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转型时期中国体育社会分层
2015-04-18刘树民
刘树民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再论转型时期中国体育社会分层
刘树民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不同的历史时期,体育的社会分层呈现出不同的模式及不同的发展轨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有其新的特点,也必将影响体育的社会分层。本文就此从体育社会分层的历史回顾、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逐一展开论述。
关键词:转型时期;体育;社会分层
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社会分层出现了新的变化。新阶层的出现也在冲击着体育的社会分层。鉴于此重新认识体育社会分层有助于对社会系统的宏观调控,有助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良性发展[1-5]。
一、对体育社会分层的历史回顾
人的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在那个时代,社会不存在社会分层,人们为了生存,劳动所获得的资源是共享的。如果说原始社会的劳动是一种功利性的符号,那么劳动必然也是游戏的物质前提。例如,人在饥饿时没有心情去游戏。劳动对于体育来说也应该是其物质前提。一方面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征服自然,渴望得到一种精神的庇护—神的保佑所进行的与劳动有关的表演,与神构不成等级也就不存在社会分层;另一方面,影响社会分层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分工和社会制度。
社会分工是社会分层的最初历史原因。原始社会的自然分工没有也不可能形成社会职员的固定职能,因此不可能形成稳定的社会差别和社会不平等。原始社会末期发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以后,人类社会的分裂就在所难免了。特别是脑体的分离出现了专门从事哲学、宗教、艺术等文化人群,体育印上了表演的符号,便从劳动中慢慢分离出来。从直接意义上说,社会分工所带来的社会分化还只是一种水平分化。它只是反映人们在劳动形态和劳动性质的一种不同。因此,水平分化并不一定带来社会不平等,即所谓社会上高低有序的等级层次。只有当这种社会分化转化和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才会把社会分工所造成的社会水平分化转化成社会的直接分化,并在社会的垂直分化中造成社会分层。这种社会制度就是私有制到了阶级社会以后,国家的出现、宗教的产生、艺术的专业化,使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特殊的职业而脱离了艰苦的体力劳动。娱乐性,自我展现观等象征性融入了体育,专业场馆的出现,大型赛会的到来更为从事体育的人们创造了条件。社会分工的不同,体育也相应出现了分层[6-7]。
二、体育社会分层的现状
由于体育群体网络结构的特点,按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层次。如按职业、技术、参与方式的不同划分也有所不同。任何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都有自身发展的主线,尽管体育的社会分层在体育目的和人们追求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划分标准有趋同,从技术层面划分为运动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学生、体育教师及体育运动队;按职业划分为体育官员、教练员、运动员、健身指导员;按照参与方式不同划分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
体育尽管有其层次性,但作为一个系统各个层次仍然是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这种网状的层次结构在整个社会大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体育社会分层的人对带动人文精神、体育的价值走向、社会的良性运行都很重要。从历史发展角度看,体育作为“举国体制”下的事业发挥了历史的功效。体育的社会分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上人们的年龄和职业阶层。大众体育的繁荣,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人们余暇时间多了才能够从事休闲运动。另一面,青少年是社会的新生力量,群众体育的普及能够给人们带来健身愉悦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体育的真正意义。促使从事体育项目的金字塔底—群众体育更加坚固。竞技体育软式化拉动了市场经济的群众体育,这种群众体育的分层也不能忽视其带来的社会问题,因为很多群众体育群体是初级社会群体的范围扩大或者是几个甚至更多的初级社会群体的集群。这样的体育群体按照技术和职业划分的体育分层刚性指导和沟通较强,往往有时候群体间是某种器物层的联络和制度层的沟通,缺少人文关怀和人性渗透。尽管如此,庞大的体育市场在迎合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需求中应运而生了体育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体育产业已经初见端倪,尤其在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层次中发挥得尤为明显。体育产业在社会分层中的良性运行,成为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新形势下新问题要新对待[8-9]。
三、体育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
(一) 从物化的体育社会分层到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相互交织
从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到追求高标准的物质享受;从追求高水平的自我超越到以人为本理念的回归,体育的社会分层是历史长河这部长剧的一个短小序幕。尽管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分层已经成为持久化、普通化、制度化的社会现象。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开明宗义地指出:自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人类历史都是斗争的历史。社会主义社会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追求共同富裕,劳动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从而为阻止人们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是,社会主义仍然要实行市场经济,因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各种社会资源的能力可能不同。从事体育的人们由于人们的职业、地位、技术的不同也不可能在一个社会层次上。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激发了内心潜在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这是在正确的价值观念引导下的产物。也正是在物质,精神利益的驱使下使人们从事不同的体育行业。如,高水平的竞技运动,陶冶情操、强身健体的群众体育,传播体育文化的学校体育。也正因为这样体育工作者与体育参与者的这几大阵营层层构筑,形成了网状层次的体育群体交相辉映。在这个大群体当中,国家的制度起着提纲契领的作用。
“举国体制”下具有政治色彩的竞技运动,背后隐藏着诱人的物质利益,当体育的功能履行完它的历史阶段使命时,体育群体的方向便从物质中解脱出来。当然,社会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微观作用仍然具有潜在的“物趋”,但国太民安,经济高速腾飞,人们在向小康社会的征途中仅以物质衡量小康,如GDP总收入达到多少是否完全反映小康,因此,领导与大众已经意识到体育应该回归人性,回归人文关怀、回归以人为本。物化的阶层是历史的产物,以人为本的重点内涵的体育社会分层也必将是体育社会分层的归宿。
