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选典方式考察

2015-04-18

关键词:代指诗题律诗

朱 栋

(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上海 200433)

罗积勇先生在其《用典研究》中说:“用典,就意味着拿过去的故事或现成话所表述的道理来与说写者当下所欲描写、所欲表达的事物或道理对照。”(1)可见,用典者在选用典故时,其所选用的典故必须与其所欲描写的事物、所欲表达的道理或情感在某些方面存有联系,而这种联系就成为了两者之间的契合点,这种契合点即为选典方式。

唐代试律诗作为唐代统治阶级选拔人才所采取专门考试制度的特定产物,典型特点之一是富于用典。在这些用典中,选典方式多样。我们通过对唐代试律诗正文共1031 例用典进行考察,将其选典方式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因事选典

所谓因事选典,是指因诗题所关涉的事情与典故所涉及的内容存有某种相似或相关从而选用这一典故的一种选典方式。如范传正的试律诗《谢真人仙驾过旧山》“岂惟辽海鹤,空叹令威还”一句。在唐代传说中,谢真人就是指女道士谢自然,据说,其于贞元十年十一月二十日辰时白日升天成仙,时任郡守的李坚特意将此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赐诏褒奖。此例试律诗诗题即与这一事件有关。范诗所选用的典故“辽海鹤”,源自旧题东晋陶渊明的《搜神后记》:“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时有少年举弓欲射之,鹤乃飞,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已非,何不学仙冢垒垒。’遂高上冲天。今辽东诸丁云其先世有仙者,但不知名耳。”(2)根据典源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辽东人丁令威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回到家乡,并作歌感叹千年逝去。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试律诗诗题所涉及的故事与作者所选用事典的故事情节极为相似,契合度极高,即均与得道者成仙后回归故里一事有关。这也正是作者选用此典的原因所在。

另如窦常的试律诗《求自试》“陈王抗表日,毛遂请行秋”一句。诗题《求自试》,出自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据《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载,陈思王曹植因自伤理想抱负难以实现与施展,故上疏明帝以求自试,即《求自试表》。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毛遂”,源于《史记·平原君列传》。书中载,毛遂为战国时期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起初不为人所知,自荐跟随平原君赴楚,以智勇迫使楚王与赵国结盟,遂被赵胜待为上客。可见,诗题所涉之事与诗句所选之事典的中心相同,即均为“求自试”,因此,试律诗作者在诗中选用了这一典故。

再如张光朝的试律诗《天门街西观荣王聘妃》“三周初展义,百两遂言归”一句。诗题所关涉的是荣王聘妃之事,其与古代婚俗礼仪有关。而诗句中所选用的语典“三周”,即是有关古代迎亲之礼的典故。典故“三周”,出典于《礼记·昏义》:“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 慎重正昏礼也。父亲醮子而命之迎,男先于女也。子 承命以迎,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婿执鴈入,揖让升堂,再拜奠鴈,盖亲受之于父母也。降出,御妇车,而婿授绥,御轮三周,先俟于门外。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合卺而酳,所以 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3)周代迎亲之礼,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时,应先为新娘作象征性的驾车,然后下车先行,后由御者驾新娘车到新郎家。后世因将其用作咏迎亲之典。张诗选用典故“三周”,就是咏颂荣王亲自迎娶妃子之事。

二、因人选典

所谓因人选典,是指因诗题所述之事与某一典故中的某人或某人的身份、职务等相关或相似从而选用这一典故的一种选典方式。如钱起的试律诗《湘灵鼓瑟》“苍梧来(一作成)怨慕,白芷动芳馨”一句。试律诗诗题《湘灵鼓瑟》所涉及的人物“湘灵”,是湘水之神,传说为舜帝二妃娥皇、女英死后变化而成,可见诗题与舜帝有一定的关系。因此,钱诗就选用了与舜帝有关的典故“苍梧”。典故“苍梧”,源于《礼记·檀弓上》:“舜葬于苍梧之野,三妃未之从也。”(3)苍梧山,又名九疑,地处今湖南省宁远县境内,相传苍梧之野为舜帝安葬之地。后世因以用作追怀舜帝的典故,也用以咏帝王之死。此诗是用“苍梧”代指舜帝。

