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阐释活动探索意义和真理探究

2015-04-18郝瑞松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5年12期
关键词:真理客观性历史性

郝瑞松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翻译阐释活动探索意义和真理探究

郝瑞松

(吉林化工学院 外国语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摘要:翻译最为重要的特征是意义阐释。阐释活动具有客观性、历史性,同时意义有意义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意义。在兼顾所有这一切的同时,阐释活动以探索意义为最终目标,探求词语、语言表现的真实意义。整个阐释活动就是求“真”的过程。“真”就是真值,就是未曾言说隐约其词等待挖掘的意义。

关键词:翻译;阐释活动;客观性;历史性;意义;真理

翻译,从形式上看,是两种语言之间形式的转换。从本质上说,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意义转换是翻译活动最为显著的特征。意义可以从多角度加以界定。一般认为,意义包括意义的不同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意义两方面。翻译过程中,着重研究阐释、探索意义,以及意义是如何转换、为什么这样转换等问题,是一种求真的过程,也就是求得意义的真值。由此可以看出,翻译阐释活动与探索意义和真理的密切关系。

翻译活动中,译者以文本为媒介介入作者的创作意图之中,挖掘出作品表层含义之下的深层作者意图。在这种阐释活动中要达到的是译者对作者的表达意图的推测。那么,阐释活动是怎样阐释意义和真理的,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1-8]。

一、阐释活动的客观性

阐释活动具有其客观性。就翻译而言,对一个文本的解读,译者总是期待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是正确的、全面的。因而在此基础上,寄期望与作者感同身受,把握作者的传达的字面意义、背景意义、社会意义、文化意义等,达到求真之目的,并以完善的翻译架起作者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桥梁。

阐释是以我们先有、先见、先把握的东西为基础的。阐释活动要求将原作化为“我有”,所谓“我有”就是在文字上和内容上透彻地了解原文,领悟和把握原文写作意图、语言风格、思想、感情、气氛、字里行间隐含的意思等的过程。化为“我有”的先决条件是“先有”、“先见”、“先把握”。所有这些先决条件是在历史环境的作用下形成的,是阐释者的视野和视域,是受到其知识水平、社会经验和生活常识的限制。再者,阐释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处时代的限制,因而理解和解释总带有阐释者的所处环境的成分,也就不可能决对客观。在此意义上说,以“先见”为先导的阐释活动的客观性,受到阐释者的左右,就难免会出现偏见,因此可以说翻译的客观性是相对的。

文本是在特定的时间段出现的,带有时间的印记,带有该时间观念的意义,是观念文本。而译者的阐释活动是在当下进行,带有当下现实性。观念文本的现实阐释,追求观念文本与现实文本之间的真理的基础在于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共识。

二、阐释活动的历史性

阐释活动具有其历史性。我们总是在历史的一瞬间与文本发生接触与相遇,历史性地与作者发生对话,与文本产生碰撞并形成感悟。感悟的起始点是我们当下所存在的环境,我们自然要把我们所熟悉的那个世界已有的“知识”融入到文本之中,也就是在当下历史环境中来窥视处在某一历史时段的文本,从而形成了我们特殊的“视域”。

这一视域无疑会对译者的理解会产生各种限制。过去与当下不同历史语境,为译者造就了各自的理解前提条件,提供的特殊历史视域。该视域下,译者的注意力和视角处于转换过程之中,自我主导开始发挥作用,主体意识从先前的文本之中跳跃出来,而转向当下视域。在这个意义上说,对同一个文本,不同时期的阅读,会有不同的阐释结果。而这种不同的阐释结果正是阐释活动“历史性”的表现。

从对文本的研究时间来看,阐释活动可分为共时的和历时的两种。共时的阐释活动是在历史的某一横断面对文本研究,揭示文本在此情形下文本言语存在的现象与规律,阐释的结果一般具有特定性和唯一性;历时的阐释活动是对文本跨时代的研究,往往揭示的是文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每一种阐释活动都是对词语符号的重新编码行为。对语言的阐释首先是对词语符号本身的关注,其次是释义过程中对阐释者与词语符号的关注。因阐释者所处历史时间的不同,阐释活动是一个不断持续变化的过程,是阐释再阐释,释义再释义的循环过程。

