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唐代及以前斋戒素食的发展

2015-04-18胡培培

怀化学院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斋戒素食佛教

胡培培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中国唐代及以前斋戒素食的发展

胡培培

(吉林大学 古籍研究所, 吉林 长春 130012)

在中国古代,斋戒的类型不止一种,仅从大的方面来说就包括国家斋戒、佛教斋戒和道教斋戒,他们之间最初的饮食规定并不相同,在演变过程中却有一个相似的趋向,即素食的逐渐适用和广泛。在某一程度上来说,中国古代素食的发展就是伴随着斋戒的变化逐渐普及的,并在唐代达到一个高峰。

斋戒; 素食; 祭祀; 佛教

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绚烂多姿是与儒、释、道三家相互碰撞、影响、交融分不开的。其中有一个不太引人注意的方面,那就是在礼仪规范上的异同,比如——斋戒。中国古代的斋戒不仅仅存在于佛教之中,早在商周时期斋戒就已在国事活动中大量应用,道教中同样有斋戒。素食在这三种斋戒中的普及运用同时也是儒释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早期斋戒与素食的关系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古代国家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四时祭、袷礻帝祭等常规祭祀之外,还有因军事、朝聘、婚冠等事而进行的非常规祭祀。斋戒就是在祭祀开始之前一项重要的准备活动,《国语·周语》中就有“王即斋宫,百官御事,各即其斋三日”。一般是指在祭祀之前忌荤、沐浴、独居等以“防其邪物,讫其嗜欲”[1]724为目的的清净身心的行为,以表示对祭祀对象的恭敬和崇拜。根据所祭祀事项的不同,饮食规定也有所不同。

1.国家吉祭等斋戒不素食

吉祭是指属于吉礼范围内的祭祀,这是祭祀的一大部分。《论语·乡党》中有云:“齐必变食,居必迁坐”,吉祭斋戒时所食食物与平日不同,需要改变以符合斋戒的重要场合。《庄子·人间世篇》中记载颜回向孔子问礼,曰:“回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可以谓斋乎?”子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先不用看祭祀之斋与心斋的区别,就孔子对颜回行为的定义来看,不饮酒、不茹荤就是祭祀前斋戒时的饮食规定。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颜回所说的“荤”,在古代并非指肉食。《说文解字》中“荤”的含义为:“臭菜也。”段玉裁为之作注谓“有气之菜也,葱韭之属。腥,星见食豕,令肉中生小息肉也”[2]24。因此,所谓荤食就是指有刺激气味的食物。这主要是葱、韭以及有些变质的猪肉,因为他们气味难闻,为了防止在祭祀时口中发出不良气味,亵渎神灵与上帝,不适用于斋戒时所食用[3]。赵翼在《陔余丛考》中也提出斋戒不忌食肉,“古人所谓荤,乃菜之有辛臭者,斋则忌之,即所谓变食,而非鱼肉也。”[4]404这跟祭祀中所使用的“大羹不致,粢食不凿”一脉相通。

同时,在先秦,吉祭时斋戒不仅不禁食肉,还有对肉食的专门规定。《周礼·天官象宰·膳夫》中就记载了关于王的饮食规定,王平日的饮食是:“王日一举,鼎十有二,物皆有俎。”郑玄为之作注:“杀牲盛撰曰举。王一举,以朝食也。”即平日每天只杀一次牲,作为王的早餐。而到了“斋戒”时,“王斋,日三举”。有学者认为“三举”是每天要杀牲三次供应食物,林素娟先生认为是杀牲一次进献三次[5]。尽管杀牲的次数有区别,但是到“斋戒”时,改变食肉的次数是肯定的。因此,在这种斋戒情形下,不用素食。

