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口头报告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行动研究
2015-04-18牛刘伟
牛刘伟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091)
基于口头报告的英语口语学习动机行动研究
牛刘伟
(广东理工职业学院外语系,广东 广州 510091)
英语口语能力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口语学习有着重要影响。开展包含信息沟的口语教学活动有助于引发学生间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口语学习动机。基于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和教学反思的行动研究结果显示,话题难度适中、与语言实际使用密切相关、教师适度参与的口头报告活动降低了学生的习得性无助,激发了学生说英语的兴趣和愿望,有效地改善了学生的口语学习体验和自我评价,使口语学习动机得到保持。
学习动机;行动研究;口头报告;英语口语
一、研究背景
不少国外学者在著作中有关口语学习和教学部分的论述均提到演讲、讲故事、口头报告等口头展示活动是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口语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国内,张东英[1]等人的行动研究也印证了口头报告的这一作用,但他们的研究均未提及口头报告在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的形成和提升方面的作用。动机是学习的先决条件,外语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外语学习的动力。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英语口语教学成功的重要保证。2014年研究者在一个执教班级开展了口头报告行动研究,借此观察和反思口头报告在激发和增强高职学生英语口语学习动机方面的作用。
(一)发现问题
口语活动的开展一直是研究者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研究者曾尝试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口语活动,但学生参与度不高。2014年研究者执教英语专业新生班,班级规模变得更大,口语活动的开展愈发困难,学生普遍不愿意开口,学习动机很弱。
(二)调查研究
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作出了以下假设:学生怕犯错,不自信;学生对口语重要性认识不够,觉得不参与也无所谓;口语活动难度较大,学生难以驾驭。为验证假设,研究者对全班53名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6%的学生对口语活动不陌生,认为口语重要;49%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成功”的口语学习者,怕被嘲笑而选择保持沉默;65%的学生认为口语活动难度不大。
(三)重新确认问题
研究者的三个假设有两个跟调查结果不一致。显然,怕犯错是问题存在的一个因素,但非根本原因。口语的真实使用是由交际需要驱动的,母语环境的最大特点是缺少用外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和压力[2]。在学生个体差异方面,对口语学习影响最大的是学习态度和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而动机的激发可通过创造或提供交际需求来实现。在很多情况下,对话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对话的一方想要获得自己没有而另一方却拥有的信息,实施含有“信息沟”的口语教学活动,可以推动学生积极对话[3]。可见,如果口语活动能满足学生获取某种需要的信息,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研究者决定通过开展口头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改变羞于开口的学习现状。
二、行动研究第一阶段
(一)行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一学期的3-6教学周为行动研究第一阶段。研究者制定的计划如下:
1.第3周第一次课研究者向学生解释口头报告行动方案,作口头报告示范。报告时要求讲故事或复述故事,话题自由选择。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人、朋友的故事,也可以复述网上、报纸上读过的故事。
2.每周第一次课时确定15位作报告者,时段为每次课的前20分钟。每次课5人报告,报告时间为2分钟,顺序由研究者提前确定。报告结束,听者向报告者提1-2个跟报告话题相关的问题,或就报告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时间为2分钟。报告时教师保持沉默,记录和观察报告进展情况。
3.报告稿提前通过电子邮件提交教师修改,教师每天修改报告稿并反馈修改信息。
(二)观察与发现
本轮活动结束后,羞于开口的局面有了改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研究者对第一阶段的报告时长和互动时长统计后发现,78%的学生报告时间不足1分钟,语言输出量很小;58%的学生认为自己“没能力听懂”并放弃听下去;63%的报告者与听者的互动时间小于1分钟;49%的报告者对待准确性和流利度的态度是“没有把握说对的,我就不说”。研究者公布方案时明确鼓励学生讲述自己、家人、朋友的故事,这与谈论远离日常生活的事件相比更容易,表达的流利度也更容易实现。遗憾的是,不少学生在面对访谈时认为即使是最熟悉的话题也觉得“很难说好”,自己的英语“表达能力差”。
(三)反思