文本有其历史性。用文字固定下来的文本,都要历经时间才得到阅读与理解。时间上的距离,无论长与短,是客观存在着的,都会给阐释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再者,阐释者本身也在历史的视域下阐释文本。阐释者或因时空因素,或因个人感悟程度,对言语文本的阐释与释义必然是相对的,因而这使得阐释结果必然带有历史的印记。

三、阐释活动探索意义

语言学家认为,持不同语言观的人,就会持有不同的意义观。通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意义并不具有确定性,唯一性和客观性。意义的这些特征告诉我们,翻译时对意义的把握要理顺层次关系,分清主次,最大限度地、全部地、明晰地阐释意义。

语言学家按照不同理论对意义作出不同的界定。尤金·奈达把意义分为语法意义;所指意义;内涵意义。莫里斯提出的意义三分法:指称意义;言内意义;语用意义。乔治·穆南对外延意义和内涵意义作出了较为全面的诠释。罗杰·T·贝尔认为词汇意义不是单个词汇的意义,而是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法国释意派明确区分了潜在意义和现实意义。

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意义再生。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自身的一些语音、词汇、语法特性等对翻译有着重大影响。翻译看似两种语言形式转换,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意义的转换。探索意义是翻译活动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而如何根据意义的不同类型,阐释和挖掘意义,是涉及诸多因素的认识过程。

四、阐释活动探索真理

就翻译的形式来看,翻译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转化。语言符号主要包括书写符号和语音符号。书写符号和语音符号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言符号蕴涵着约定俗成的意义,意义是符号承载的内核。翻译就是在两种符号的转换过程中,探究符号承载意义的过程,特别是因符号形式与符号使用策略所再生的又一符号意义的探究。

翻译不是搬字过纸,是两种文字的转换,并在此转换过程中努力实现文字所蕴含的精神的转移,思想的转渡。所谓真理是指通过翻译,传递文本词语表达的真切意义,反映出源语词语的真值。在这个意义上说,翻译本身就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词语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文明空间,那么字面翻译能把这些加以移植,而表现出其传递的“真”吗?翻译过来的意义和翻译求索的真理,是否等同,在多大程度上等同等问题,是当代语言哲学家致力研究的课题。一旦文化土壤和文明空间的移植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翻译过来的意义就不可能等同于求索的真理。求真的过程是对词语意义的认知过程,是探求词语未曾言说的东西、隐约其词的东西,是不断接近词语反映客观存在的过程。

五、结语

阐释活动是翻译的认知过程,是一种认知思维模式,涉及到解读、推演、随想、明示、导出等一系列大脑思维认知过程。翻译的本质要求是,翻译是思想的转渡,是文化的移植,而不是语言字词层面的语码转换。翻译阐释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寻求蕴含在词语之中未曾言说的真理。从意义到真理是一个深层次的阐释过程。我们要通过翻译、意义、真理关系的分析与理解,进而加深对翻译本质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张敏.我国新兴本科翻译专业口译教学评估体系的构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5(2):1-4.

[2]张国范.母语意识在英汉翻译中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10):22-24.

[3]许钧.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4]陈宏薇.高级汉英翻译[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5]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6]何刚强.笔译理论与技巧[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7]郝瑞松.中国文化特色词语的英译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15(1).

[8]肖忠华.基于语料库的语言对比与翻译[J].国际学术动态,2009(5).

On Exploring Sense and Truth by Interpretive Activity of Interpreting

HAO Rui-s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Jilin Institute of Chemical Technology,Jilin City132022,China)

Abstract:The most significant feature of interpreting is the interpretation of sense.Interpretive activity is characterized with objectivity,historicity,and meanwhile sense includes various types of sense as well as sense of various types.With all these features taken into account,the interpretive activity sets the exploration of sense as its ultimate goal to explore lexical and verbal true sense.The whole interpretive activity is the process of getting to the “true sense”.The so-called “true sense” actually is true value,which is something unsaid and implicit to be explored.

Key words:interpreting;interpretive activity;objectivity;historicity;sense;truth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039/j.cnki.cn22-1249.2015.12.003

文章编号:1007-2853(2015)12-0008-03

作者简介:郝瑞松(1961-),男,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化工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应用语言学与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吉林化工学院科学技术研究项目(2014086)

收稿日期:2015-10-22

猜你喜欢

真理客观性历史性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客观性与解释
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国实现历史性跨越
实现“历史解释”多样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换个角度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新谢泼德火箭:历史性的垂直软着陆
必要与障碍:大学生思政教育主体化的哲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