(二) 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状况分析体育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
自从人类文明的历史脚步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以来,社会转型便成为理论家们用来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进步的普遍哲学用语。中国自觉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它便更成为理论界用来描述市场经济确立前后中国社会整体面貌及当代景况的核心范畴。可以说,这种转型实际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现代化”的过程,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现代化必然造成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或者说社会分层结构、群体结构、职业结构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发展是同步的。欧美国家社会分层结构的大致特点是,工业劳动的兴起,职业分层成为社会的基础;白领阶层人数与比例均超过蓝领阶层;中产阶级队伍形成;严格的税收制度缓解了贫富分化等特点。我们中国社会阶层结构中或多或少地发现了上述欧美国家结构的最一般的特征。但是也有其主要特点:50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出现了两次重大转型: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他经历了打碎阶级体系的尝试。第二次是改革开放以后,他经历了由身份分层向经济分层的转变。因此,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差距拉大的过程,而是经济上的不平等取代了政治上的不平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这一现象的胚胎。
尽管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层从各个角度审视出现了不同的分层现象。但是,纵观中国社会治乱兴衰的历史,在财产分配上有这样一条规律:新王朝的建立初期,财产分配均匀,奉行让步政策,对百姓放权,百姓修养生息,经济得到发展,后期财富集中,百姓成为下层,新的危机爆发。社会向前发展,中产阶层的出现使整个社会处于稳定状态,进入良性循环。为了社会的长治久安,良性循环,中间阶层的出现已经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那么,中国体育尽管按不同的视角划分不同的阶层,但在这个趋势的影响下,体育的社会分层将向这个趋势靠拢。形成稳定的分层格局。这个中间阶层,中间群体会选择谁呢?如果决策层作为中间阶层的出现,那么,体育变成了号令层缺少参与层;如果落在竞技层,那么又回到了“举国体制”下重提高,重精英的时代了。而这部分人只占社会的小席位。最后,自然而然中间层落在了群众体育层[10]。
群众体育层孕育着巨大的生机与活力。首先,一个国家的健康程度直接反映国人的健康水平,而体育在这中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尽管忽视了群众体育的开展,但是,历史必将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符合各国国情的发展,这个社会才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次,体育作为国家事业,显得力不从心的情况下,必然向体育产业方向发展,而在群众体育中孕育无限的商机,无限的市场活跃因子。例如,奥林匹克中服装,明星效应等等,都将为带动经济的发展,向小康社会的迈进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只是一个方面的作用。最后,体育阶层按其发展的轨迹不会形成菱形的两个端点,那样体育便失去了生存空间,庞大的中间阶层才是他的归宿。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国社会分化与整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的驱动下,政府应该发挥它的宏观调节作用,适当的权利下放,制定相关的政策,找到分化与整合的切点,这是今后国人关注的焦点,也是中国体育社会分层的发展趋势。
体育社会分层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的分层也间接影响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发展,我们在宏观层面认清它的发展轨迹的同时,把握其自身发展规律与社会转型时期结构调整、结构的分化与整合步伐一致,体育分层与社会分层的大趋势相协调,使中国真正成为体育人口大国,国人素质不断提升。宏观引导体育的不良现象的发生,避免在社会整合过程中走弯路。中国体育中间阶层的蓬勃发展必然为中国体育事业的腾飞谱写新篇,也必将成社会分层的亮点。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杨志林.基于资源整合视角建设吉林体育城市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31(42):27-30.
[3]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李强.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分层结构[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5]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7]魏丽艳.体育强国进程中民间体育组织的培育与发展研究[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8).
[8]高升.社会冲突论域下体育与社会分层的互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1).
[9]杨明霞.体育消费符号化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3).
[10] 余良芬.社会分层视域下泸州市体育投入与民间体育传承的关系[J].当代体育科技,2015(6).
My View on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hinese
P.E 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LIU Shu-min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 132022,China)
Abstract:In different periods of history,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P.E has been shown with different models and developed in different tracks.In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China shows the new characters,which is supposed to affect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P.E.The following article will expound the history,the present condition and the tendency of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P.E.
Key words:transition;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strat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G 812.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22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080-03
作者简介:刘树民(1980-),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方面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