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骨窗开颅与硬通道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
2015-04-20梁日初周敏廖勇仕王兵崔晟华段永红王云
梁日初,周敏,廖勇仕,王兵,崔晟华,段永红,王云
(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神经外科,湖南 衡阳421001)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是指长期高血压状态所引起的脑内出血,常见于基底节区,多发生在50~70岁具有高血压病和脑动脉硬化的人群,病死率及致残率高,其主要原因为急性颅内出血后引起脑组织受压,而导致脑及血管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早期手术治疗、清除血肿和降低颅内压,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随着神经外科显微技术的进步,手术方式多倾向于显微、微创,减少附加手术创伤,达到清除血肿的目的。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和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近年来在国内外广泛开展,但两者的疗效仍有争议,不同的作者甚至得出了相反的结论[1-2],主要原因是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本组采用回顾性研究,病例选取范围为中等量(30~60 m l)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及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8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且病例资料、影像学资料完整的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中等量(30~60ml)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选择在发病后6 h以上(含6 h),诊断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确定的脑出血诊断标准。排除以下病例:①发病时间<6 h;②血肿在基底节区以外的其他部位;③出血量>60m l且破入脑室;④中线移位≥1 cm;⑤术前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8分、脑疝形成;⑥其他脏器合并严重功能不全者;⑦单纯瘤卒中、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及全身性疾病如血液病等引起的颅内出血。
1.2 研究方法
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将选择病例分为两组:小骨窗开颅组和硬通道穿刺引流组。小骨窗开颅术式均采用颞部直线切口,骨窗直径约3 cm,经外侧裂岛叶行皮质造瘘至血肿腔清除血肿(如图1);硬通道穿刺引流组均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粉碎穿刺针,根据CT片所示血肿最大层面血肿中心为靶点(如图2),进入血肿腔后进行适当负压抽吸部分血肿后接引流装置持续引流,第2天开始每日尿激酶2~3万u注入并夹管4 h开放。收集两组患者的病例资料: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左、右)、血肿量、术前意识状态、术后3 d内意识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再出血、死亡病例、住院时间和出院6个月后回访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等。
1.3 评价指标
①采用术后3 d内意识恢复情况进行评价近期疗效,意识恢复良好:清醒和按意识分级Ⅰ级的病例,其余为恢复不良;②采用6个月时GOS结果评分格拉斯哥预后进行评价远期疗效,GOS评分≥4级的病例视为恢复良好,1~3级为恢复不良;③对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
图1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前与术后16 h情况比较
图2 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前与术后5 h情况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图表制作,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两组资料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将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的120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两组:小骨窗开颅组68例,硬通道穿刺引流组52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出血部位、出血量和术前意识状态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术后意识恢复情况
术后3 d意识恢复情况,小骨窗组意识恢复良好59例,恢复不良9例,硬通道组意识恢复良好37例,恢复不良15例。经χ2检验P=0.03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术后再出血
小骨窗开颅组再出血2(2/68)例,硬通道穿刺引流组再出血8(8/52)例,经χ2检验P=0.035<0.0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4 术后并发症
小骨窗开颅组颅组共出现并发症16例,硬通道组共发生并发症15例,见表2。经χ2检验P>0.05(P=0.5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具体并发症分析,肺部感染发生率小骨窗组(5例)高于穿刺引流组(2例),经χ2检验(χ2=0.017,0.50
2.5 术后6个月GOS评分
小骨窗组恢复良好42例,恢复不良26例;穿刺引流组恢复良好36例,恢复不良16例,经χ2检验,P=0.11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3 讨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常见于老年人,出血部位常位于基底节区,主要症状为偏瘫、失语等严重神经功能障碍,致残率和病死率极高,是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由于HICH常见于老年人,老年人发病后主要特点为:身体基础相对较差,对手术创伤耐受能力差,术后肺部感染等并发症较多,延长了治疗时间,增加HICH的治疗困难。因此,HICH的治疗目的主要是尽可能减轻手术创伤,早期手术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3],对HICH的手术治疗也逐渐转向微创化。
