支持。你们叫我题词,我想,就题‘一定要开发柴达木油田’吧。”
战略需要积极争取
“柴达木石油勘探已30多年,现已从勘探阶段发展到开发阶段。”1985年3月,国务委员康世恩在北京同青海省领导同志谈话时指出。同月,石油部副部长李敬率有关司局在青海油田现场办公时明确,柴达木西部南区探明石油储量相对集中,可以建成150万吨/年原油生产能力。5月,石油部正式下达编制《尕斯库勒地区150万吨/年油田开发建设及100万吨/年炼油厂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通知》,三项工程正式纳入国家计划。青海油田酝酿几年的开发设想开始进入国家层面。
三项工程正式纳入石油部计划,一方面是国家援藏、支持老少边穷地区的战略需要,一方面是青海石油管理局党委积极争取的结果。1985年6月,青海石油局成立了局党委书记张德国任组长、副局长陈文玺、副总设计师高友福任副组长的三项工程领导小组。下设可行性研究办公室,三项工程开始进入工作状态。1985年6月4日,在敦煌召开了青海油田开发建设及100万吨/年炼油厂建设可行性研究工作会议,拉开了三项工程建设的序幕。
这次会议之后,由石油部规划设计总院牵头,青海石油局可研办具体组织,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先后在花土沟、冷胡、格尔木、拉萨地区及花—格公路沿线调研、踏勘、炼厂厂址初选、收集资料,进行了编制可研报告的准备工作。这是格炼前期工作的开始。冷湖炼油厂副厂长董丙戌,技术干部张有成两人调入可行性研究办公室参加此项工作。经过扎实有效的工作,1985年11月底,在敦煌顺利通过了可研报告初审。
成立机构闻风而动
石油部1986年8月4日召开部长办公会议,专门听取张德国关于青海油田三项工程的汇报,以及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评估团评估意见,决定加快青海油田三项工程建设。10月,青海石油局将因三项工程而成立不久的青海油田建设公司扩大,成立了青海油田三项工程建设指挥部。名曰三项工程指挥部,建制中并未包括三项中最大的一项:油田产能建设的相关机构。这是因为采油厂本来就负有产能建设的任务,机构、队伍比较整装,没有必要另行组建机构和队伍,这是青海石油局党委根据局情做出的实事求是的决定。
三项工程建设指挥部在油田建设公司的基础上,又将设计处、油建工程处两个单位成建制合并,由副局长陈文玺兼任党委书记,油田建设公司经理田丰林任指挥,指挥部囊括了3个处级单位,25位正副处级干部,指挥部党委有10名委员组成。如此规模,超出了处级单位建制,这在青海石油局的历史上仅见。
三项工程指挥部设炼建、电厂、管道三个建设部。我被同期调入,任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按照指挥部党委分工,我负责格尔木炼油厂的筹建工作,冷湖水电厂厂长冯永负责为油田开发配套的新建电厂筹建,油建副处长尹振寰负责花格输油管道筹建。1986年11月中旬,三项工程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复立项,成为国家建设项目。三项工程建设的启动,标志着青海油田的石油勘探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正式进入开发阶段。
调任前我在冷湖炼油厂任党委书记。9月初,我随同局党委副书记陈洪振前去湛江南海油田公司,参加石油部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会议
链 接
青海油田三项工程
青海油田三项工程是指尕斯库勒地区150万吨/年产能、100万吨/年炼油厂及花土沟—格尔木原油长输管道建设。三项工程建设的启动,标志着青海油田的石油勘探经过30多年的艰苦努力,正式进入开发阶段。结束返回广州后,南油广州办事处转告,青海石油局打电报到湛江南油公司,要我“接电即返”。我匆匆赶回报到,告别工作了16年的冷湖炼油厂,立即投入到格尔木炼油厂的筹建工作中。
青海炼油跨上骏马
青海油田的炼油工业,是随着油田的勘探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1957年10月油泉子加工生产出第一批石油产品。1959年油砂山炼油厂在连续釜加工原油的基础上,先后安装了常、减压蒸馏装置、裂化及压蜡装置,原油加工初具规模。1962年,随着收缩西部的形势,油砂山炼油厂被撤销,人员合并到冷湖炼油厂。1959年8月,石油部分别从大庆葡萄花和玉门炼油厂调来常减压、裂化、冷榨装置,还从兰炼、玉门调来部分技术骨干,冷湖炼油厂形成了年加工10万吨的能力。但是产品只有汽、煤、柴“老三样”,汽油经过加铅才能达到56号。
