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型中的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2015-04-18陈文哲刘芸孙国政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转型评估专业

陈文哲, 刘芸, 孙国政

(1.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厦门理工学院 品质管理处, 福建 厦门 361024)

转型中的地方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以厦门理工学院为例

陈文哲1, 刘芸2, 孙国政2

(1.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4; 2.厦门理工学院 品质管理处, 福建 厦门 361024)

针对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应结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体系完备、运行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以“岗位需求”和“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完善以专业评估为重点的应用技术类高校自我评估机制,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与机制。

地方高校; 转型发展; 质量保障

一、问题的提出

全面提高质量,推进内涵式发展,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与核心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中屡次高度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的机制与要求。如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成为摆在众多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地方高校,如何营造特色、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的本质诉求。与此同时,“管办评分离”教育体制改革推动高校内部治理结构调整,将进一步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

随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全面深化改革的帷幕,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成为战略性调整教育结构的关键突破口。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明确和部署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也吹响了加快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改革步伐的号角。应用技术大学转型是地方本科院校改革的必由之路。转型的关键是明确办学定位,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通过科学定位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类型、科学研究任务、主要服务面向、质量标准要求和国家、社会责任,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发展需要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合理定位,错位发展。

完善高校内部保障与评估制度是转型成败的重要保障。就高校内部而言,是否成功转型关键在于能否健全内部质量保障机制,针对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在校内实行全员性、全过程、全面化的质量管理与评价,形成良好的导向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作为一所地处厦门的新建本科院校,厦门理工学院紧跟国家、福建省高教综合改革思想,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服务需求、加强监控,坚持走“特色、转型、提升”之路,以建设一所特色鲜明、亲近地方的应用技术大学为发展目标,探索通过建立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实现转型发展与特色提升的新途径,不断提高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面临的主要挑战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系指依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经济社会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等基础上科学定位,并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所进行的改革。[1]但是在学校转型发展中存在以下关键问题。

(一)思想认识的转型问题

统一对应用技术大学定位的认同是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的前提,要准确把握认识与行动之间的辩证关系。高等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朝综合性、研究型和学术型方向发展的本能冲动[2],认为转型应用技术大学是高等教育的“矮化”“退化”。统一思想和认识本身就很富有挑战性,大学里思想自由、取向多元,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如何才能统一认识?邓小平同志曾有一句名言:“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需要在办学治校上牵鼻子把方向,也要摔鞭子给动力(压力)。升本10年来,厦门理工学院的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快速提升。但相对于竞争形势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而言,学校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与省内老本科高校相比差距还比较大,与同类高校相比领先优势也不明显;缺乏社会公认的强势品牌学科和专业;科研、社会服务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还有待提升,科研成果产出数量和质量仍不容乐观。所有这些问题成为转型提升的瓶颈。

(二)师资队伍的转型问题

地方本科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就是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双师型的师资要达到50%以上,而传统院校的新进教工相当一部分是毕业于985、211高校的应届博士,在现有师资的基础上实现这些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需要在教学内容与科研方向等多方面“转型”,需要学校教师考核聘任制度的配套改革。同时,真正的“双师型”、高层次人才最看重的是发展平台、事业前景和发展空间等,目前,我校只有两个领域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且规模较小;新任教师教学任务重、对接地方需求的科研氛围、方向、团队尚待完善。

(三)产学研合作的提升问题

转型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地方院校要将融入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在治理结构、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继续教育等方面实现紧密结合,在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现共建共享。但是真正做到产教融合还需要攻坚克难,尤其在现有院校教师教学任务重,对接企业的意识和精力不足,导致学生实践实习存有较大困难,对口的企业比较少;或与企业接触不系统、不深入,企业方反应冷淡;或在做科研、调研时较难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横向课题研究较难打开局面,校企合作往往出现“一头热”等现象。因此,需要学校不断提高适应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的能力,促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能力,真正提高地方产业的贴合度。

三、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促进转型提升的实践经验

(一)创新机构设置,实行校内“管办评”分离

厦门理工学院自2012年合格评估过后,学校改革创新组织机构,在校内按照“管办评”分离原则,成立了省内第一个独立开展质量管理的行政机构——品质管理处。该部门以“内化教育责任,强化质量意识”为目标,遵循“深化内涵、品质至上,内外兼容、持续改进”的发展思路,实施“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与运行、多元化自我评估、学生产出导向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教育教学督导、国际专业认证与评估”等五项职能为主的质量管理工作,在学校改革发展进程中担任学校质量审计角色,通过“问责+改进”,开展“过程与结果”导向的自我评估与质量监控工作,发挥“纠偏”作用,持续推动学校质量意识与文化养成,打造学生卓越品质,建立内涵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制定质量标准,加强体系建设。借鉴ISO9001质量管理理念,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运行模式;针对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制定、完善提高教学质量的相关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根据“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持续改进”原则督促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部有效运转。同时,整合高基报表、教学状态数据库、内涵数据和质量年报等各类数据采集工作,开发校内内涵质量数据采集与预警分析平台,建设办学条件、人才培养、科技转化、学习效果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标准等为内涵质量的评估体系,加强关键指标监测与预警机制,为学校发展和领导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针对改进建议进行跟踪反馈,形成质量闭合循环。

