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2015-04-19李卫东段宏凯

关键词:株距行距密度

李卫东,段宏凯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不同种植行距和密度对协玉3号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卫东,段宏凯

(山西农业大学 农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为探讨不同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以玉米杂交种“协玉3号”为材料,随机区组设计。结果表明:不同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都有显著效应;随着行距增大,玉米产量增加显著,60 cm等行距产量显著高于50 cm等行距和60 cm+40 cm宽窄行,分别高出13.06%和13.10%;同一行距不同密度之间产量表现不同,等行距50 cm随着密度增加产量降低。宽窄行60 cm+40 cm随密度增加产量略有提高,但差异不明显。等行距60 cm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显著提高;不同种植行距与密度之间比较,均以等行距60 cm为好,以75 000株·hm-2产量最高,达16 646.70 kg·hm-2。说明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适当扩大种植行距、缩小株距、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协玉3号玉米;行距;种植密度

玉米是中国的第一大作物,也是关系到粮食安全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农作物[1],60年来在解决温饱问题、保障粮食和饲料安全、发展国民经济以及缓解能源危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玉米是山西省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因此开展山西省玉米高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如何提高玉米单产已成为当今作物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对玉米新品种优化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表明:合理增加密度、协调玉米群体与个体的关系,充分利用土、肥、水、光、温等条件,已成为挖掘玉米新品种潜力、提高产量的重要措施,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3]。

合理密植是影响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是优质高效生产的重要措施,合理密植可使产量构成因素相互协调[4,5]。适宜的种植行距与合理的种植密度是实现合理密植的主要途径[6],是协调群体获得高产的关键[7]。作物生产是一个渐进累加的过程,良好的群体结构是玉米高产的根本[8],而种植密度和行距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玉米的群体结构[9]。因此,要获得玉米高产,就必须采取适宜的种植方式和合理的种植密度以发挥玉米品种的高产潜力。

目前我国不同地区采用不同的种植行距与株距实现高产高效,种植行距从40~80 cm不等,株距更是多种多样[10]。由于不同的地理气候条件、不同的土壤地力水平、不同的栽培方式、不同的品种特性对玉米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如何实现玉米高产高效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具体实施。目前山西地区种植模式主要为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60 cm+40 cm),密度大多数在45 000~60 000株·hm-2之间。为探讨密度和行距最佳配置方式,有效提高玉米产量,本研究以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为材料,探讨了不同等行距和宽窄行与不同密度下产量的变化情况,以研究玉米的增产机理,为提高山西省玉米产量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玉米品种为协玉3号,由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玉米育种实验中心育成。该品种株型紧凑上冲,株高282 cm左右,穗位高114 cm左右,青秆绿叶成熟。大穗、抗倒,出籽率达87.5 %。

1.2 试验设计

试验于2014年在山西农业大学农作站进行。土质为轻壤土,土壤有机质含量22.868 g·kg-1,全氮1.819 g·kg-1,速效氮145.4 mg·kg-1、有效磷59 mg·kg-1,有效钾143.1 mg·kg-1,pH= 7.76。

试验采用3种不同行距:A1等行距50 cm、A2宽窄行 60 cm+40 cm和A3宽等行距60 cm;3种不同种植密度:B1:60 000株·hm-2、B2:67 500 株·hm-2和B3:75 000株·hm-2。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种植6行,60 cm等行距为5行区,小区长6 m,宽3 m,面积18 m2。4月26日人工点播。播种前每公顷施三元复合肥(25-13-10)600 kg·hm-2,在大喇叭口期开沟追尿素600 kg·hm-2,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开花后15 d各浇一水。播种后当天喷洒50%乙草胺乳油1 500 mL·hm-2。9月28日收获。

1.3 调查项目

在玉米生长时期每隔5 d调查叶面积系数、株高,成穗期调查株高、穗位高、雄花分枝数,第三节径粗,成熟期在等行距与宽窄行里抽取中间4行考种、宽行收取中间3行计算小区产量。自然烘干后(用PM-8188水分仪测定含水量在14 %以下),按小区平均穗重选其10穗进行考种,考种内容包括穗长、秃顶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单穗重、单穗粒重、百粒重、轴粗等。