首先,口语较差的学生认为即使努力也作不好报告,教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归因训练,使之明白口语能力的提高取决于努力的程度,而非已有的能力。“努力”是一种内在的,可变的因素,努力的程度和成功的几率是成正比的[5]。口语较差的学生作报告时,教师应给予协助和反馈,让他们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和期待,消除他们因反复失败而产生的习得性无助。其次,学生报告受阻时教师需适时介入。本轮学生报告时教师一直保持沉默,之所以要保持沉默是考虑到学生在开始阶段犯错会比较多,频繁纠错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使发言失去节奏。实际情形是,报告受阻时多数学生难以通过解释变通等方式解决问题,最有效的做法只能是向教师求助。作为活动的设计者,教师应扮演中介的角色,完全不干预的做法无疑阻碍了学生发挥自身潜能获取更高水平语言能力的机会。这同时也启示研究者,口语学习的动机与具体学习体验有密切的关系,学习体验对学习动机有直接的影响。愉快的学习体验更有可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其口语能力的发展。最后,即使是熟悉的话题学生也觉得“很难说好”,说明报告话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让学生感受到“经过努力之后可以把报告做好”,否则难以形成并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这些思考将是行动研究第二阶段的重要支撑。
三、行动研究第二阶段
(一)行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一学期第7周到学期末(共6周)为行动研究第二阶段。研究者制定的行动计划如下:
1.开展选定话题报告,共18个话题。所有话题都跟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每周由教师选取3个报告话题,每次课一个话题,给出报告范围提示。每次5人做报告,报告时间2分钟,互动时间2分钟。报告人选和报告顺序均由研究者提前一周确定。
2.设置交际任务。报告者就报告话题提三个问题供听者讨论并回答,问题由报告者和教师提前通过电子邮件商讨拟定。听者在互动环节的表现计入个人期考成绩,只加分不扣分。
3.报告内容需提前演练并以录音日记的形式提交教师。报告时不能借助文稿,可使用便条提纲及必要的中文。报告遇阻时教师适度参与,与报告者适当互动,但不主动介入,互动环节不介入。学生需要帮助时,可示意教师协助。教师向学生提供了4个求助表达式,包括can I say…?Is it correct to say…? What do you call a person who…? what is the word for…?允许学生在使用这些句子时加入中文词语。
(二)观察与发现
与第一轮相比,本轮报告者的表达流利度有了提升,问答互动的效果明显改善。报告和互动时长统计结果显示,报告和互动均超过2分钟的学生总数达79人次,报告时长小于1分钟的学生大幅减少。需要指出的是,第一轮互动时间小于1分钟的55人次中有8人次的互动时间为零,而零互动在本轮没有出现。为深入了解学生对本轮口头报告的看法,研究者对全班5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与研究者的预期基本一致:77%的学生认为“口头报告锻炼了我开口说英语的胆量”;77.3%的学生认为“互动时听者和报告者对话持续时间短”,学生参与报告的兴趣有了提升,学习动机增强。但是,几个口语较差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此外,超过80%的学生认为应选择“更有趣的报告话题”。
(三)反思
首先,本轮行动干预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羞于开口的局面,但多数学生认为报告话题不够有趣。Slavin认为,激发学生内在动机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使用大量有效的呈现方式,以及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目标[4]。可见,报告话题有趣才可能激发和保持学生对报告的兴趣。其次,口语水平较差的学生不积极参与,说明他们学习体验不够,自我感觉较差,难以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低水平者在互动过程中往往视教师的纠错为一种消极评价,而表扬则可能更有助于动机的激发。来自教师的反馈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从教师的反馈中,学生能感知自己的成败,猜测教师对他的态度,并以此作为自我成败归因的依据。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给予学生肯定的、公正的评价,避免产生不良情绪。基于以上思考,研究者决定开展第三阶段的行动研究。
四、行动研究第三阶段
(一)行动方案设计与实施
第二学期1-5周为本次行动研究的第三阶段。经过第二轮的实践,多数学生已能够比较积极自信地参与选定话题报告,学习动机进一步增强。鉴于此前学生对热点新闻类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本轮研究者决定尝试以英语新闻故事作为报告话题,让之前表现消极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报告和互动。经过认真思考,并与观摩教师交流后,研究者制定了如下方案:
1. 以简短英语新闻故事为报告话题,每周通过QQ群在线分享8篇英语新闻故事。故事的选择以有趣、简单为主要原则,前16个话题与本学期教材内容相关。
2. 每周8位同学作口头报告,周一和周四各进行4个话题的报告。报告时段为第一节课的前20分钟,每人的报告时间和互动时间共5分钟。要求报告者先对故事大意作简单复述,然后进行评述。听者就报告者的评述发表评论或根据故事内容进行提问、讨论。
3. 基础较差的学生作报告时,由教师进行提问或就话题内容与之讨论,问题力求简单,并适当增加等待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报告结束,教师对报告者的表现简要地逐一点评,以鼓励和表扬为主。
