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伪”经济现象危害分析及对策
2015-04-18许仲林
曲 义,许仲林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伪”经济现象危害分析及对策
曲 义,许仲林
(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现当下大学生在经济上存在“伪”贫、“伪”富、“伪”账和“伪”约四类突出的不良现象,导致“伪”经济现象产生的心理动机主要是自私、贪念和冷漠,这对大学生个人和社会都有相当危害,此类现象应予以扭转。
大学生;“伪”经济现象;危害
中国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总数为2400多万,这其中还并未包含成人、自考、函授和部分民办高校违规招收的非学历教育学生。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大学不再以培养天之骄子为目标,而是以培养合格的公民为教育目的。但现今关于各地高校大学生的各种负面消息频出,这其中,由投机心理所致的各种与经济利益有关的“伪”行为现象引人反思。
对于大学生的经济状况而言,主要是指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其在大学里生活费用相对较高,生活水平自然也高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同学。诚然,也不能排除一些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家长为了培养和锻炼子女的朴素和劳动习惯,差额提供或者提供日常基本的生活费用给孩子,致使家庭经济条件虽然好,但反而在校时经济状况一般,甚至拮据的情况。如果说第二种情况是一种“伪”,那也是一种“善”伪,而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是部分大学生在经济方面的“恶”伪。
(一)“伪”贫
“伪”贫所指的对象是高校中经济条件较好,不属于贫困生范畴,却在涉及到经济利益的时候自许贫困,从而获得相关利益的行为现象。
中央和地方财政为了向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资助一定的生活费用,出资设立了国家助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帮助同学顺利完成学业。此外,作为补充,许多高校和爱心企业还设立了各种专项奖助学金。在进行相关奖助学金的申请和评审工作中经常发现存在学生捏造家庭住址、捏造家庭成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伪”经济现象的表现
员人数、捏造家庭年均总收入和年人均收入,甚至是假造家长签名和假盖民政部门公章的“伪”贫现象。此外,之所以有大量民政部门“真”公章盖的“伪”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国家助学金申请表的存在,其原因在于:家长对孩子诚信教育的缺失,且伙同孩子伪造信息,以期骗取钱财[1];村、社区一级基层单位及其所对应的民政部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工作存在人情关系、审查不严和盖章草率等突出问题。
(二)“伪”富
“伪”富现象刚好与上述的“伪”贫现象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伪”贫是由诚信的缺失所致,那么“伪”富应该被看作是更加扭曲了的诚信缺失,其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更为严重。“伪”富现象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发生在一些经济条件不足以称之为富,即经济条件一般的学生和贫困生身上。这部分同学在与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和朋友交往时时常感到自卑,而自身固有的自尊心与这种异化了的自卑心长时间交织在一起之后,随即产生了攀比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其目的是为了在物质上不被同学看低。于是,有的同学只因自己几百块或一千多买来的手机不如同学花四五千买的手机好而自愧拿不出手,因此便向父母谎称自己的手机坏了,要求买更好的。更为可怕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瞒着父母,通过信用卡贷款超前消费,其所透支购买的产品主要集中在最新的电子产品、流行服饰和品牌化妆品等方面。他们把自己的大部分生活费都用在了与学业不相关的事情上,而当在缴纳学费、住宿费、班费、爱心捐款捐物、购买本专业学习用品时,却以自己没钱或贫困为由进行恶意拖欠甚至漠视、不予理睬。另外一种类型发生在经济条件好,且已养成了高消费习惯,但因种种原因,自身的消费诉求无法得到家长和其它客观原因满足的大学生身上。当这种情况发生时,部分大学生便采取借钱或信用卡贷款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消费欲望。
(三)“伪”账
“伪”账相对于上述的“伪”贫和“伪”富而言,其现象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学生向老师和同学做“伪”账;第二种类型是学生向家长做“伪”账;第三种类型是创业实践过程中向团队成员做“伪”账。具体来说,第一种情况主要发生在班级的班干、学生会干部、团委学生干部和学生社团干部中的那些能够接触到团体、组织活动经费日常管理和使用的学生身上。他们或是在负责经费管理时,通过做“伪”账将部分经费据为己有,或是在负责购买相关活动所需的物品时,报账的发票或收据显示的价格与实际成交价格不相符,以此达到谋取私利,或者贪污公款的目的;第二种情况发生在学生与父母之间关于生活费用多少的博弈过程之中,这部分同学并不理解家长赚钱的辛苦,过分地频繁地以各种不真实的缘由向家长索要各种名目的费用,其理由花样百出和用心之良苦,实在让人哀叹;而第三种情况专门针对在目前高校积极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在学有余力的背景下进行创业实践活动的个别创业团队中的个别创业实践团队成员中间。这种情况的学生通常在为人处事时比较虚情假意,且私心较重,团队意识不强,通常会有意地将团队成员通过共同努力创造的全部或部分收入通过隐蔽的“伪”账形式据为己有。
(四)“伪”约
“伪”约即违约,是指真实合法的约定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伪”现象,主要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非法律层面的道德约定,是以口头承诺的形式来体现的,就本文所研究的“伪”经济现象来说,其违约的形式主要有口头借款后的还款违约和口头承诺的物质违约两种。第二种行为现象是基于法律层面而言的,它是指部分大学生将自己曾经所签订的相关协议或合同视为一纸空文,当自己需要履行条款中规定的义务时,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和逃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此类现象主要有国家助学贷款违约、信用卡还款违约、创业实践经营型还款违约和非经营型借条、收据式违约四种。