根据小区籽粒产量和10穗考种产量计算得到实际小区产量。

采用Excel2007和DPS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应

产量结果方差分析(表1)表明,不同行距水平(A因素)之间玉米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不同种植密度(B因素)之间玉米产量有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行距水平与种植密度交互作用(A×B)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表1 产量方差分析表Table 1 Andysis of variance of yield

2.2 种植行距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表2分析表明:A3水平玉米产量,显著(p<0.05)高于A1水平玉米产量和A2水平玉米产量,分别高出13.06%和13.10%。体现出增宽行距对玉米产量形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A1和A2行距水平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可见A3行距水平优于A1、A2行距水平,是较好的行距选择。不同种植密度玉米产量B3比B1、B2分别高出2.8%、3.9%,说明小区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表2 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及交互作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kg·hm-2Table 2 Eeffects on maize yield among difficent spacing、difficent density and interaction/kg·hm-2

注:表中不同小写字母表示5%差异显著性。A1:等行距50 cm,A2:宽窄行距60 cm+40 cm,A3:等行距60 cm;B1:60 000株·hm-2、B2:67 500 株·hm-2和B3:75 000株·hm-2

Note:In the table,different small letter superscripts mean significant (p<0.05).A1: Inter-row distances 50 cm,A2: width spaced 60 cm +40 cm,A3:Inter-row distances 60 cm; B1:60 000 Plant·hm-2、B2:67 500 Plant·hm-2,B3:75 000 Plant·hm-2

2.3 不同种植行距的各种植密度间多重比较

表2分析表明:A1行距配置下各种植密度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逐渐减少;A2行距下各密度组合小区玉米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差异不显著;A3行距条件下各密度组合小区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A3B3除与A3B1和A3B3与A3B2产量差异不显著外,其产量显著高于其它组合,表明60 cm宽行距适宜高密度栽培。

2.4 不同种植密度的各个行距组合间多重比较

表2分析表明:B1密度条件下不同种植行距对玉米产量的作用效果有差异。A3B1与A2B1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说明在密度为60 000 株·hm-2时,采用A3行距的种植方式是增产的。A3B2与A2B2、A1B2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A1B2与A2B2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密度为67 500 株·hm-2条件下适宜采用A3行距种植。A3B3与A2B3、A1B3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A1B3与A2B3产量差异不显著,表明在密度为75 000 株·hm-2条件下同样采用60 cm宽等行距种植是较优选择。

2.5 不同种植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综合效应

表2分析表明:宽等行距60 cm的各个密度下的玉米产量均高于其它组合。60 cm宽等行与种植密度75 000 株·hm-2组合的玉米产量最高。其次为60 cm宽等行距与67 500 株·hm-2的产量较高,且与其他组合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显著水平。50 cm等行距与宽窄行60 cm + 40 cm的各个行距与密度组合的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增加密度是提高紧凑型玉米协玉3号产量的重要途径。

3 讨论与结论

不同行距配置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文献[11]结果相同。本研究3个种植行距为60 cm宽等行距时平均产量是16 014.95 kg·hm-2显著高于宽窄行(60 cm+40 cm)和50 cm等行距,分别高出13.06%和13.10%,与李猛等[12]研究结果:等行距55~65 cm配合75 000株·hm-2,群体和个体可有效统一,有利于高产稳产和田间管理及收获,是紧凑型玉米高产栽培的有效模式的结论一致。

密度是影响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13]。本研究中不同密度下玉米产量顺序为:B3>B2>B1,说明在一定密度范围之内随着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提高,与刘兴舟等[14]研究结论:紧凑型玉米品种的种植密度可以适当增加一致。

不同种植行距与不同种植密度的组合中玉米产量差异显著[15]。本研究中三个密度三个行距中:以60 cm宽等行距各个组合玉米产量显著高于50 cm等行距和宽窄行(60 cm+40 cm)的各个组合。50 cm等行距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下降,宽窄行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略有增加。60 cm宽等行种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产量显著增加,最高产量出现在60 cm宽等行距75 000株·hm-2,产量为16 649.70 kg·hm-2。如果继续增加密度,产量是否增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在山西中部水浇地条件下采用紧凑型玉米品种协玉3号,适当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增加密度是提高春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1]仇焕广,张世煌,杨军,等.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1):20-24.

