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影响中国特色词英译的主要因素

2015-04-18

福建商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英译译者语境

黄 志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探究影响中国特色词英译的主要因素

黄 志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福建 福州 350012)

中国特色词在对外宣传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英译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能否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影响特色词英译的主要因素包括文化因素、语境因素、政治因素和受众与译者因素。文化因素由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构成,完美跨越文化个性的鸿沟才能使特色词英译成为可能;语境因素决定特色词的涵义、感情色彩、语体特征和词义的广狭;政治因素在外宣中高度敏感,应慎之又慎;受众与译者因素取决于翻译活动中两大主要参与者——受众和译者的主观因素,包括受众期待和译者能力。只有克服翻译中的影响因素,才能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实现有效展现国家形象的目的。

中国特色词;英译;主要因素

中国特色词英译研究在国内学者和外宣翻译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英译工作同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要想较好地解决中国特色词翻译中出现的问题,需要对影响翻译的因素进行深层次较全面的分析,以便能在翻译中克服影响因素,达到良好的翻译效果,完整有效地展现我国形象。

一、文化因素

每一种语言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被认为是现实的一面镜子,所以部分现实世界和语言有一一对应的关系。每一种语言都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所特有的文化现象[1]。 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字上的转换,更是文化上的交流,特别是外宣翻译,其跨语言、跨文化、跨国界的特点说明了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即便文化层面的高度等同较为少见[2],但是不同文化间又存在共性使得翻译成为可能,完美跨越文化个性的鸿沟才能使文化间的转换趋于平缓。所以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活动,需要有源语言和目的语的双文化背景[3]。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思想、意识、观念等都是文化的反映。由于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同一些词、句在不同文化环境中所表达的概念也就不同[4]。影响中国特色词英译的文化因素主要包括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等。

(一)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5]人是思维的主体,思维方式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生活在不同文化区域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所以思维方式的异同对中国特色词英译产生巨大的影响。

1.伦理认知,各有侧重

中国人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比较注重伦理。“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而英美国家的人们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比较注重认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西方人不断排除臆想和猜测,以自然界本身的原因说明自然现象,从物质的内在结构说明其种种属性,从而产生了以实验为基础的逐层深入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种种推断、证明、解释的思维形式,形成了西方科学认知型的思维方式。”[6]

2.整体个体,中西悬殊

中国人注重整体,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体。在抗战时期我国就提出“团结就是力量”的整体思想,解放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一不体现了我国注重整体性。而在西方文化中,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一切价值都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至上,个人摆脱一切精神和束缚,所以个人主义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和价值观的基础,支配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7]。这种思维方式还体现在生活工作的小细节中,中国人在会上发言一般会说: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朋友们:大家好!但是西方人发言一般会说:尊敬的某某主席。

3.形象逻辑,因地而异

中国人注重形象思维,西方人注重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指人在头脑里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8]中国人喜欢用具体形象的词语比喻抽象的事物,以物表感,状物言志;西方人常常喜欢用抽象名词指代具体事物。形象思维还表现在汉语的量词数量多、文化内涵丰富、生动形象,英译时只能意译,量词形象则未能保留[9]。

(二)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经过历史的演化和不断的传承发展而形成的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特质的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博大精深,其中包括宗教哲学、传统文学、琴棋书画、民间工艺等。然而对中国特色词英译产生重大影响的是风俗习惯、礼俗文化和人际交往等大众文化。由于中西文化的起源不同,经过演化和传承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受儒道学说主体精神的影响较大,其核心为道德教育,而西方传统文化则受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影响,两希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