事实上,要将吉祭的不素食斋戒扩而广之,包括军宾嘉礼中所需祭祀的斋戒,也不需要素食,这些大都属于吉庆场合,珍馐盛馔必不可少。

2.灾害和丧事时斋戒素食

与吉祭斋戒时为更好地与祖先、天神沟通,联结的目的不同,灾害和丧事、忌日时的斋戒更多注重斋戒者对自身行为的约束。“子卯,稷食菜羹。……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君子远庖厨。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赵翼认为子卯日稷食菜羹,“此忌日之去酒肉也”[4]404。《丧大记》中也记载:“期,终丧不食肉,不饮酒。”[1]671自然灾害发生时也要斋戒以自洁、反省,“至于八月不雨,君不举”,显然是在饮食上的减省。

遇到灾丧斋戒不肉食一直延续,《汉书·王莽传》记载“每有水旱,莽辄素食”,左右侍从报告太后,太后遣使者诏告王莽曰:“闻公菜食,忧民深矣。今秋幸孰,公勤于职,以时食肉,爱身为国。”[6]4050在这里素食、菜食同义,王莽因水旱灾害素食自谨,皇太后听闻诏告王莽为国事需食肉食爱惜自身,可见,素食与肉食相对,专指菜蔬之类。这是国家遭遇自然灾害时,统治者表明自己自罚态度的一种方式。同样,当国家发生丧事时,臣民也需进行素食的斋戒。汉昭帝去世后,举国志哀,霍光特向太后上奏时道:“昌邑王宜嗣后,遣宗正、大鸿胪、光禄大夫奉节使征昌邑王典丧。服斩,亡悲哀之心,废礼谊,居道上不素食。”颜师古为《汉书》作注中说道:“素食,菜食无肉也。言王在道常肉食,非居丧之制也。”[6]2940昌邑王因为在居丧期间吃肉食而受到指责,可见在西汉时居丧期间斋戒素食是必须遵行的礼仪规范。

不仅国家的丧事和忌日需斋戒,父母居丧守礼也是极为严格的,特别是在汉代孝道的大力提倡环境之下。生前亲奉、死后尽丧是对每位孝子的基本要求,除了“哀容毁顿”以外,在饮食方面也需严苛束己。如东汉时申屠“九岁丧父,哀毁过礼。服除,不进酒肉十余年。每忌日,辄三日不食”[7]1750。因此,在佛教传入以前,素食在中国社会中已经比较常见,且在部分斋戒中适用,只是此时的素食还不能简单地称之为“斋”,仅用与肉食相对的菜蔬之类的词汇来表达,而“斋”字多用于斋戒的简称。

二、斋戒素食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仅用于灾丧之事的素食在道教、佛教兴起、传入、发展以后逐渐普及,素食不但成为佛道信徒斋戒必须遵行的规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于到了后来素食直接称之为吃斋,这与佛道本身的发展,斋戒与世俗的结合以及统治者的政令措施是分不开的。

1.道教、佛教斋戒素食的兴起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结下不解之缘。“楚王英,少时好游侠,交通宾客,晚节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7]1428。这里黄老和浮屠斋戒祭祀不仅是并行不悖,“甚至佛教在汉代纯为一种祭祀即佛教在中土的存在最初是以祭祀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是因为“佛教在西汉来华以后,经义未广,取法祠祀”[8]296。从将汉语“斋戒”一词用来译作佛教用语来看,这本身就是对儒家道家相似的仪轨的套用。当然,在佛教刚传入的时候,也没有素食的规定,佛教大师赵朴初先生说“比丘(指受过具足戒之僧男)戒律中并没有不许吃肉的规定”[9]。传入中国较早的佛教经典《十诵律》就规定,有“三净肉”即没有看见杀生、没有听见杀生和没有怀疑是杀生的三种肉,僧徒都可以吃。佛教也禁吃大蒜、大葱之类的荤食。所不同的只有佛教还规定“过中不食”,这就是说僧人只能在日中时吃一顿,如果过了中午再吃东西则称为“非时食”,是一种犯戒的行为。

