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矫治策略
2015-04-18吴再发
吴再发
(福建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矫治策略
吴再发
(福建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18)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总体呈现出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主流趋势,但受各种外部因素影响及自身因素制约,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诸如焦虑、浮躁、颓废、极端、炫耀、怨恨、无所谓、功利等不良社会心态,严重困扰了青年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应正视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形式, 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功能;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发挥保障功能;主动占领网络媒介高地,发挥导向功能;注重心理教育与干预,发挥疏导功能等方面帮助大学生矫治不良社会心态。
大学生; 不良社会心态; 心理; 矫治
社会心态,主要指一段时间内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类别中的宏观社会心境状态,是社会的情绪基调、社会共识和社会价值观的总和。[1]十八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可见,培育良好社会心态已上升至党和国家的战略规划,是当前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社会心态是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对社会现实所普遍呈现的认知感受、情绪体验、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的总和。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梦的未来承载者,能否树立起积极向上、理性平和、正面健康的社会心态,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典型体现
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主要表现为成熟自信、务实进取、追求个性和对未来充满信心,他们的开放意识、创新意识、包容意识和理性意识很强。[2]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现象的激烈撞击中,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在大学校园内滋生和蔓延,其表现形式可谓色彩斑斓,就其典型的体现主要有:
(一)焦虑心理与浮躁心态
当前部分大学生在学业、就业、情感、生存等压力下产生焦虑情绪。如因忧心学业问题,部分学生产生学习焦虑;因忧心就业问题,部分学生产生生活焦虑;因忧心未来收入低,部分学生产生金钱、房子等方面的焦虑。种种焦虑让部分大学生感到迷茫、无助和惶恐。在各种焦虑短期内难以舒缓的情况下,容易导致产生浮躁以及急功近利的心态,幻想通过简捷的途径获得最大收益。如部分学生学习不为求学问而为求学分,不愿潜心钻研而迷恋投机取巧;就业上期望一步到位、创业上梦想一夜暴富、干事上幻想一鸣惊人;男生期望能伴富家女、女生期望能嫁豪门男,甚至“不顾贞操愿以身体换旅行”等荒唐之事也时有发生。同时校园内学生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学术造假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都是当前大学生焦虑和浮躁不良心态的体现。
(二)炫耀心理与仇视心态
当前社会贫富差距较大,阶层固化日益明显,不同“X二代”的生存发展境况迥异。“高富帅”“白富美”与“矮矬穷”等网络热词表象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群体划分阶层归属的身份标签,本质上这些网络流行语却折射出青年群体介于不同社会处境而形成的两极化社会心态。[3]一方面,官、富二代们不断上演“微博炫富”“飙炫豪车”“我爸是XX”等闹剧。同时,校园内也常见名车护送上学,个别学生消费一掷千金,在同学中炫耀背景、关系、财富,这些反映出既得利益阶层扭曲的价值观和日益膨胀的炫富心态。另一方面,“校漂族”“蜗居族”“房奴族”等群体受困于就业难、住房难等现实重压,对强势阶层群体部分人奢侈糜烂的生活、飞扬跋扈的行为及一些不公的社会现象日益不满,“官必贪,富必腐”成为部分学生的“常态化思维”,“仇官仇富”心态在各种不满中不断滋长,进一步强化了不同阶层间的对立情绪,这种对立在校园中就体现为部分学生的炫耀冲动和部分学生对强势阶层的仇视心态。
(三)弱势心理与颓废心态
“弱势群体”一词主要是指底层人群标榜其社会地位的标签,但当前的现状是“弱势心态”逐渐超越底层人士的体验,在社会各个群体中蔓延,如今这种不良心态在大学校园也经常性存在。如毕业生就业求职,表面推崇公平竞争,背后往往是“拼爹”“拼妈”的游戏,所谓的“公开选拔”却时时有“暗箱操作”的阴影,在各种“潜规则”下,留给“穷二代、农二代”的学生也许只有 “毕业即失业”的窘迫。[4]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实与人脉资源关系匮乏,及个人能力不足的叠加,既弱化一些学生的心理承受力,也使他们的底层化意识和相对剥夺感不断增强。同时,受不良风气影响,“读书无用论”“60分万岁“等心态也在大学校园盛行,部分学生认为既然没有好爹娘,就只能“听天由命”“游戏人生”,甚至寄望于“娶富家女”或“嫁富二代”来改变命运,弱势的状态没能激发寒门学子积极向上,却让部分学生心态更加颓废。
(四)冷漠心理与偏激心态
大学生群体道义上的主流是乐于助人、富有责任感,是社会正能量弘扬和传播的主体。但受不良风气、不公现象影响,如帮扶摔倒老人反受敲诈、救济街头落魄人士却受欺诈等事件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人心难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市场经济崇尚的“利益至上观”也让部分学生产生“人都是为了利益而存在”的心态,导致交往之间缺少真情、友善和信任,而功利、生疏和冷漠成为常态。由此带来的结果是麻木、不信任,更带来偏激、残忍。如频频见诸媒介的大学生轻生案例,折射出他们对生命认识的随意、偏差及偏激;个别出现的同学间投毒案、伤害案也反映出因冷漠带来行为的残忍;以身体换旅行的个案更凸显出价值取向的荒谬、极端。
此外,对体制内的盲目崇拜、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对他人充斥的不信任感、对社会问题的非理性判断等不良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也不同程度存在。