首先,按时归还国家助学贷款本应是大学毕业生应尽的法律义务,同时也是毕业生感恩国家和感恩于人民的道德要求,如若毕业后却因个人经济条件无法承担还款能力,可向学校和银行说明情况后做延期还款处理,但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怀感恩之心,不论自己是否有能力偿还贷款都不以为然,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公德意识严重缺失。其次,除了寒暑假和创业外,作为基本上没有赚钱时间和空间的大学生而言,本不该申请银行透支信用卡。由于消费观念的不成熟,大学生在疯狂刷卡后,当每月还款日即将到来时,因无力偿还,便出现了明知故犯的违约记录。再次,在校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创业实践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但由于在门面转让、代理授权、房租、铺货和资金周转等方面需要有一定的投入,在缺少资金的情况下,有的大学生创业者与对方签订资金缓交协议,也有的采取借款甚至贷款的方式。此类违约的原因多是客源、成本控制、产品和服务质量管理等因素而导致的资金链断裂,当然也不能排除故意违约的存在。第四,非经营型借条、收据式违约的当事双方多为同学或朋友关系,当一方因种种原因向另一方寻求经济帮助时,以借条或收据的形式来明确双方的权责关系。在还款时,一般是由借方而造成的与借条或收据中的约定条款相悖的一种违约现象。
二、对出现“伪”经济现象的心理动机与危害分析
(一)心理动机分析
大学生“伪”经济现象之普遍,归根结底源于成长过程中诚信教育的不足与扭曲所导致的投机。综合“伪”贫、“伪’富、“伪”账和“伪”约四类具体现象,在投机的根源之下,又有具体的动机。违反规定捏造材料参加各类助学金评定甚至获取助学金、欺瞒家长骗取生活学习等费用、不以还款为初衷的借贷,其主要动机之一在于自私心理与贪念心理的作用。冷漠与贪念一样,普遍存在于四类现象之中。主要包括对于自己的不当行为而可能导致真正贫困的同窗好友无法获得贫困资助的冷漠,对于父母提供的生活费用来之不易的冷漠、对于虽知自己无力偿还借贷而为之的冷漠、在来自同学和朋友间基于友谊和信任的乞贷面前不信守承诺的冷漠、对于集体利益的冷漠。此外,“伪”富现象下还体现出的自卑与虚伪的心理动机。
(二)危害分析
上述动机均源自于心理因素所导致,如不加以重视,其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是及其深远的。从大学生个人角度而言,不仅不利于心理、道德修养和人格的成功塑造,更不利于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事业、情感、家庭,乃至日后子女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社会而言,此类不良现象日后将会在学生步入社会后被无限地放大。从根本上讲,将会破坏诚信社会、公平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良好氛围,进而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途径
上述的四类“伪”经济现象及其具体表现普遍存在于当下的大学生群体之中。究其原因,在于诚信的缺失所导致的投机、缺乏社会道德感与责任感,而其根源在于诚信与人格教育的不力。面对这种现象,家庭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2]。对于大学生来说,中小学教育已经无法弥补,在学生走向社会之前,家庭与高校的联动教育尤为关键。家长是最了解子女品行的,不能理想地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之后父母的教育和督促工作就可以告一段落了,家长首先应该确保自己是一个诚信、有道德和有责任感的人,以免在教育过程中继续助长子女不正确的三观的形成。发现子女的问题后应采取合适的方式与之进行沟通、教育,在子女的言行有进步时应给予适度的肯定,并时常与子女本人以及子女的辅导员、班主任沟通,关注其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上的情况。高校老师,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应在育人上端正态度,积极做好各项学生工作,要多了解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与思想动态,在出现“伪”经济现象苗头和既成事实后要采取科学的育人方式及时处理,并应建立起与家长沟通的机制,进而达到联动教育的目的。国家层面应以建立诚信社会为抓手,出台科学的、全覆盖式的“伪必查、查必严”的诚信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应在社会诚信评价的大体系下,研究出台满足高等教育特征的细化评价体系,并赋予高校一定的自主调整权[3]。
[1]张五洲.探索大学生的精神世界[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
[2]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3]孙萍.大学生失信表现及其心理成因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29).
(责任编辑:喻洋平)
On the Hazard Analysis of University Students’Pseudo Economic Phenomenon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QU Yi,XU Zhong-lin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234000,China)
Four obvious unhealthy phenomena are discovered during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process,they are university students’fake poorness,fake richness,fake account and fake agreement.The mental motives resulting in the above pseudo economic phenomena are mainly selfishness,greed and indifference,which will do harm to the individual of university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society.This kind of phenomenon must be changed.
college students;pseudo economy phenomenon;hazard
G641
A
123(2015)01-0001-03
2014-08-03
曲 义(1985-),男,山东烟台人,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民族服饰艺术与服装服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