2.完善由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务处、品质管理处、教师发展中心、二级学院、校院两级督导团等组成的教学质量管理组织架构。强化品质管理处的质量“审计”功能,优化教学督导团队伍结构,吸纳了外聘教授、外教、政工干部、学生代表、外教代表,建立了一支专业性、多元化督导队伍,引导和规范二级学院成立在职与外聘相结合的二级督导队伍;成立学生质量管理组织——“学情交流中心”,引导学生质量自治,开展学情调研,质量问题反馈和建议等活动。

3.倡导质量文化,引导师生树立质量意识。学校重视“质量文化”的理念,倡导自我管理、自我保障的质量文化。围绕“落实亲产业办学理念”“改进教风学风”两大主题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等系列活动,逐步树立师生质量意识;定期编发《质量季报》,设置校园“质量看板”,及时传递质量信息,通报质量动态,分享交流质量管理经验,逐步在师生当中渗透质量文化;开展“教学质量合理化建议”“发现好课堂”征集活动,注重跟踪质量改进闭环运行,营造良好的质量氛围。

(三)强化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闭合循环

1.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反馈和改进。坚持“一循环,两视角,三环节”,即质量监控闭合循环,从“学生学习成效”和“企业职业需求”视角,加强人才培养入口、出口和过程培养中的关键质量控制点的监控与评价,依托校、院两级督导团、学情交流中心、学生信息员队伍,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质量监控工作;通过开展内外审相结合的试卷、毕业设计抽检等措施,加强对课堂教学、考试、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等关键教学环节的监控力度;深化内涵质量检查,开展了《外教英语课程的评估与发展》《高等数学分级教学》等专题调研;开展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分级分类教学质量专项评价,推动教学改革。实施“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借助督导团、学生信息员,及时发现、反馈、处理各类教学质量问题。

2.初步构建面向学生“学习产出”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出台《厦门理工学院教师、实验人员教学质量考核与评价办法》,将教学质量与职称评定挂钩,实施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引入麦可思第三方评价的课程评价系统,实现网上师生互动评价课程;推行中期教学满意度调查,促使教师从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向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教学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向以生为本、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模式转变;引入清华大学的“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CCSS)”,加强人才培养状况的自我监控、诊断及改进研究;开发多元化质量评价信息系统,定期收集毕业生、家长、用人单位对学校学生培养过程与质量的评价和意见建议。

(四)探索实施以专业评估为核心的校内自我评估机制

将二级学院与职能部门年度与任期考核与评估相结合,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制定针对不同学科特点的二级院系评估指标,并结合学校“谋学科、塑专业、铸课程”系列活动,开展校内专业评估工作,成为学校实施专业动态调整,激发学院专业建设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抓手。尤其对于有三届毕业生的专业评估,坚持导向性、统筹性、针对性、结合性和激励性等原则,引导各二级学院对专业建设和专业教学进行自我诊断、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聘请国家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和校外行业专家代表共同进校把脉评估。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住建部土建类专业评估。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初步成效

随着学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构建和强化,全校师生质量意识不断增强,内涵建设逐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稳步推进。首先,近几年学校生源质量不断提升。2014年15个专业在福建省本科一批招生,录取投档线超福建省一本线18分;本二批理工类投档线超福建省一本线2分,超福建省二本线100分;文史类投档线超福建省本二线72分,低于福建省一本线7分;各专业录取分数的平均分均达到或超过一本线。其次,亲产业、国际化师资队伍结构与素质不断加强。“四高”特点日益凸显,即硕博士学位教师比例达90%以上、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达30%以上、具有海外经历的人才比例达20%、外籍(台湾地区)教师比例达8%。第三,校地互动深化发展。与厦工机械、现代时装、金龙汽车、路达工业等5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产学合作或战略联盟,多形式产学研对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企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集美区工业设计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厦门市软件评测中心等项目,在“海西硅谷”建设、闽台校企合作等方面开展专项对接活动;2014年新增企业实习基地80个;在林德叉车、模具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5家企业投资建设专业工作室试点;先后与科技行业巨头宸鸿科技集团、全球最大的显示器制造商台湾冠捷科技集团签订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将在人才培养、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全方位、长期性战略合作。第四,教学改革成果颇丰。2014年学校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育教学成果奖15项,包括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教改成果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第五,质量闭环监控与评价改进机制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促成我校高等数学分类教学改革、大学英语基于强化口语,技能模块化改革等重大改革举措。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014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7%。通过对主要用人单位的跟踪调查显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专业知识、动手能力、敬业精神和团结协作能力等均较为满意,总体满意度也稳步提高。第三方机构麦可思调查显示,学校201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总体满意度为93%,对母校推荐率为71%,均高于往届。