二、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归因
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具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冲击和影响,也有其本身内在的主观问题。
(一)不完善的体制机制
快速转型的社会阶段,旧有的体制机制已不能适应快速变革的社会需要,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完善和成熟,在此情况下,就容易导致人们社会心理的失衡,滋长不良社会心态。如经济体制不完善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易导致一部分人心理失衡,产生“仇富心态”,另一部分既得利益群体却容易产生炫耀心理。政治体制不完善导致部分人的正当权益、合理诉求无法得到伸张、满足。权力监督体系落实不到位、腐败不同程度存在等问题,易导致社会公平正义及民主法治的缺失,进而产生整体的社会信任危机,如人们对政府公信力的非理性质疑就是明显的例证。同时,高校内的学术造假、个别教师的师德沦丧、贪污腐败等问题也对大学生不良心态的产生造成影响,这些都需要新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规范。
(二)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
当今大学生的社会心态明显受到多元文化带来的巨大冲击。既广受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又面临西方化等其他价值潮流的冲击。由此,大学校园内就呈现出各种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腐朽、传统与现代等思想潮流的交融与交锋,勾勒出大学生价值观生长的基本文化底色。在自我认知能力相对欠缺、甄别能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下,辅以鱼龙混杂的社会思潮影响,导致大学生在价值选择方面的混乱与迷茫。这种混乱或迷茫势必会影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形成及其基本走向,并通过其日常言行举止得以体现。如校园内出现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及实用主义等问题背后根源就是多元文化冲击带来的价值选择混乱导致的。
(三)网络媒介的负面效应
网络已经成为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便捷性、交互性以及覆盖面广等技术优势与大学生渴望平等交流、自由交往、张扬个性的心理需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在青年学生获取知识、信息以及交往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负面效应也极为明显,如部分学生出现了 “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孤独症、网络人格障碍以及网络越轨行为”等问题;同时,网络虚拟空间基于其监管难度大、无边界等特点,成为各种声音、价值观、甚至各种腐朽落后思想争夺的阵地,众声喧哗、泥沙俱下的舆论氛围也强烈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行为。[4]如大学生经常借用微博、微信、QQ、论坛发帖等途径表达自身意愿诉求,但却无法避免碎片化、片面化的网络信息的侵袭与“绑架”。特别是当某些敌对势力依托网络媒体强大的辐射功能,打着“自由、民主、普世”等幌子谋求网络话语垄断权,用一边倒的话语霸权混淆青年学生的认知判断,误导他们对非主流舆论声音的认同与接纳,进而对青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和刺激,使青年学生正确的“三观”树立出现偏差、偏离,导致不良社会心态、行为的形成和蔓延。
(四)主体的社会认知偏弱
从哲学的视角观察,大学生社会不良心态既受外在的客观环境影响,也需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加凸显,体现为更加注重个体感受、更强调自我价值、更敢于张扬个性。但由于该群体正处于心理发育快速成熟的年龄阶段,加之较为顺利的成长环境,导致该群体的心理素质、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相对较差。受社会阅历、经验不足制约,其主体社会认知程度也偏弱,面对现实社会的道德缺失、贫富差距、信任危机等问题,部分学生不能理性分析、看待。如由于对党和国家开展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缺乏清醒认识,导致对防治腐败、打击腐败缺乏信心;如对待改革开放进程中出现的暂时性问题、困难,个别学生不能客观分析,产生问题和困难是由于改革开放带来的误解。这些认识的误区如不能得到有效疏导、消除,就容易产生失落、不满、消沉、颓废、偏激甚至对抗、仇视等不良社会心态。
此外,家庭教育有缺位、应试教育有缺陷、个别事件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突破等问题也是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滋生和蔓延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矫治之策
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和蔓延,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严重影响了该群体的健康成长。为此,必须积极采取举措,凝集合力,建立社会、高校、家庭、个体四位一体的不良社会心态干预矫治体系,帮助青年学生培育和发展良好的社会心态。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引领功能
在价值观多元化的背景下,党中央提出了在全社会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功能作用,对错误、消极、落后的价值观也能起着正本清源功效。[5]为此,必须加强顶层规划,落实举措,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引领功能。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更应该成为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阵地,创造条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室、进头脑的“三进工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入大学生的耳、口、心,逐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以此引领大学生抵制腐朽的价值观、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消除不良社会心态滋生的内心基础。