[2]戴景瑞,鄂立柱.中国玉米育种科技创新问题的几点思考[J].玉米科学,2010,18(1):1-5.

[3]谭华,邹成林,郑德波,等.施肥水平与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的效应[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77-182.

[4]张吉旺,胡昌浩,王空军,等.种植密度对全株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05,38(6):1126-1131.

[5]刘霞,李宗新,王庆成,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粒型玉米品种籽粒灌浆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7,15(6):75-78.

[6]要娟娟,薛泽民,赵萍萍,等.施肥与种植密度对春玉米SPAD值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10):1060-1063.

[7]白志英,李存东,郑金风,等.种植密度对先玉335和郑单958生理特性、产量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10,25(Z1):166-169.

[8]薛吉全,张仁和,马国胜,等.种植密度、氮肥和水分胁迫对玉米产量形成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0,36(6):1022-1029.

[9]杜天庆,郝建平,马磊磊,等.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3,21(4):101-106.

[10]张胜爱,郝秀扠,王智辉,等.夏玉米行距与株距交互作用对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21):51-56.

[11]Tanweer M,M uham mad A,Shahid H.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maize hybirds as influenced by plant spacing[J].J.Agric.Res,2012,50(1):59-69.

[12]李猛,陈现平,张建,等.不同密度与行距配置对紧凑型玉米产量效应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08):132-136.

[13]田红琳,杨华,周汝平,等.种植密度对不同玉米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0):100-104.

[14]刘兴舟,李猛,张建,等.皖北地区主栽玉米品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8):145-150.

[15]张晓丽,边大红,秦建国,等.高密度条件下行距配置对夏玉米抗倒伏能力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4):118-121.

(编辑:武英耀)

The Effects of Various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Maize Yield of XieYu 3

Li Weidong,Duan Hongkai

(CollegeofAgriculture,ShanxiAgriculturalUniversity,TaiguShanxi030801,China)

Absrac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ctive effects of various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maize yield,the research adopted the method of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based on the materials of XieYu 3(Maize Hybrid).The result revealed the significant effects of various row spacing and planting density on the maize yield.The yield of XieYu 3 could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row spacing.The yield of equal spacing cornfield with 60 cm reached the very significant level,higher than that of cornfield of 50 cm and 60 cm+40 cm row spacing with 13.06% and 13.10%.In addition,in the same row spacing,the yield reached various levels due to diverse density.The yield of 50 cm spacing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density.There was also littl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slightly improved yield brought by 60 cm+40 cm spacing with increasing density.However,the yield of 60 cm spacing climbed significantly with increasing density.Compared with other row spacing and sowing density,the yield of 60cm spacing reached peak with 16 646.70 kg from 75 000 plant·hm-2.The result showed that it was an effective access to the increase of maize yield in the irrigated land of middle areas in Shanxi province,through adopting compact maize varieties and appropriately expanding row spacing,narrowing plant spacing and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XieYu 3 maize;Row spacing;Planting density

2015-02-07

2015-03-08

李卫东(1955-),男(汉),山西平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玉米育种与栽培

山西省科学技术攻关项目(714141);山西农业大学育种基金(412579)

S789.5

A

1671-8151(2015)03-0258-04

猜你喜欢

株距行距密度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密度』知识巩固
密度在身边 应用随处见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缩行扩株”对重庆丘陵山区玉米植株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玩转”密度
密度应用知多少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