1984年7月,开始建设的花土沟炼油厂设计能力为15万吨/年,建成后可生产70号汽油、-10号、-29号柴油及液化气,虽然品种有所增加,汽、柴油标号有所提高,但加工能力较之冷湖炼油厂和西部分厂合计,并没有提高,其性质仍然是油田自用炼厂,远不能满足油田开发的需要。格尔木炼油厂的建设,无论从加工能力、品种数量、质量、自动化程度,都将使青海油田炼油工业产生质的飞跃。能够投身几代青海炼油人梦想成真的新厂建设之中,当时我还真有几分历史使命感。三项工程指挥部的成立,使格炼的前期工作开始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我们三个筹建的负责人调入指挥部时,都是光杆司令,所需技术干部都是各自提出名单,由局组织部协调调入的。当时冷湖炼油厂除领导冷湖、西部分厂的正常生产外,还负责花土沟15万吨/年新炼厂的建设。在技术力量已经十分薄弱的情况下,仍然抽调了包括后来先后担任过格炼正副厂长的姜文、邵志远,以及基建科副科长赵学堂等20多人参加格炼的前期工作。比选厂址,征地,铁路专用线的设计、施工,厂区、生活区的详勘,109国道改线,烈士陵园迁建,组织上报环境保护评价报告,建设水源,开展三通一平等一系列工作,就是在这一阶段组织实施的。
当年也有抵制行为
在格炼的前期工作中,费力最大的当属厂址比选,格炼可研报告明确在格尔木市的东南,要落实在设计图纸上,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在初步设计确定的厂址范围内,提出了三个比选方案,一次次往返于冷胡、北京,按程序分别向青海石油局,石油部计划司、部规划设计总院汇报。之所以反复比选,目的是为了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规避初选厂址内的市灰砂砖厂沙源地、农建师东干渠,以及横穿拟议厂区的109国道。
为了使上级和专家对厂址方案有一个直观的了解,1987年3月10日,我们请格尔木市电视台协助,在现场从几个方向,以平视、俯瞰的角度将三个比选方案地形地貌及地面附着物逐一摄录,同时按比例将三个方案的面积形状剪成硬纸板,在格尔木市区图上进行直观比较,然后制成录像,进行汇报。历时一年多时间,厂址最终确定。那盒录像带是格炼建厂史上的第一套影像资料。终选厂址避开了灰砂砖厂沙源地和东干渠的大部,109国道无法避开,后来只好改线4.5公里。
正当我们忙于厂址方案汇报的时候,格尔木市的一些老同志坚决反对在该市兴建炼油厂。他们的理由是听说炼厂有毒气,影响生育;原因是每次坐火车途经兰州看到兰化黄烟滚滚的大烟囱。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但又必须认真对待。我分两次,先后陪同格尔木市长刘晓峰、副市长何大安等一行前往玉门炼油厂考察参观,使他们对现代化炼油厂有一个直观了解,便于他们给老同志做工作。经过格尔木市领导做工作,反对意见逐渐消除。
前期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与格尔木市政府的积极有力支持分不开。烈士陵园迁建、农用地征用,都是由政府出面具体协调完成的。为了避开灰砂砖厂的大部沙源用地,格尔木常务副市长何大安亲自陪我到现场实地调研;为了确定厂址,刘晓峰还邀请我参加市长办公会,介绍炼厂用地情况,不惜修改已经报国务院批准的格尔木城市规划;对于我们提请市政府解决的一些具体问题,也是特事特办,一路绿灯。
长于谋划勤于任事
在确定厂址的过程中,其他工作也在交叉进行。炼厂装置的引进,石油部的意见,为节省投资加快进度,若有合适炼厂装置,可以考虑从国外部分或全部引进。1987年2月7日,应在京的青海石油局局长吴耀文之召,我从敦煌赶赴北京研究汇报炼厂装置引进的可行性。此项工作是由中国五矿牵头进行的。11月2日至5日,分别同美国独立能源公司、美国奥格公司进行了正式技术商谈。在此之前还与加拿大一家停产炼厂就整体购买进行过谈判。鉴于引进问题旷费时日,影响国内设计、制造等单位迟迟不能确定,12月11日,青海石油局局务会听取炼建部汇报后,同意我们提出的意见:炼厂建设分两期,先上常压、催化裂化,后四套引进,若引进不成国内再设计、制造,亦不延误时日。此后,关于炼厂设备引进的问题再未提起。
铁路专用线的设计施工是炼厂前期工作中展开较早的一个单项工程。1987年4月9日,我和邵志远与兰州铁路局铁路设计所商洽,后报经青海石油局同意后,确定由兰铁设计所设计,西宁铁路分局施工。其间,我们还就牵引机车的购买、租赁和员工归属等一系列管理问题到兰炼进行了考察座谈。
小干沟水电站建设是炼厂的第二电源,当时国家计委明确,作为格炼的配套项目由青海省负责建设。但是与炼厂建设的衔接、建设周期等问题,需要我们参与协调。1987年8月下旬,我随青海石油局副局长苗玉辰赴西宁向青海省副省长吴承志专门汇报了格炼征地、青藏公路改道、小干沟水电站建设等事宜,得到了省政府的积极支持。
国家规定征地一次不得超过200亩,炼厂用地3200多亩,此事涉及审批权限,牵涉海西州、青海省。格尔木市政府积极为我们出主意,变通为分批申报,迭经海西州、省政府逐级审批,得以完成报批。接下来就是与地面附着物的所属单位农建师(农业耕种地)、市民政局(烈士陵园迁建)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反复商洽。烈士陵园迁建,市政府及时划拨了迁建用地及费用,但陵园管理处迟迟不见动静,后来派赵学堂前去市民政局反复交涉、敦促,始悉是政府所拨迁建费用不够。经请示指挥部,我们又向格尔木市政府明确表态,迁建费用不足部分由我们补足,这才使陵园迁建迅速动起来。征地是格炼前期工作中困难不多但费时最久的一项工作,1986年底开始,一直到1987年12月29日才全部结束。