(二)完善相关机制体制,发挥保障功能
不良社会心态形成与各种社会问题、现象有千丝万缕的关联。为此,必须乘全面深化改革之风强化各种机制体制建设,确保社会公平正义,营造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如建立科学的利益协调机制,合理处理利益问题;落实有效的诉求机制,保障民意诉求渠道的通畅;执行有效的权益保障机制,维护公民正当权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采取有效举措,解决贫富差距过大问题;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破解垄断问题;深化二元社会结构改革,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现象;建立正常的社会阶层流动机制,让底层人拥有向上流动的机会,创造每个人都享有共同出彩的机会,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信任危机”,创造良好社会心态培育大环境。
(三)主动占领网络媒介高地,发挥导向功能
青年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与网络媒介的推波助澜有直接的联系。为此,在网络媒介的应用上必须强化监管、引导。如利用网络媒介平台,强化对社会问题、现象的客观分析、引导,强化对积极向上、正面健康的行为现象及道德情操高尚的凡人善举的宣扬。对于一些不负责任的报道、恶意的引导、谣言的散布强化惩戒,通过有效的引导和监管,净化网络媒介阵地,发挥良好的舆论导向功能。同时高校应注重挖掘和发挥网络媒介在青年学生良好社会心态形成方面的积极作用,强化校园网络的建设和利用,如利用广受学生喜爱的校园论坛、贴吧、微信、QQ群等媒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践行,形成网络空间正面引导的舆论强势,以此引导学生提升明辨是非能力,树立良好社会心态。
(四)注重心理教育与干预,发挥疏导功能
强化心理教育与干预是高校帮助大学生发展健康心理、塑造积极心态的有效途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不断增强大学生心理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危机预防能力[1]。同时,特别关注个体学生的不良心态、心理危机问题,强化帮扶和干预。如采取专家咨询、电话咨询和在线咨询等方式,实施个案的咨询辅导,对症下药,帮助个体疏导心理问题,消解不良心态,若严重的个体需制定具体的干预措施,帮助特定对象走出心理困境。
此外,社会应进一步倡导公平、公正、和谐、积极的发展环境;家庭需动态关注孩子的言行,适时予以正确引导;大学生个体也必须不断提高甄别事物真假、善恶、美丑能力,强化自我调适能力。总之,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产生有其多重因素,其良好社会心态的培育也需要多层面的共同努力。
[1] 杨宜音.个体与社会宏观的心理关系:社会心态的概念界定[J].社会学研究,2006(4):117-224.
[2] 彭文英.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50-53.
[3] 李明.转型期大学生社会心态的调整与重塑[J].开封大学学报,2013(2) :44-47.
[4] 李伟,王桂菊.转型期大学生不良社会心态的表现、成因与治理[J].中国青年研究,2013(9):7-10.
[5] 邱吉,孙树平,周怀红.当前社会心态的考察分析与实践引导[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2):75-79.
(责任编辑: 肖锡湘)
A discussion on strategies for rectifying some undergraduates’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Wu Zaifa
(Software Colleg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uzhou 350118, China)
Although the present main trend of undergraduates’ social mentality appears to be rational, placid and positive, some undergraduates suffer from some psychological syndromes, including anxiety, flighty, decadence, going to extremes, flaunting, grudge, indifference and utility. The syndromes are caused by the influence of the external factors or personsal factors, which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ir healthy growth. It is maintained that we should be aware of the main performance and the cause of the adverse syndromes. Approaches to rectify the undergraduates’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are advanced, which include uplifting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the leading function, improving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chanisms and their safeguarding function, consolidating actively the network media and the guiding function, and stressing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inteference and the alleviating function
undergraduate; adverse social mentality; psychology; rectification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13
2015-01-02
福建工程学院2015年度学生工作科研课题(XG2015016)
吴再发(1980-),男(汉),福建泉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业创业。
A
1672-4348(2015)02-016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