2.佛教斋戒和丧忌的素食连接

南北朝时期,佛教普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成为大众信仰的重要部分。与大乘佛教所宣扬的素食、禁杀并行的是布施、斋会的普遍。斋会,指“对僧侣提供膳食的仪式,或以此为中心的法会”[11],是人们为祈福消灾、庆功贺寿、超度祖先甚至还愿等进行的“功德”。在这些斋会中,斋戒与之联系在一起,因为“这些场合都需要规章纪律,斋戒则通过斋会将僧侣的自身修行和佛教的社会宗教活动组合起来”[9]298。其中丧忌设斋在南北朝时期几乎成为一种风尚,上至天子,下至平民,遇丧祭之事,大都设斋:

(胡)国珍年虽笃老,……十二日薨,……肃宗小功服,举哀太极东堂。又诏自始薨至七七,皆为设千僧斋,令七人出家;百日设万人斋,二七人出家[12]1834。

从(南阳王)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孙)灵晖恒为绰请僧设斋,转经行道[13]596。岑之敬,每忌日营斋,必躬自洒扫,涕泣终日[14]462。

当时普遍认为丧忌设斋就是孝义的表现,对于严格遵行的朝廷还会给予奖励,如“王玄威,显祖崩,玄威立草卢于州城门外,衰裳蔬粥,哭踊无时。……及至百日,乃自竭家财,设四百人斋会,忌日,又设百僧供”,他的这些表现得到了朝廷上下的赞赏,“至大除日,诏送白绸裤褶一具,与玄威释服,下州令表异焉。”[12]1891另一方面,如果对于设斋没有表达足够的热情,则是另外一回事了:“张融解褐为新安王子鸾行参军。王母殷淑仪薨后,四月八日建斋并醮佛。僚佐衬者多至一万,少者不减五千。融独注衬百钱,帝不悦,曰:‘融贫,当序以佳禄。’出为封溪令。”[15]

而且,此时若遇丧忌,孝子也依然遵行早期以来的斋戒:“北齐赵郡公高献,生三旬而失父。……及丧母,举声则绝,遂长斋骨立”;“田伯明,……少孤,其伯母刘年十九而孀居,操行贞固,抚育伯明,恩义甚笃,及刘以寿终,伯明庐于墓侧,负土成坟,斋居菜食”[16]8746。可见,居丧斋戒的自苦有增无减,因为长期的斋戒蔬食,导致骨瘦如柴也是极为正常的。而另一方面可能正是由于丧忌设斋活动的普遍,使得丧忌之时的斋戒素食与设斋素食相结合,再加上其它各式各样设斋活动的影响,设斋必吃素渐渐成为社会普遍遵守的约定,斋食也就成为了素食的代称。根据现有资料的显示,南北朝时“斋”已经有素食的涵义:拓跋太兴为北魏镇都大将,初遇患,请诸沙门行道,……名曰“散生斋”。及斋后,有一沙门方云乞斋余食。太兴戏之曰:“斋食既尽,唯有酒肉。”[12]443与酒肉相对的斋食显然就是菜蔬之类的素食;还有“陈留董景起妻张氏。景起早亡,张时年十六,痛夫少丧,哀伤过礼。形容毁顿,永不沐浴,蔬食长斋”[12]1982。斋字明显被赋予了“素食”这一新的涵义。

3.梁武帝禁断酒肉

在素食普及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的还有梁武帝萧衍,他崇信佛教,多次舍身出家,被大臣重金赎回,为表对佛教的笃信,也为解决当时因“家家斋戒,人人忏礼”,而“不务农桑,空谈彼岸。耕夫日少,杼轴日空”所导致的食物不足问题[17]1720,梁武帝发布了著名的《断酒肉文》:“粗陈鱼肉障累,招致苦果……有事四天王迦毗罗神,犹设鹿头及羊肉等,是事不可,急宜禁断。若不禁断,寺官任咎,亦同前科,别宣意。”[18]这是对佛教界的一个大举措,因此有学者在评价梁武帝的这一政策时说道:“自梁武帝大力倡导素食之后,僧人均忌食一切形式的肉食和五辛,影响至今,成为汉传佛教的一大特色。”[19]

