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音乐课插上“流行”的翅膀
2015-04-18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柴留林
◎福建省福清元洪高级中学 柴留林
歌唱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歌唱教学要注意培养、发展学生演唱歌曲的兴趣与爱好,增强演唱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他们能够运用歌唱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人沟通、融洽感情。”但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当教唱音乐课本上的歌曲时,学生大多没兴趣。而在课余时间,大部分学生都离不开MP3、手机等音乐播放器,更离不开流行音乐。在紧张的学习之后听、唱流行音乐已成为大部分学生休闲放松的首选。
事实告诉我们,学生是喜欢音乐喜欢唱歌的,问题在于他们喜爱流行歌曲,而不喜欢教材中的歌曲。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的思想活跃、活泼好动。而通俗音乐因为更贴近生活,更能反映他们的思想感情,而引起广泛的共鸣。相反,教材中的歌曲则存在一定的延后性。但学生对它的不认可主要还是因为这一年龄的中学生,心理不够成熟,审美情趣还达不到成年人的水平。因而我根据学生偏爱通俗音乐这一心理特点,在音乐课中有选择性地选取一些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作为音乐课的演唱歌曲,通过引入流行音乐先培养学生的歌唱兴趣,再引导学生演唱一些优秀的歌曲,学会欣赏传统古典音乐。
一、流行歌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都非常有个性,有自己的想法和喜爱的流行音乐。在新生刚刚进校的前几节课,为了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歌唱水平,也为了寻找音乐苗子,我让每一位学生都演唱一段歌曲,结果所有的学生都选择演唱流行歌曲。经过进一步的问卷调查:高一年段12个班600多个学生中,每个班除了1到3人不常听音乐外,其它的同学都听流行歌曲;接近50%的学生离不开流行音乐;只有不到10%的学生偶尔会欣赏轻音乐;几乎没有人听民族音乐,听交响乐的也没几个。而关于喜欢流行音乐的原因,14%的学生认为流行音乐是一种时尚,大家都在听,不听就落伍了;20%的学生认为流行音乐适合青少年张扬的个性,更能表达情感;30%的学生认为流行音乐的旋律很美、很容易唱;36%的同学认为流行音乐可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
除了流行音乐本身具有的大众特点外,广播电视和电脑网络等媒体的宣传、包装精美的音像制品、明星荟萃的演唱会和目不暇接的选秀节目等都对青少年产生了“强大攻势”,使一些学生开始产生明星崇拜,渴望聚光灯的追逐,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喜欢上流行音乐。
《初中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关注和重视学生音乐兴趣,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既是音乐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动力,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上持续发展,终生热爱音乐的根本保证。”因此,“兴趣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没有兴趣,不管干什么,也无论怎样去干,都得不到预期效果。教材上的歌曲虽然经典,但往往有滞后性,与学生难以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兴趣自然就弱;而流行歌曲则以其鲜明的时代感、通俗易懂的歌词和吸引人的节奏感,使学生能积极自主地去学习。因此,教师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将流行歌曲正确地引入课堂,与音乐教材中的作品互补。
在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中,为了提高学生学唱民歌的热情,我先让学生欣赏运用流行唱法的新民歌,再引导他们对比欣赏经典的老民歌。在讲授西北民歌时,我结合了陕北信天游歌王——阿宝在《星光大道》上的成名故事及他演唱的西北现代民歌;在上《独特的民族风》时,我结合了齐峰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向全世界展示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心中的草原》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流行歌曲《青藏高原》《天路》等;在《醇厚的中原韵》中我让同学们欣赏江浙民歌《茉莉花》的各种表演形态:甜蜜的独唱、柔美的舞蹈、磅礴的合唱、女子十二乐坊现代的演奏、宋祖英和席琳迪翁在春晚的完美演绎等等。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了解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同特点,认识了更多具有民族风格的流行歌曲,让学生明白了民歌往往是通俗歌曲创作的源泉。这样从流行音乐过渡到传统民歌就容易多了。
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和兴趣,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并且让学生感到老师理解并尊重他们的爱好和兴趣,能站在同一个层面和他们一起讨论流行音乐的好坏,而不是一味灌输所谓的严肃音乐。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同时也尊重了教师,愿意和教师一起探索流行歌曲之外的音乐领域。音乐课也从原来的“死气沉沉、无声无息”变成了“一片歌声的海洋”。
二、欣赏流行歌曲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欣赏音乐的最高境界是:懂得乐曲的结构要素,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追随作曲家的想法,随着音乐的变化和展开,了解乐曲的意境;既能陶醉于音乐,又能超越音乐的想象。音乐鉴赏能力的好坏,跟欣赏者本人的音乐知识文化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我校的高中学生大部分是来自农村学校,受教学条件的限制,在小学、初中没有受到正式的音乐教学,所以音乐基础较差,鉴赏能力也相对较差。如何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呢?