前期研究比较了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两种术式的疗效[4-5],两者在远期疗效上无明显差别,而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小骨窗开颅术式发生率更低,其原因是两者均能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达到快速减压的目的,小骨窗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患者易耐受,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高血压脑出血治疗的关键是如何选择微创的手段清除血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这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微创技术流行的原因。目前小骨窗开颅清除血肿术及微创穿刺引流术在各大医院广泛开展,疗效及安全性报道也较多,结论不一致,甚至不同单位得出了相反的结论。究其原因,目前仍缺少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在已有的研究中,手术方式的选择标准仍没有统一的标准,对各手术方式的掌握程度亦有差别,不同术者的技术水平及熟练程度不同等对最后结果均有较大影响。因此,为了便于对照研究,本组在病例的选择上采用了较为严格的标准,只选择了出血量在30~60ml中等量、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手术时机在发病6 h以上的脑出血患者,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小骨窗开颅组较硬通道穿刺引流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少、术后意识恢复时间快,与大多数研究结果相同。其原因在于小骨窗开颅术式能够在直视下清除血肿,且清除较为彻底,达到了减压效果充分。而经外侧裂-岛叶入路进入血肿腔,手术时间短,使手术创伤降到最低,止血可靠,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低,为后续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6]。硬通道技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无需全身麻醉是其优势,但不能直视下清除血肿,首次清除血肿量低,不能直视下止血,术后再出血率较高,外接引流装置需反复注射尿激酶,增加了颅内感染机会,本研究结果总体并发症两者无明显差别,但颅内感染发生率硬通道组高于小骨窗组(P<0.05)。从近期疗效来看,术后3 d内意识恢复情况小骨窗开颅组较硬通道穿刺引流组恢复快(P<0.05),小骨窗开颅组再出血率较硬通道穿刺引流组低(P<0.05);从远期疗效看,两种手术方式术后6个月GOS评分对比没有明显的差别(P>0.05),提示在手术方式选择上,两者均适应于中等量脑出血的治疗,各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选择,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式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防范术后再出血及颅内感染等并发症。两组各有优缺点。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优势在于:①能够在直视下清除血肿,血肿清除彻底,短时间内即可达到减压效果,术后意识恢复快;②直视下清除血肿,可避免损伤血管,止血彻底,再出血风险小,安全性高;③相对与骨瓣开颅,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少,可相对减少术后并发症;而缺点是:①对手术者的显微镜下操作水平要求高;②需要全身麻醉,费用相对较高,经气管插管后肺部感染率增加。硬通道穿刺引流术的优势在于:①无需全身麻醉,镇静状态下床旁即可操作,费用相对较低[7];②手术创伤小,易为家属接受;缺点主要是:①穿刺过程中有损伤血管风险,导致再出血风险大[8],如若出现再出血仍需行开颅手术治疗;②术后需要反复经引流管注射尿激酶,容易增加再出血风险,同时容易发生颅内感染,安全性低;③对血肿量大(≥50ml)或血肿较分散者,难以短时间内清除血肿,仍有残余血肿造成压迫,意识恢复较慢,但硬通道穿刺引流术费用低,操作相对简单,在没有显微镜等设备及镜下操作不熟练的县基层医院更容易被接受。因此,在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选择手术方式进行HICH的治疗。
综上所述,尽管小骨窗开颅和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在治疗HICH的术后6个月GOS预后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从再出血率、颅内感染率对比(P<0.05)可见,小骨窗开颅较硬通道穿刺引流术安全性高;从术后意识恢复情况来看,两组之间对比有明显差异,小骨窗开颅组意识恢复早,近期疗效佳。因此,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在治疗中等血肿量(30~60ml)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有一定优势[9]。
[1]张晓峰,零达尚,张建国,等.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6):77-80.
[2]贾增强,范得普,曾现伟.不同术式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126-1128.
[3]肖军.小骨窗开颅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5):766-768.
[4]姜海涛,王兵,谢江涛.骨瓣开颅和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1,40(6):685-687.
[5]廖勇仕,段永红,梁日初,等.两种术式救治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0,15(1):44-46.
[6]WANG X,LIANG H,XU M,et al.Comparison between transsylvian-transinsular and transcortical-transtemporal approach for evacuation of intracerebral hematoma[J].Acta Cir Bras,2013,28(2):112-118.
[7]黄立宇,钱东翔.立体定向穿刺引流与显微镜下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2014,18(3):212-214.
[8]张树方,张黎,何晓云,等.微创穿刺与小骨孔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评价[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5):6894-6897.
[9]陈卉.小骨窗开颅术治疗中等量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J].四川医学,2012,33(11):1950-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