另如陈彦博的试律诗《恩赐魏文贞公诸孙旧第以道直臣》“阿衡随逝水,池馆主他人”一句。试律诗诗题中的魏文贞公,也就是魏徵,是唐太宗时期著名的谏臣,也是唐太宗重要的辅臣之一,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等,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而著称。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阿衡”,出典于《诗经·商颂·长发》:“允也天子,降予卿士。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4)卷二十阿衡本为商代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伊尹曾为阿衡,辅佐汤王。陈诗即是以“阿衡”代指魏徵,有颂扬之意。而作者选用此典的原因之一,就是魏徵的职务与“阿衡”相当。

三、因物选典

所谓因物选典,是指因诗题所咏之物与典故所涉之物相同或性质相同从而选用此典的一种选典方式。如严维的试律诗《水精环》“能衔任黄雀,亦欲应时鸣”一句。诗题中的“水精环”为水晶所制之环。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黄雀”,源于南朝梁吴均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据典源文献可知,东汉杨宝曾经救过一只黄雀,后来黄雀为报答其救命之恩,化作黄衣童子赠送杨宝宝环四枚,后来杨宝子孙四世三公。此事多用作咏报恩的典故。严诗选用此典,即是因为典故所涉之物“宝环”与诗题“水精环”相切。同时,作者选用此典,也是为了表明自己作为应试者的积极态度,即一旦受恩被用,自己会以水精环般的美质报答圣主。

另如张聿的试律诗《圆灵水镜》“回首看云液,蟾蜍势正圆”一句。诗题《圆灵水镜》,出自南朝宋谢庄《月赋》“柔祗血凝,圆灵水镜”一句。圆灵,指天;水镜,指月。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蟾蜍”,源于西汉刘向《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何?月,阴也;蟾蜍,阳也,而与兔并明,阴系阳也。”古代传说云月亮中有蟾蜍。后世因以“蟾蜍”代指月亮。可见,张诗之所以选用此典,就是因其所代指之物与诗题所指相同。

在唐代试律诗的正文用典中,因诗题所咏之物与典故所涉之物性质相同而选用此典的,如令狐楚的试律诗《青云干吕》“湛露羞依草,南风耻带薰”一句。诗题《青云干吕》,源于旧题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聚窟洲》:“(天汉)三年,武帝幸安定,西胡、月支国王遣使献香……又献猛兽一头……使者对曰:‘夫威加百禽者不必系之以大小。是以神麟故为巨象之王,鸾凤必为大鹏之宗,百足之虫制于螣蛇,亦不在于巨细也。臣国去此三十万里,国有常占,东风入律,百旬不休,青云干吕,连月不散者,当知中国时有好道之君,我王固将贱百家而贵道儒,薄金玉而厚灵物也。故搜奇藴而贡神香,步天林而请猛兽,乘毳车而济弱渊,策骥足以度飞沙。”青云干吕,表示青云之出与十二律的吕律(即阴律)相应,古人以之为祥和之兆。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南风”,源于《礼记·乐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5)此典又见《孔子家语·辨乐解》:“昔者舜弹五弦之琴,造《南风》之诗。其诗曰:‘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6)相传舜作五弦琴,唱《南风》之歌。后世因以喻指帝王之歌,表示天下祥和太平。可见,诗题与所选之典性质相同,即均为祥瑞之兆,预示天下昌平。这也正是作者选用此典的原因所在。

四、因地选典

所谓因地选典,是指因诗题所咏之事的发生地与典故所涉及的地点相同从而选用此典的一种选典方式。如薛存诚的试律诗《嵩山望幸》“降灵逢圣主,望幸表维嵩”一句。首先,我们由诗题不难看出,臣民百姓望皇帝驾临的地点为中岳嵩山。再看诗句所选用的典故“维嵩”,此典源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4)毛传:“崧,高貌,山大而高曰崧。”崧,同“嵩”。后世因以“维嵩”代指中岳嵩山。诗句选用此典,就是以其代指嵩山。可见,典故的所指与诗题所叙述事件的发生地相同。

另如白行简的试律诗《长安早春》“莺和红楼乐,花连紫禁香”一句。首先,我们由诗题可以看出,诗题要求描写的地点为京城长安。而诗句所选用的典故“紫禁”就是代指皇宫,即京城所在地。典故“紫禁”源于南朝梁萧统《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掩彩瑶光,收华紫禁”一句。唐李善注曰:“王者之宫,以象紫微,故谓宫中为紫禁。”古时以天上的紫微垣比喻皇帝的居处,后因以“紫禁”代指京城。