由于环境、社会经济等条件的差异,中西方在风俗习惯、礼俗文化方面形成各自独特的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最常见的就是中西方人姓名表达方式的异同:中国对姓名的表达是姓(Family name)在前,名(Given name)在后;英美国家恰恰相反,他们是名(Given name)在前,姓(Family name)在后。这种差异是由于英美国家受两希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体本位主义;中国受儒道思想影响,强调中庸反对个人主义,依附于家庭,依附于社会,形成了群体本位主义。在面对赞扬和祝福时,中西方人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而这种态度在对方的立场看来容易引起误解。受到赞扬时,中国人总是比较谦虚谨慎,这种谦虚有可能被西方人误认为是虚伪、过分谦虚,因为英美国家的人们总是以自信的道谢或者爽快的接受方式作答。这类生活习俗在中西文化下的差异还有很多,如问候语差异、地点表达差异等。中西方能够对翻译造成影响的差异还体现在民俗心理上,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对事物或者现象的喜好一般是通过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出现了中国人讨厌狗、西方人尊重和喜爱狗的民俗心理差异。中国经常用“狗腿子”、“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把狗的贬义形象体现的淋漓尽致;而英美国家常用的几个谚语“Every dog has it'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都体现了西方人对狗的喜爱和无比的尊重。

(三)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理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打上地域的烙印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其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不断发展的。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域文化的发展对促进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地域文化间的独特性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丰富了各自的文化。然而这种跨地域文化交流对翻译工作者提出了高要求,这也是影响中国特色词英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处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三面连陆、一面临水,西部以山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这样的地理环境造成了我国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进而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且具有强大向心力的大陆型文化,这也使我国的文化能够稳定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国人在这种文化的薰陶下形成群体本位意识,乐于接受和传承优良传统。而作为西方文化发源地的古希腊和古希伯来都是多面临海,西方国家大多处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造就了他们勇敢、开放、富于挑战的民族精神。由于他们与外界频繁的交流和激烈的竞争,他们的思维对象都偏向于外界,比较注重现在和未来。同时,由于所处的环境造成战争的原因,他们的文化几乎都被中断过,所以他们对文化的传承跟我国有着截然相反的态度。

二、语境因素

中国特色词的翻译过程中除了考虑文化因素外,选词就成了最为关键的环节。纵观汉语和英语词汇,汉语的一个词可以在英文中找到若干与其意义大致相同的对应词,从词义的角度都能正确翻译其源语。尽管其意义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语境下,所诠释出来的涵义、感情色彩、文化色彩是完全迥异的。英语有句俗语“No context, no text”,说明了没有语境,就无法准确理解语义或者句义,就不能构成文本。因此,语境成为中国特色词英译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词的涵义、感情色彩、语体特征和词义的广狭都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词语所在的语境决定了该词语的涵义。汉语中的“新时期”和 “new period”并不是唯一对等的,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用不同的英文来表达。

(1)“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a.“Reform and opening up constitute the most salient feature of the new period. ”

(2)“NASS是大规模网络计算新时期的基石。”

b.“NASS is the cornerstone of the new era of large-scale network computing.”

在以上两例中“新时期”就有“new period”和“new era”两种不同的译法,且它们所表达的涵义也不尽相同。任何一种语言中词语都会带有它们的感情色彩,因为语言的使用者对所描述的东西有喜欢和不喜欢之分,这就决定了词语的褒贬色彩,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感情色彩不尽相同[10]。

又如汉语中的“红包”一词,指春节给小孩或者老人的压岁钱,或者在婚礼、寿宴等场合中表达出褒义的感情色彩,理解为表达祝福的礼金,这里可以翻译为“ lucky money in red envelopes”或直接为“red envelopes”。

(3)Elders and children will receive lucky money in red envelopes from the adults.

而在官场上出现的“红包”一词,通常带有贬义色彩,理解为行贿受贿时所用的金钱,翻译为“bribes”则比较能体现其感情色彩,例如:Officials sentenced for taking bribes。语体色彩有书面语和口语、正式和非正式之分,不同的语体色彩在不同的语境下以各自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翻译过程中对词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样一个词有着广义和狭义的意思,不同的语境下其表达的意思广狭也是不同的。如汉语中的“经济”,可以指广义的社会物质生产、流通、交换等活动,也可以指金钱、家境等狭义概念。

(4)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物价基本稳定。

a.Economic performanc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national revenue rose markedly year by year, and prices were basically stable.

