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生态危机
2015-04-18陶火生薛帆帆
陶火生, 薛帆帆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论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的生态危机
陶火生, 薛帆帆
(福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逐渐演变成生态危机,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生态危机的出现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模式之间的联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切入点,通过剖析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上层建筑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出现的根源。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提出了以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为主,以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生态制度规范、改善意识形态等途径为辅,共同化解生态危机,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 生态危机; 生产方式
生态危机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何关联?生态危机的产生是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生态危机是生态问题在经历了数次的量变到质变再到量变不断演变而来。众所周知,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都遵循历史唯物主义所揭示的规律,所以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石深入研究生态危机出现的原因,对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生态危机的概述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也逐渐为世人所熟悉,但是至今仍旧无法明确“生态危机”的具体概念、明晰生态危机与生态问题的区别以及全面揭示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生态危机也遵循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从原有的生态问题逐渐演变,量变到质变。总的来说,生态危机与生态问题的根本区别在于整个生态系统和结构的生态平衡遭受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具体而言,生态危机与生态问题在规模程度上、持续时间上都有一定的区别。在规模程度方面,生态问题的规模、影响程度较小,而生态危机的规模和影响程度通常较大。生态问题多是小范围地区内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造成破坏的原因较为单一,多为盲目开采、掠夺性捕捞、不适当兴修水利、“三废”处理不当等原因造成;生态危机则是局部甚至是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和功能失调,是由多个生态问题共同构成的,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也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在持续时间方面,生态问题形成的时间较短、生态环境受影响的时间长度也相对较短,同时生态问题如果能及时得到妥善的处理,生态的平衡恢复所需的时间也比较短;对于生态危机而言,它的形成由生态问题逐渐演变而来,这个过程较为漫长,同时生态危机造成的生态失衡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一旦生态危机出现就难以完全解决。简言之,生态问题先于生态危机出现,只有在生态问题无法得到妥善治理而不断恶化才会最终形成生态危机,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都同属于生态平衡的破坏,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就在于生态失衡的程度和影响,当生态失衡涉及了整个生物圈的安危,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时候也就演变成了生态危机。
随着森林面积的快速减少、大气污染的日益加剧、土壤污染面积的不断扩大等状况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生态危机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并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见解。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指出踏轮磨房的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本质,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危机出现并不断恶化的根本性原因。对于福斯特的观点,一些学者虽然赞同他提出的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出现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是认为他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定位为踏轮磨房式的观点有待进一步的考证;生态中心主义者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人口过剩的最终原因,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要放弃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支配,人类将与其他生物一样作为众多存在物中普通的一员而存在,不再拥有特殊权利。生态中心主义全盘否定了人类中心主义,并且由于自身理论观点与社会的发展规律相违背,所以生态中心主义的观点具有局限性;还有许多学者则认为人类缺乏生态道德,主张进行道德革命以彻底解决生态危机难题。他们认为在社会中个人道德才是整个社会道德的关键,期望通过转变人们的道德立场,重新尊重自然,改变自己在诸如繁衍、消费以及商业领域的行为,认为只要通过这种途径就能改善全球生态环境,最终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目的。但是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生产方式决定一切社会状况,道德革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价值理念革命,是建立在物质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显然,道德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根源的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臆想。所以福斯特提出,在对这种道德改革的呼吁中常常被视而不见的是实际存在的生产方式,所以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方式而不是道德。
二、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揭示生态危机的根源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笔者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但是这一观点是否科学还应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阈下进行进一步的论证。
(一)资本主义生产力下的生产方式
资本主义生产力是一切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前提条件,并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改变首先会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不管这种共同活动是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的。由此可见,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始终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1]这段原文充分说明了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一定的生活方式始终是与一定的生产力联系着的。原始社会的生产能力最低下,人们只能依靠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所需的资料;在封建社会,生产能力有所提高,人们开始实现畜牧、种植等活动,从而取代了狩猎、采集等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工业革命,采用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也逐步实现社会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也以不同的形式凸显出来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可见,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最终取决于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生产力是以剥削无产阶级劳动,无限度掠夺和滥用一切生产资料来实现资本家对资本不断积累的追求与满足对财富的无限贪欲。同时,资本主义下的科学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危机的解决,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它始终是资本积累的傀儡手段,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所以,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剖析可以得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反生态性质。
(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生产方式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状况也随之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共同活动的形式,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具体方式等都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质息息相关。生产过程必然需要人与物的参与,所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又可以具体分为人类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类始终处于支配、统治自然的地位,资本家为了追逐剩余价值,不断扩大生产规模,他们生产的目的也不再是满足人类需求,而是演变成对财富的无限贪欲,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最荒谬的口号。同样,在资本主义社会下,人与人之间最根本的关系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经济关系,除此之外还有为了缓和阶级矛盾而衍生出来的福利关系、生态公平与正义等关系。资本的根本性质是逐利性,资本家对财富的贪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本性,无产阶级为了获得生存资料不得不接受这种不平等的关系,充当资本谋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傀儡。资本的扩张与生态保护是永远无法调和的矛盾,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组织起来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始终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所在,是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不断恶化却始终无法得到根除的症结所在。
总而言之,只要有资本的存在,就永远无法逃脱资本追逐利润无限扩张的本性,资本主义追求利润通过一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运行和循环,所以“生产方式是生态危机根本原因”这一观点具有科学性,实现了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理论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的发展,所以如何破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原则才是重中之重。
三、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化解生态危机的途径
面对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如何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人类与自然重新回到和谐统一的共存局面?