在学生音乐鉴赏力还不高的情况下,我利用一些流行歌曲进行欣赏教学,先从歌词入手,如在欣赏:《爱的供养》《荷塘月色》和说唱歌曲《我爱中国》时,通过反复赏析体验后,学生得出的结论:这些歌曲歌词都很直白,通俗易懂,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我爱中国》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简直就是在说话了,歌词朴实无华,将中国近代历史事件捋了一遍。这也许就是流行歌曲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喜欢的原因之一。在对歌词有了一定的分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旋律进一步分析和思考,将歌曲进行再改编创作:相同的歌词不同的旋律;相同的旋律不同的速度、节奏;演唱相同曲子时用不同的音色、快慢、强弱变化来感受音乐带来的不同。学生不仅体验了创作的乐趣,还在创作中了解了鉴赏音乐的音乐要素,逐步积累音乐鉴赏能力。
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后,就需要同学们尽量多欣赏音乐了。利用学生喜爱流行歌曲的特点,先请学生将听到的流行歌曲进行分类。在对一些不同风格的通俗歌曲进行比较欣赏后,学生得出结论:通俗歌曲按演唱风格可分为通常型风格、摇滚型风格、民歌型风格、现代民谣型,更有戏曲、曲艺型的风格等。接着我再抛出新问题——中国传统民歌又能怎样分类呢?有了成功经验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自然也就有了探索更高艺术领域的欲望。最后也就有可能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纯音乐的世界,有意识地倾听,了解音乐作品的涵义,从而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就能获得音乐鉴赏的基本能力。
三、流行歌曲可以形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以前我们向学生推荐的爱国主义歌曲,不外乎题材宏大、历史久远的革命作品,如《我和我的祖国》《映山红》《保卫黄河》等等。由于年代较久远,学生又缺乏革命年代的背景知识,演唱也有较高的难度,歌曲往往不太容易打动他们,德育效果也不理想。于是我开始思考,能不能主动“蹲”下身子,迎合青少年对流行歌曲的心理需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在国庆期间我特意找来80年代的《我的中国心》《龙的传人》,90年代的《精忠报国》《红旗飘飘》,新世纪以后周杰伦的《蜗牛》、汪峰的《我爱你中国》等流行歌曲让同学们欣赏,教同学们演唱,以获取爱国主义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在教师节前后选唱《亮在梦里的红烛》《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有关的教师的音乐文学作品。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连续开设了《人间有情》《同一个地球》等课题,通过多媒体播放有关灾情和救灾的视频、画面,让学生在感受灾难的同时也感受人间的温暖,学会感恩、懂得付出;同时选唱《用爱撑起一片天》《承诺》《不要放弃你的希望和期待》等赈灾歌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精神力量;最后还引申到保护地球环境的话题,让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在欣赏音乐、演唱歌曲、理解歌词内容的过程中受到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明白了作为学生应该选择催人奋进的、积极向上的励志歌曲,以提高自己学习音乐的信心和音乐审美能力,享受到音乐艺术所带来的乐趣和涤荡。
四、流行歌曲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及培养学生的接受能力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进步,音乐艺术也应当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革,适当地引入流行歌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流行音乐进入课堂,不是简单地将某些流行歌曲拿到课堂上来唱唱而已,而是要赋予它更丰富的教学内涵,达到音乐课程教学的目标。
例如,在古典音乐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欣赏柴可夫斯基的古典芭蕾舞剧《天鹅湖》的选段,并演唱主题音乐。如果按常规教学方法,通过播放光盘让学生欣赏《天鹅湖序曲》,那么学生对主题的反应就会比较迟钝,但如果同时播放SHE的一首《Remember》,学生很快就会发现《Remember》的主旋律正是《天鹅湖序曲》的主题音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就高,学习效果自然得到提升。在教学中我发现,一首迈克杰克逊的《拯救地球》就能掀起学生演唱英文歌的热情;周笔畅的《浏阳河2008》、胡彦斌的《北京的金山上》则激发了学生改编民歌的欲望。学生虽然不太能接受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但却很欣赏谭晶和陈奕迅合唱的《龙文》,宋祖英和周杰伦的《山歌好比春江水》《本草纲目》,黄英和平安合唱的《我爱你中国》。当我在课堂上展示“海豚音”,并告诉大家如果用美声方法可以很容易演唱后,再也没有人在课堂上轻视我的歌唱教学,学生都顺其自然地接受了美声唱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