(5)约翰是家庭经济的主要维持者。

a.John is the chief support of the family, earns the money for the family.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体现了相同词汇在不同的语境背景下所表达出来的词义广狭,而且所选择的英文单词也是根据其所在语境的语义广狭来决定的。

三、政治因素

政治因素是影响我国对外宣传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在政治外宣上或者外宣中涉及的政治问题都是慎之又慎,因为政治类的文章报道该国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对国际上敏感问题的观点、看法等,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若疏忽致误则后果严重。所以外宣中的文体色彩、感情色彩都要首先考虑国情、政治影响等政治因素。中国特色词的英译特别是政治类的词汇亦应把政治因素作为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考虑。

时政类词汇的翻译在选词中要考虑词的政治含义和影响,如果选词不当,会造成政治上的负面影响,甚至给国家和人民带来损失。如经常见诸报端的词“海外侨胞”,不同的译者给出不同的版本,比较常见的是“overseas Chinese ”。

(1)“……向全国各族人民,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向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向世界各国的朋友们,致以新年的祝福!”

a.“……I am delighted to extend the New Year greetings to Chinese of all ethnic groups, to compatriots in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and in Taiwan, to overseas Chinese and to friends all over the world”.

“海外侨胞”指的是定居海外但保留中国国籍的中国公民。“overseas Chinese”可以理解为“海外华人”,它不仅包括海外侨胞,还包括华裔外国人、已经加入他国国籍的中国人等,若在涉及具体人物时这样翻译就可能引起国籍争议或者纠纷。笔者认为对“海外侨胞”的翻译一定要围绕中国国籍这个重点,译为“Chinese nationals residing in foreign countries”“overseas Chinese nationals”都能准确表达其意,达到政治类词汇翻译的忠实。这里所指的忠实,即译文应该把政治上忠实于原文本的意思放在第一位,若政治上偏离原文本的意思,那么传递出去的信息只会使我国的国际形象受损,后果严重。

政治类特色词汇的翻译还要紧跟政治步伐,同一个词在不同政治形势和政治背景中,被接受的角度不一样,翻译方法也不一样,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

(2)改革开放政策

a.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误译)

b.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原译中将“改革开放政策”翻译成“reform and open door policy”,采取字字对译的翻译方法,“open door policy”字面上可以跟“开放政策”相对应。然而,实际上它的内在涵义是使我国国人深恶痛绝的“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以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和既得权利为前提的侵华政策;改革开放则是20世纪70年代为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而提出来的改革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二者的内在涵义有着天壤之别,不考虑政治因素的影响而采取字字对译的话,外国受众会对我国的基本方针产生严重的误解。故将其改译成:“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目前各类政治文献都采用这个译文,外国受众也比较容易接受。

(3)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

a.Reform and opening up are the path to a stronger China and the source of vitality for the Party and the nation in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四、受众和译者因素

在弗米尔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决定翻译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便是受众——译文预期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11]。从实用的角度来说,翻译应该是由客户和译者协商,同时考虑源语言和受众,所以无论在任何翻译行为中,受众都是重要的主体,在外宣报道中尤为明显。受众(目标语)水平包括受教育的程度、所用语言的风格、年龄、性别等都是影响中国特色词英译的因素。“了解、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对于提高对外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尽管目标语水平不同的人对外宣报道有着不一样的期待,但是他们还是存在共性,那就是目标读者都希望能够以他们所期待的阅读习惯来出现,“外国受众阅读时喜欢见到朴实、含蓄、简洁、明确的词汇,喜欢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充分表述事实、传输信息的语句”[13]。同时,在涉及到不好理解的特色词时,他们希望能有背景的介绍或者采取释义的手段,让他们不费解。