再如刘得仁的试律诗《监试莲花峰》“气分毛女秀,灵有羽人踪”一句。诗题所关涉的对象为华山莲花峰,因此,试律诗作者刘得仁在诗中就选用了与华山有关的典故“毛女”。典故“毛女”,源于旧题西汉刘向《列仙传·毛女》:“毛女者,字玉姜,在华阴山中,猎师世世见之,形体生毛,自言秦始皇宫人也。……入山避难,遇道士谷春教食松叶,遂不饥寒,身轻如飞。”(7)后世因以用作咏华山的典故。

五、因情选典

所谓因情选典,是指因诗题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与典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相同或相近从而选用此典的一种选典方式。如韩愈的省题诗《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何惭刺客传,不著报仇名”一句。诗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源于《山海经·北山经》。传说女娲曾游于东海,被大海淹死,遂化为精卫鸟,它不断衔鸠山上的木石填海,志在将海填平。后常用以比喻自强不息的精神或难以实现的忠贞之志。诗句中所选用的典故“刺客传”,出典于西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刺客游侠立传,对他们身上所具有的轻生重义、坚持不懈、忠贞守信的品质进行了褒扬。韩诗选用此典,就是以《史记·刺客列传》中所记录的复仇勇士为衬托,赞美精卫鸟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的复仇精神。

另如蒋防的试律诗《藩臣恋魏阙》“如何子牟意,今古道斯存”一句。试律诗诗题《藩臣恋魏阙》所表达的是镇守藩镇的重臣对朝廷的浓浓思念之情。诗句所选用的典故“子牟意”,源于《庄子·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瞻子曰:‘重生。重生则利轻。’中山公子牟曰:‘虽知之,未能自胜也。’瞻子曰:‘不能自胜则从,神无恶乎!不能自胜而强不从者,此之谓重伤。重伤之人,无寿类矣!’魏牟,万乘之公子也,其隐岩穴也,难为于布衣之士,虽未至乎道,可谓有其意矣!”《庄子》寓言中的魏公子,名牟,其自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后世因以为典,喻指眷念朝廷之心。

再如张复元的试律诗《恩赐耆老布帛》“情均皆挟纩,礼异贲丘园”一句。诗句所描述的是君王赐耆老布帛之事,这不仅表达了唐朝君王注重养老、敬老之品德,更是体现了唐朝圣君关爱、抚慰臣民之大德。而张诗所选用的典故“挟纩”,正是体现了君王这一品德。典故“挟纩”,出典于《左传·宣公十二年》:“冬,楚子伐萧……王怒,遂围萧。萧溃。申公巫臣曰:‘师人多寒。’王巡三军,拊而勉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纩,古代指新丝绵絮,后泛指绵絮。挟纩即披上丝绵衣,比喻受人抚慰而感到温暖。唐诗中多以此典代指皇帝对臣民、百姓的关爱,如卢延让五言诗《雪》“吾皇忧挟纩,犹自问君家”一句选用典故“挟纩”,即是代指皇帝关心百姓御寒之事,有颂扬之意。

以上,我们对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的选典方式进行了初步总结,并将其概括为因事选典、因人选典、因物选典、因地选典和因情选典等五类。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唐代试律诗正文用典的选典方式是较为多样的。同时,我们通过分析也发现,无论试律诗的作者采用那种方式选用典故,其都必须保证所选用典故与诗题之间存有某种联系,而这种联系是确保恰当运用典故的前提条件。

注释:

(1)罗积勇.用典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42.

(2)[东晋]陶潜.搜神后记(卷一):明崇祯津逮祕书本 [M].

(3)礼记:四部丛刊景宋本[M].[东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

(4)毛诗:四部丛刊景宋本[M].[西汉]毛亨,传.[东汉]郑玄,笺.[唐]陆德明,音义.

(5)[汉]司马迁.史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卷二十四)[M].[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

(6)孔子家语:四部丛刊景明翻宋本(卷八)[M].[三国魏]王肃,注.

(7)[西汉]刘向.列仙传:明正统道藏本(卷下)[M].

猜你喜欢

代指诗题律诗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新语
器官妙喻
新语
律诗的开合结构
中原官话中“俺”的特殊语义分布及代指用法
工而能变方有味——浅谈律诗的对仗
诗题漫议
明诗制题之叙事*
诗题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