(二)观察与发现
本轮共完成40人次的报告,151人次问答互动,互动气氛比第二阶段更为活跃。报告者普遍感觉报告的难度降低了,参与问答互动的学生也认为由于阅读了相关材料,互动时有话可说了。问卷结果显示,71%的学生喜欢这种报告形式。虽然开始多数学生复述时多是在背诵阅读材料的内容,但第二周时超过50%的报告者已能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大意。
(三)反思
复述英语新闻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却让学生看到了活动的价值所在,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国际新闻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说明他们对来自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生活感兴趣,这种兴趣就是融合型动机的外在表现。众多研究表明,与为了考试或谋职的工具型动机相比,融合型动机强烈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外语学习的成功。诚然,部分学生表现积极是为迎合课程考核要求,工具型动机更为强烈。可见,英语口语教学要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联系起来,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坚定学习目标,形成强烈动机。考虑到多数学生的口语能力依然较弱,本轮只要求学生简单地复述新闻故事的大意,而非具体内容,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述的难度,有助于学生克服畏惧心理。值得一提的是,少数学生逃避报告的问题本轮也得到了解决。口语学习自我评价低的人,容易产生焦虑,学习动机较弱,本轮教师的反馈与协助降低了报告的难度,提高了低水平报告者的流利度,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自我评价因而得到改善,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和愿望。
五、结语
英语口语学习动机并非自发产生,必须经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和激发。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是培养学习动机不可缺少的条件。只有当学生将当前的口语活动与自己的需求和兴趣联系起来时,才能端正学习态度,形成强烈的动机。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口语的动机转化为学习行为。遗憾地是,由于班级规模大,课堂口头报告质量和数量有效兼顾的目标没能有效实现,这将是研究者下一阶段行动研究的目标。
[1]张东英.关于口头报告教学的行动研究[J].中国外语教育,2011,(4):41~46.
[2]王初明.外语是怎样学会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3]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149.
[4]贾冠杰.英语教学基础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79.
[5]张庆宗.外语学与教的心理学原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76~222.
(责任编辑:练秀明)
An Action Research on Applying Oral Presentation to Stimulate Students’ Motivation in Speaking English
NIU Liu-wei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uangdong Polytechnic Institute, Guangzhou 510091, China)
Oral communication is identifi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competence for English majors. Motivation has a direct impact on students’ mastery in spoken English.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the use of oral presentation with information gap tasks will motivate students to speak English. The study is carried out by classroom observation,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 and teaching reflection. It shows that teachers’ participation in oral report can stimulate students’ enthusiasm and?motivatio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verbal learning and self-evaluation, and maintain learning motivation.
learning motivation; action research; oral presentation; oral English
2015-03-28
牛刘伟(1983-),男,河南鹿邑人,讲师, 硕士。研究方向:英语口语教学。
H319.3
A
1008-4940(2015)03-007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