在21世纪的今天,政治、地理和文化的界限被视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不固定和不受束缚,同时人们跨越这些界限的活动在不断的增加,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译者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译者自身水平的高低及是否具备双文化视野直接影响到原作者与目标语读者的沟通效果。巴兹尔·哈蒂姆和伊恩·梅森在《语篇与译者》一书中提出译者是最初也是最重要的传递者,不仅要求译者需要有双语能力,更需要有双文化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在跨国界、跨文化、跨语言的翻译活动中起到连接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纽带作用,才能更好的传递原作精神[14]。英国爱丁堡大学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认为:译文的风格与表达方式应与原作的风格一致,一个优秀的译者应该具备洞察原作风格的洞察力[15]。译者能力除了以上提及的双语能力、双文化视野及较好的洞察力外,还涉及到译者的知识体系、计算机技能、生理和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而在政治类词汇的翻译中,译者的政治敏感度也是影响翻译的重要因素。所以要译出受众青睐的译本必须具备一名优秀译者所需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

五、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宣的目标受众是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群体,所以各自的文化背景是不尽相同的。其中尤为明显的是各个国家的人受其思维方式、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影响较大,在翻译中应该重点考虑。词的涵义、感情色彩、语体特征和词义的广狭受到语境的影响和制约,词语所在的语境决定了该词语的涵义,因此语境也是影响特色词翻译的一大因素。政治因素是影响对外宣传的重要因素,各个国家在政治外宣或者外宣中涉及的政治问题都是慎之又慎,有些外宣文章会直接涉及到国家的根本利益,若疏忽致误则后果严重。翻译活动中两个重要的参与者——受众和译者对翻译也有较大的影响。首先是翻译文本的受众对译文或者报道有自身的期待,他们的受教育程度、所用语言的风格、年龄、性别等均会影响特色词英译;其次是翻译工作者是否具备良好的双语能力和双文化视野,以及具备一名优秀译者所需的各种能力和职业素养。做好外宣工作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越来越频繁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好中国特色词的英译是外宣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要让中国特色词的英译能够为国外受众所接受,译者需要克服以上影响因素,实现语言的完美转换,达到有效对外宣传的目的。

[1]郭景华.关于文化因素影响语言翻译的有效性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5):99~101.

[2]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79.

[3]Snell-Hornby,Mary.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39~43.

[4]王武兴.英汉语言对比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4.

[5]荣开明.现代思维方式谈略[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9:30.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7]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62.

[8]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1.

[9]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30~31.

[10]彭萍.实用英汉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47.

[11]张美芳,王克非.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5.

[12]张昆.国家形象传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97~298.

[13]翟树耀.对外宣传报道与英语写作[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375.

[14]Hatim,Basil&Mason,Ian.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23~224.

[15]Tytler,Alexander Fraser.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7:63~65.

(责任编辑:练秀明)

A Study of Major Factors in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UANG Zhi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Fujian Commercial College, Fuzhou 350012, China)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lay a vital role in the outward publicizing and promotion, and the qualit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is a direct determiner to the effect of outward promotion. Cultural factors, contextual factors, political factors, and factors of the audience and the translator, all these are to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in translating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to English. Cultural factor refers to the one comprising way of thinking, established culture and regional cultures. It is, therefore, a must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different cultures as much as possible. Contextual factor plays its role in determining some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onnotatively, emotionally and stylistically, as well as in its broad or narrow sense. Special treatment should be given to the role the political factors play in outward publicity. Factors from the audience and the translator are decided by the two primary subjective elements in translating, namely, the audience’ s expectation of the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or’s ability. An effective display of national image will not be achieved unless a favorable translating effect is reached by taking these factors into account.

word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glish translation; major factors

2015-04-05

黄志(1986—),男,福建莆田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和实践。

H315.9

A

1008-4940(2015)03-0083-06

猜你喜欢

英译译者语境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