值得一提的是,在梁武帝之前,不食肉食和五辛在佛教界已经广泛存在,前面所举例子中,多是梁武帝之前的刘宋、南齐以及较少受南朝政策影响的北朝社会状况的反映,只是这些素食斋戒多是自发的、零散的。几乎没有戒律的明文规定。从这一角度来看,梁武帝的禁断酒肉除自身对于佛教的痴迷以外,还应该是对当时社会情形的归总和引导,也是对佛教饮食规范的整顿和规范,为之提供了法律后盾。他这一针对佛教所发布的文告却不止于此,还下了一道“断杀绝宗庙牺牲诏”,禁止宗庙用肉食祭祀。这些对后来隋唐时期的斋戒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唐代斋月斋日断屠令的颁行

自梁武帝颁行《断酒肉文》以后,随着政权的更迭,佛教僧徒并没有严格执行,直到唐代,佛教中素食的规定仍然没有完全贯彻,以至于朝廷专门下诏严加禁止:“迩闻道僧不守戒律,或公讼私竞,或饮酒食肉,……有一尘累,深坏法门。宜令州县官严加捉搦禁止。”[20]327而且,梁武帝的禁断酒肉仅是针对佛教的,对于普通世俗之人来说,几无影响。但是,在唐代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斋戒素食却成为全体民众的共同的认知和规范,这是由于政府在佛教道教的斋戒月、斋戒日期间断屠令的颁行。

斋月期间国家断屠,最早源于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的《敕佛寺行道日断杀诏》,其规定在“京城及诸州官立寺之所,每年正月、五月、九月,恒起八日至十五日,当寺之日,远近民庶,凡是有生之类,悉不得杀”[21]32。文帝出于佛教好生思想而实行的三长月断屠,仅在佛寺行道的八天施行,这个日期的限定,到了唐代得到扩大。唐朝建立伊始,高祖李渊就于武德二年(619年)正月,发布了《禁正月五月九月屠宰诏》:“释典微妙,净业始于慈悲,道教冲虚,至德去其残杀,……自今以后,每年正月、五月、九月,凡关屠宰、杀戮、网捕、略猎,并宜禁止。”此后,唐代的历代皇帝大都继续实行三长斋月断屠的政策,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年)五月,“禁天下屠杀及捕鱼虾”[22]6597。开元七年(719年)五月,玄宗敕曰:“五月是斋,旧有例程,……特令断屠,宜令所司进蔬食,府县捉搦勿令屠宰。”[17]304

同样,在佛道其它的斋戒日,唐朝政府也有相应的断屠策令,高祖武德初年便发布了针对斋日的断屠诏——《每月十斋日禁宰杀诏》[23]1399,另外还有《禁三元日屠宰》[24]440、《定断屠日敕》[24]1403等等。与此同时,灾害、丧忌时仍然遵守素食斋戒的规定,为此唐政府还专门发布《国忌在近进蔬菜诏》:“国忌在近……宜令外厨断牲麟,唯进蔬菜。”[16]404在祭祀、封禅、重大节庆时也禁止屠宰:《将封泰山断屠诏》[24]760、《干和节禁宰杀敕》[24]838,规定了不同时期的屠宰定例。“在那个时代没有冷藏设备,断屠则市场上买不到鱼肉,可以说是间接性强制人们不食荤腥”[25]。断屠就意味着素食,唐代统治者运用政权的手段将素食渗透到每个百姓的生活中,从而也将斋戒素食的普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三、唐代斋戒素食普及的影响

禁断屠宰的广泛、长期地施行,使得原本具有礼仪、宗教意味的斋戒素食思想渗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之中,并对当时的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国家祭祀用牲牢的变化,斋戒素食思想影响了唐代的牲牢的使用。唐玄宗开元年年曾发布《春秋二祀及释奠并停牲牢诏》:“祭主于敬,神歆惟德,……其春秋二祀及释奠,天下诸州府县等,并停牲牢,唯用酒脯”[21]337,素食的影响已经上升到国家祭祀的高度。

