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自主创新教学策略探索*
2015-04-18福建省福清康辉中学林碧云
◎福建省福清康辉中学 林碧云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这样和谐美好的教育图景我们一线教师心所向往之。然而,当今的教学现状又是如何呢?不用说学生足不出校园,连教学主阵地的课堂都存在死气沉沉的现象,教师喋喋不休却收效平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点明了中国教育的尴尬。就基础教育而言,不一定能创造新的知识,但可以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这样才可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①
2013年初,笔者以“高中新课程的实施与教学创新研究”为主课题,开始了对自主创新教学策略的积极探索,紧密结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及学生实际,从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要素入手,在课堂教学中弘扬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求知,释放潜能,和谐发展。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创新地学习。要实现创新教学,就必须优化课堂教学。
一、创设教学情境策略
“教育即经验改造”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重要教育哲学思想之一,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一种思维训练,在经验的形成中,需要有“身心合一”的参与实践。杜威将人的思维看成“在情境中体验——找到问题——搜集信息——解决问题——效验结果”等系列过程,很重视直接经验和情境教学。在具体的情境中设置教学过程,用直接经验式的感性过渡,让学生身处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杜威强调:“学校课堂要有使学生能够产生问题、运用思想的情境,那就必须设置主动的作业和足以运用的资料。”②在现实的课堂中,学生虽被局限于教室之内,但我们依然可以践行杜威的理念,通过创设情境进行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积极自主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生成,让课堂更充实。
1.利用本土资源创设生活情境。语文学习不能以教科书为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有意识地开发利用本土语文教学资源,创造性地拓展传统教材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视野,陶冶审美情趣,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多角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③例如教学写景状物散文名篇,领略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之余,可以引导学生饱览家乡的名胜古迹,探访国际佛教圣地之一黄檗寺、道教文化传承与发祥地石竹山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在触动心灵的同时也触发其创作灵感。教学“人物传记”单元,同样可以了解家乡的历史名人,如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现代人杰,如中国获国际青年诺日尔奖第一人陈章良等。这样既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传承优秀文化的热情,又学写传记,提高人文素养。
2.运用各种媒体创设形象情境。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的情思和意绪的外化,阅读文学作品,理解作品的内涵,要有背景意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生平经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为学生提示作品的创作背景,可在导入新课时呈现,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也可以在揣摩主旨时穿插,发挥学生的感悟能力和想象力。除了创作背景,有些文学作品的解读,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进行整合,直观形象地再现相关的事件或场景,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使学生身心统一,全身心地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如教学白居易《琵琶行》,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创作背景;感受荻花秋瑟瑟苍凉凄清的画面;聆听琵琶曲委婉优美的旋律。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王熙凤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情节,可辅以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邓婕扮演的王熙凤出场一段视频,赏析“凤辣子”这一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3.发挥学生特长创设情感情境。要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首先要创设一定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而激发起其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应注重在生活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在广泛的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大胆地去实践。笔者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登上讲堂,交流展示,形式不拘一格,可以是朗诵、演讲或说唱等;内容丰富多样,可在学习议论文时组织辩论课,在学习小说时赏析经典影片,在学习诗歌时鼓励学生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流行歌曲的有机融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之,情感情境的设置要体现价值,激发学生的情感,提高其语文综合能力,使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才会更乐学。
4.通过角色扮演创设体验情境。这里的角色扮演除了分角色朗读、排演课本剧之外,还有一种新的尝试——让学生登上讲台做“小老师”。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是“教”,教会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是“不教”,即授之以渔。笔者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培养“小老师”,让学生参与“教”。首先,“小老师”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要动脑筋,吃透教材,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小老师”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其次,学生上课,“生生互动”比“师生互动”更新奇,极大地提高了听课效率。第三,教师作为旁观者,更容易发现学生学习中的缺漏,也能及时帮助学生解疑答惑。
二、培养问题意识策略
杜威先生强调:“学习就是要学会思维。”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多的是通过“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④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留白”,为学生腾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让学生敢问、乐问、勤问。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推动创新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造就创新人才。
1.课前:指导预习,充分自学质疑问难。笔者主要以“有指导的自主学习”为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学生自身的独特阅读体验,在课前对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预习指导。在教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时,笔者先指导学生课前自学,大胆质疑。有两名学生就曾皙描述的暮春郊游图景展开了争辩:一个认为曾皙的理想与孔子的以礼治国不谋而合,一个认为曾皙描述的不过是一个空想的社会,没有实现的可能。笔者顺势引导学生敢于“新解”:要将四弟子的四种理想当作一个逐层递进、有机统一的整体来看,第四种理想正是孔子向往的终极目标——大同世界。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有可能在课堂上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2.课堂: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疑释惑。课堂是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主要环节,也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主要阵地。在这个阵地里,教师不再是主讲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应在教学的各个时间段,利用各种适当的时机,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适当进行提示、提问、指令、示范,学生带着问题再回到文本中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和有深度的独立思考,或者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见解,互相启发,共同提高。在教学《鸿门宴》时,教师针对这篇文言文篇幅较长的问题,在文言文翻译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出题互考,然后由教师点拨、分析归纳;在分析人物性格这一环节中,让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将文中人物归类分组进行讨论,概括人物的性格,教师鼓励学生言之有据地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课堂上各抒己见。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互动中受益。
3.课外:拓展延伸,深层探究促进感悟。学生在受到启发后有时也会提出一些与文本有关但又超越文本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应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读透文本,激发其创新意识。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探究,促进学生对文本产生更深层次的感悟,从而产生质的飞跃。例如教学《老人与海》时,学生的交流探讨起初基本只在预设的范围内生成,而当大家讨论老人的硬汉形象时,有一位学生结合海明威的生平提出质疑:“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老人选择了前者,而作者海明威却选择自杀结束自己传奇的一生,海明威的自杀是否意味着是一种懦夫行为?”笔者顺势引导他们思考:“屈原最终自沉汩罗江,那么屈原的自杀算是一种懦夫行为吗?”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搜集海明威和屈原的相关资料,比较他们的精神历程。类似这样的探究,其实也是在引导学生对生命意义进行探索,促进学生对人生价值有更深的感悟。
教学创新的探索之路充满艰辛和挑战。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师就一定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学生留下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境,积极鼓励,耐心引导,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①熊吕茂、薄明华:《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综述》,《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第2期。
②④邱磊主编:《“偷师”杜威:开启教育智慧的12把钥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年。
③唐岚:《开一扇典雅的花窗——整合地域文化,回归诗性课堂》,《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2年第3期。
⑤龚春燕主编:《创新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