首先,要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原则,这是最根本的举措。依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可知生产方式决定一切社会状况。只要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就不会改变,生态危机就永远无法彻底化解。高兹也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原则指导下无限制追求利润,忽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方式是导致生态破坏的根本原因。所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制度的存在是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遵循的逻辑原则最根本就是要从打破和变更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一是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早日实现生产力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生产力达到极其发达的高水平,这显然还需要经历很长的历史阶段才能最终实现;二是改变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改变生产关系的通常做法是通过革命的方式,革命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种是传统的革命方式即通过暴力的方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种是缓和的革命方式,通常通过非暴力的形式进行,包括政治改良、阶级势力的改变等方式进行。就目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在表面上矛盾日益淡化的趋势下,通过缓和的革命方式比较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打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目前看来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缓和的革命方式,但这仅仅是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只有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统一才能最终证明这一观点是否是真理。
其次,重视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 “固定资本的发展表明,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2]这里所说的一般社会知识就是指科学知识,直接的生产力就是科学技术本身,马克思强调指出科学技术在改造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社会生活包罗万象,其中也包括生态自然环境,可见马克思主义的深谋远略。重视科学技术是改善生态环境的应然和必然之举,这是思想意识的转变和发展。同样重要的还有如何合理使用科学技术。生态中心主义者反对科学技术,主张禁止科学技术的运用。他们的观点显然具有片面性和极端化趋势,但同时也说明了他们看见了科学技术滥用带来的严重后果。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威廉·莱斯指出“现存条件下,即在激烈的冲突统治者个人、社会集团和国家关系的条件下,科学这一工具是无能为力的。”[3]可见,科学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重要的是作为主体的人如何使用这一工具。泰德·本顿指出:“技术无疑是通向人的解放的手段,在生态上要修复环境的退化部分依赖于合理的、成熟的技术发明。”[4]本顿不仅分析了科学技术的积极一面,同时他也提出对于技术要持谨慎的态度,也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双重生态效应。所以重视并合理利用科学技术,以花费最少的资源和能耗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生态作用才能真正化解生态危机。
最后,要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解放自然,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体系。本顿提出自然具有多层次和多维度,目前被人类所观察和改造的自然只是表面的自然,而更深层次的自然则是人类无法观察到的。虽然他的观点有点片面,但是也反映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还是肤浅的。面对自然,我们还应加深理解自然的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到生态理性和极限。同时本顿还指出要适应自然,他认为无论怎么理解科学技术的超越性,都必须考虑到包括自然设定的、真实的、地质的、地理的和气候的自然条件,所以自然的极限是不可超越的。虽然本顿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向自然妥协的消极态度,但是他的观点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表明对自然原有存在状态的尊重。在改造自然的时候既不能消极地完全服从于自然,也不能完全超越自然的极限,而是要做到在自然允许的范围内实现自然、人与自然关系的解放和自由。此外,为了将形成的正确的生态意识传承并且广泛传播形成一定的影响力,为了能更好地防治生态危机,就必须深化改革现有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提高解决生态危机的效率。从中共十七大正式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到现今的对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重点强调,可以看出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古代的“人定胜天”到大跃进时期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口号的风靡再到现在生态文明意识的初步凸显,这些无一不体现出我国民众生态意识基础薄弱、发展缓慢。认识自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是适应自然、尊重自然、解放自然,构建一套系统的生态文明体系的前提和基础。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决定实践的方向和成效,所以树立合理的生态观是化解生态危机的第一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危机成为了本世纪最棘手的问题之一。不管是探求生态危机根本原因,还是寻找化解生态危机的途径,都离不开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阈下才能真正理解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才能正确认识到真正的生态文明并非经济的停滞发展、回归原始,才能妥善处理生态危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532.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3]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龄,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107.
[4] 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53.
(责任编辑: 肖锡湘)
On ecological cris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ao Huosheng, Xue Fanfan
(School of Marxism,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16, China)
As ecological problems have gradually evolved into ecological crises owing to the steady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people have begun to re-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the ecological crises and the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human and the society.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productivity, production relations, production mode, the superstructure and social status are analys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t confirms that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is the root of the ecological crises. A proposal is propos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at we should break the logic of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combine the rational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logical systems standardization and ideology improvement to resolve the ecological crises and to build a harmonious societ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ecological crisis; production mode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11
2014-09-17
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JDZ018)
陶火生(1975-),男(汉),安徽芜湖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生态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A11
A
1672-4348(2015)02-015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