2.斋戒素食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诗歌反映生活,唐代诗人的诗中就有很多素食的反映,特别是“言言皆实”被誉为现实主义诗人的白居易诗篇中更不乏见,其诗文“仲夏斋戒月,三旬断腥膻”[26]445、“月终斋戒毕,犹及菊花黄”[26]2201、“今日非十斋,庖童馈鱼肉”[26]2465等所描述的应该是很多人共同的生活状态。

3.饮茶的普遍,饮茶能使人凝神静思,清心静气,比较适于斋戒时引用。而斋戒的普遍使得人们饮茶增多,唐人已意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而且由于饮茶具有养生的功能,甚至认为“服之可以得仙”。所以,从唐代开始“我国南北人民中才出现普遍饮茶的习惯”,据唐代李肇《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唐代的茶叶品种已相当丰富[27]。

4.替代性药物的出现,有些动物的肉可以作为药物使用,但斋戒期间无肉食,只能寻物代替,中国唐代的综合性医书《外台秘要》中就有治疗眼疾时,用大豆、植物茎叶代替肉来治病的记载:“……又取羊肝一具,或猪肝亦得……又恐三辰斋忌之月无肉。以大豆,还作四五替如渍肝肉法,更互熨之。……亦宜急觅吴蓝茎叶,捣如泥傅痛处。亦有差者。”[28]

总之,斋戒素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中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也离不开佛教道教教义的不断发展和深化,更离不开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实践。斋戒素食的进程,蕴含着佛教进入中国以后的社会化、本土化,蕴含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佛道影响,更体现着三教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一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

[1][清]朱彬纂.饶钦农点校.礼记训纂[M].北京:中华书局,1996.

[2][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振亚.释“斋戒”[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5(2):95.

[4][清]赵翼.陔余丛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5]林素娟.饮食礼仪的身心过渡意涵及文化象征意义——以三《礼》斋戒、祭祖为核心进行探讨[J].中国文哲研究集刊,2008(3):171-216.

[6][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8]严耀中.佛教戒律与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9]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M].北京:中国佛教协会出版社,1983:53.

[10][晋]葛洪著.顾久译注.抱朴子内篇全译[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1][日]镰田茂雄.简明中国佛教史[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198.

[1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3][唐]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4][唐]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6][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江苏:凤凰出版社,2006.

[17][唐]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8][唐]释道宣.广弘明集[M].大正藏(卷五二):303.

[19]陈星桥.佛教与中国的饮食文化[J].法音,1997(1):6-10.

[20][清]董诰.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1][清]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2011.

[23]毛莘轩,李成宁,等.唐大诏令集补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4][宋]宋敏求.唐大诏令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2.

[25]刘淑芬.中古的佛教与社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76.

[26][唐]白居易著.朱金成笺校.白居易集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7]李肖.论唐朝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J].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74-78.

[28][唐]王焘撰.高文柱校注.外台秘要[M].学苑出版社,2011:405.

The Development of Fasting Vegetarian in and Before the Tang Dynasty

HU Pei-pei

(InstituteofAncientBooks,JilinUniversity,Changchun,Jilin130012)

In ancient China,there were several kinds of fasting,including countries fasting,Buddhism fasting and Taoism fasting.The initial diet among them is not the same,but in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 it has a similar trend,namely vegetarian is applied gradually and widely.In a certain extent,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vegetarian is accompanied by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the fast changes and reaches a peak in the Tang Dynasty.

fasting; vegetarian; sacrifice; Buddhism

2015-07-21

胡培培,1988年生,女,山东滕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K892.25

A

1671-9743(2015)09-0001-04

猜你喜欢

斋戒素食佛教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素食主义
西班牙科学家3D打印“素食牛排”
枕枪而眠
春季素食小菜
家居产品的“素食主义”
印度一女孩斋戒68天饥饿而死
性失忆必须控制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