五、转型发展中的质量保障改革思路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面临大学内在逻辑和观念文化的双重阻力。[3]学校近年质量保障与评估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深化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与改革方面,尤其重点加强提升地方产业服务能力,切实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上进行监测与评价,仍然有待进一步探索。

(一)健全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长效机制

根据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需要和学校校情,今后质量保障工作将重点抓内涵、创特色、促提升,即:实现人才培养“卓越化”、学科建设“品牌化”、专业建设“特色化”、科研活动“联合化”、科技成果“实用化”、对外合作“实效化”;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化、差异化和多元化并存;坚持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省重点建设高校建设相结合、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彰显理工特色相结合、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与完善校内治理结构相结合,从而构建体系更加完备、运行更加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推动制定、完善提高应用技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相关规章制度、质量标准,根据“全员性、全面性、全过程、持续改进”原则督促协调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院系部有效运转。建立执行与监督并行,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制与机制,形成强有力的闭合循环与持续改进的工作模式。

(二)完善以“岗位需求”和“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学监控与质量评价体系

吸收更多具有行业、企业背景专家、教授进入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建立一支强有力学生信息员队伍,强化对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改革传统评价指标,引入生师互动、校企互动的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评价体系;建立以“学习产出”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机制,引导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岗位需求”和“职业发展”为导向,面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与跟踪调查机制,把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职业需求”,是否具备“企业职业能力”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让用人单位和地方行业企业成为评价主体。

(三)完善以专业评估为核心的应用技术类高校自我评估机制

探索专业分类评价办法,加强校内专业评估,真正实现专业动态调整与预警机制,要进行专业分层次建设,将专业分为优先发展专业、重点支持专业、新增扶持专业、优化改造专业、停办撤销专业,专业建设的思路——“和而不同”,不同的专业,目标任务不同,分门别类,“做大、做强、做精、做专、做优、做特。”要着力打造一批特色的品牌专业:集中学校资源建设好社会有需求、办学有基础的专业(集群),逐步提高优势特色专业集中度;实施专业“均衡”发展策略:提升优势专业、扶持新兴专业,提高各专业的群体效应;针对应用技术大学界定特色标准,考虑建立以高质量就业能力、产业服务能力、技术贡献能力为评价标准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教育评估体系;强化对应用技术类型高校的产业和专业结合程度、实验实习实训水平、双师型教师比例和质量、校企合作深度等方面的考察;注重发挥行业、用人单位在评估评价中的作用,支持第三方机构开展质量评价与认证,学校将逐步加强企业作为教育评价的主体,把培养输送的人才是否满足“企业职业需求”,是否具备“企业职业能力”作为主要评估依据,让用人单位和地方行业企业成为评价主体,将“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能力提升为中心、以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为中心”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应用技术大学更应强调内部自我评估,并将其与外部评估有效结合。今后学校将考虑评估工作常态化,强化以数据为主的评估方式;可以针对企业教育、学校教育、校企合作阶段的教育进行跟踪评价,提高学生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以及职业素养;重点对学生采用实际工作的任务操作、结构测试、案例分析、研究活动等形式进行评价,突出学生企业实践动手能力的评价。

(四)构建基于数据分析的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估体系与机制

整合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教学状态数据库、内涵数据和质量年报等各类数据采集工作,结合福建省办学监测体系,开发校内内涵质量数据采集与预警分析平台,强化对办学条件、办学指标、内涵数据的监测与分析;重视质量信息收集利用,探索将人才培养质量与成效与绩效考核挂钩,从机制上保证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1] 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EB/OL].[2013-11],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2] 陈解放.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大学内在逻辑与观念文化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4(11):35-37.

[3] 刘振天.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与高等教育认识论及方法论诉求[J].中国高教研究,2014(6):11-17.

(责任编辑:许秀清)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in transition:Exemplified by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en Wenzhe1, Liu Yun2, Sun Guozheng2

(1.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2.Quality Management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iamen 361024, China)

Increasingly complex issues are confron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oc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To develop high quality, efficient applied professionals tatering to the practical demands,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and effective education quality ensuring system, to upgrade teaching quality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to improve the universities’ professional assessment-based self evaluation mechanism and to construct data supported professionals quality testing and evaluation system.

local university; transitional development; quality assurance

10.3969/j.issn.1672-4348.2015.02.017

2014-10-20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社科A类项目 (JAS14737)

陈文哲(1957-),男(汉),福建泉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高教管理等。

G640

A

1672-4348(2015)02-0182-05

猜你喜欢

转型评估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转型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沣芝转型记
评估依据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