●1邵志远面对摄像机进行现场解说。右上站立者为张佩荣,右下为张有成。2 1987年夏天,青海油田三项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炼油筹建处负责人张佩荣向著名作家李若冰(左)介绍格炼情况。3在格尔木市政府招待所,张佩荣面对摄像机,在格尔木市区图上进行直观比较解说。
厂区用水以格尔木市政东水源供应为主,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勘察、确定自水源到厂区水管线的线路、接口,水管线口径及施工单位,后来建成了2.5公里水管线;生活区用水最后确定打井,一是考虑经济,二是可以作为厂区的补充水源。生活区当时通过驻格市的省水文地质队勘察,先确定了3口井位,具体打井也是由该水文队承担的。
油情芳迹辉映瀚海
初进格尔木,我们住在政府招待所。随着厂址确定,前期工作展开,我们又在市商业局院内租了一些平房,自己开伙,自己做饭,一方面节省了费用,另一方面不论多晚回来,都能吃上热饭。
创业艰难,历来如此。冰天雪地的1986年底,我们扛着铁锹,特邀驻格尔木市的省水文地质一大队李工程师指导我们确定地质探槽位置。我们冒着严寒自己动手挖探槽,取地质资料,留下了仅有的几张前期工作照。燥热的1987年夏天,我们在厂区东干渠勘测时,张有成一巴掌拍死7个蚊子。
“不知炼厂将来的人们能否知道是我们埋的界桩!”我们到格尔木采石场定做了石料界桩,在汽车无法驶入的沙窝中,用租来的3辆自行车,车驮人抬,将15根界桩逐个运到了埋设地点。邵志远、赵学堂、邢成群和我,一边挖一边感慨。惜乎当时没有想起用照相机留下这具有史料价值的照片。
随着前期工作的深入,炼油筹建处下设了工艺组、施工组、资料组、后勤组。工艺组由邵志远、张有成负责,成员有姜文、老炼油工程师刘光和、搞化验的张界平、张九海,以及王晓东、刘志华、诸清、老技师刘瑞等;施工组由赵学堂负责,成员有邢成群、米西海等;资料组由郑素芬负责,成员有程凤莲、蒋素梅等;后勤组由杨岱、刘坤林负责,成员有刘凤兰等。所以详细列明,他们在格炼前期工作中出了大力。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努力,才使各项前期工作按计划得以实施。
这是一个充满亲情、勉力工作的集体。老同志勇于担责,年轻人积极主动。那时主要工作就是出差。留在家里的同志除做好各自工作外,由杨岱负责,给出差的同志家购买粮油、送液化气罐,年轻的技术干部就成了尽责的免费劳动力,以此解除频繁出差同志的后顾之忧。
格尔木炼油厂的建设不但凝聚了万千建设者的心血汗水,也包含着生命的奉献。1986年6月9日,负责格炼前期工作的油田建设开发公司副经理董丙戌从冷湖赶回敦煌接待国家计委项目评估团途中,不幸车祸罹难。他在奉调参加格炼前期工作期间,积极参与调研及格炼预科研报告的编制,提出了许多符合青藏高原建厂实际的建设性意见。他倒在了格炼前期工作的岗位上,时年不到40岁。
三项工程指挥部成立不久,引起社会各方面关注,参观访问的人士络绎不绝。为了让大家对拟建的炼油厂有一个直观了解,宣传格炼,求得更多支持,1986年11月,我们炼厂筹建处由张有成负责,并由他亲自动手,用一个月时间,自力更生,在敦煌指挥部制作了一个格炼的大型沙盘,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1991年秋天我第二次离开建设中的格炼,至今已20多年。那时我们年轻,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昆仑山下那座拔地而起的现代化炼油厂里,我们有幸成为一颗颗铺路石。
(作者张佩荣时任青海油田三项建设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分管格尔木炼油厂筹建工作,后调任青海油田党委常委、宣传部长)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张佩荣提供
责任编辑:陈尔东
znchenerdong@163.com
点 评
继承传统 鞭策前行
支援国防建设,造福青藏人民,地位十分重要,作用不可替代。眼中明形势,心中装实情,手中握实招,行中做实事,干中求实效,戮力躬行,伟大使命成现实。
深化大局意识,加快支柱产业发展,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克服一切困难开绿灯,帮助企业出主意,为企业营造良好环境,加快推进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实现富民目标。
树冠摩天离不了深扎在地下的根,枝叶葱茏离不开土地的滋润。创业之路充满艰辛,拼搏汗浸沙。明珠耀昆仑,传统须继承。薪火相传,鞭策前行,开启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