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季生育进程分析及应变管理技术研究
2015-04-18李吉民刘清瑞
李吉民,王 璐* ,刘清瑞
(1.新乡县古固寨镇便民服务中心,河南新乡 453700;2.河南科技学院;3.新乡县农牧局)
小麦从返青至孕穗期的生长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根、茎、叶的生长逐渐进入盛期,分蘖达到高峰,头穗达最多,并进行两极分化;穗的分化经过二棱末期、护颖分化期、小花分化期、雌雄蕊分化期、药隔期、四分体期和花粉粒形成期,这个时期小麦对水、肥的需求量逐渐增多,并愈加敏感。此期麦田管理的主要目标是:处理好群体发育与个体发育、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矛盾,主攻穗多、穗大、秆壮,为小麦后期增粒增重,最终实现高产稳产打下坚实基础。
1 小麦春季生育进程分析
小麦返青至拔节期壮苗标准为:返青早、叶色青绿、春生分蘖少,群体总茎数增加不超过150万/hm2,根系发达,在20条左右,群体生长整齐,群体总茎数为预计成穗数的2倍左右。但由于播种量大,管理不科学等原因,实际生产中存在群体大、个体弱的现象。
表1是2012-2014年连续3年在新乡县对小麦春季生育进程调查的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小麦从返青期到分蘖期,春季群体总茎数、单株分蘖数和单株主茎叶片数增加较多,其中群体总茎数2012年增加了165万/hm2,达到了1342.5万/hm2,2014年增加了435万/hm2,达到1938.0万/hm2;2012年和2014年的单株分蘖数分别增加了0.8个和1.6个,单株主茎叶片数分别增加0.7片和1.6片。相对而言,小麦单株次生根数增加不多,2012年、2013年和2014年分别增加了5.1条、2.1条和9.5条,分别为10.3条、8.8条和14.9条,小麦地上部与地下部生长发育不协调。
表1 小麦春季生育进程调查
2 栽培技术
2.1 中耕保墒
开春以后,随着温度升高,土壤蒸发量加大,加之春季多风,导致失墒快,并且春季降雨机率低,因此麦田保墒抗旱工作尤为重要。中耕对于保墒、提墒、预防春季干旱均行之有效,因此应及早对灌溉麦田进行中耕,保持土壤墒情,提高地表温度,消灭越冬杂草,为中后期麦田管理争取主动。
2.2 推广调亏灌溉技术
研究表明,在小麦返青至拔节期进行水分调亏对小麦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对小麦根系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春季小麦调亏灌溉适宜阶段为拔节期以前,适宜的调亏度为50%FC(田间持水量);拔节至抽穗期和抽穗至灌浆期也可轻度调亏,调亏度为60%FC。采取适度的水分亏缺,可以灌溉低于定额30%~40%的水分,以抑制营养生长,促进生殖生长,并可提高产量10%左右。
2.3 推广氮肥后移技术
对返青早、分蘖多、墒情适宜的一类麦田,以控为主,提高分蘖成穗率,促穗大粒多。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在土壤不太干旱情况下,于拔节后期(3月下旬)进行肥水管理,结合浇水追尿素300kg/hm2左右。
对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可在拔节前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600~750g/hm2,对水喷雾化控,以控制基部节间伸长,促进根系下扎,预防后期倒伏。
对长势一般、墒情适宜的二类麦田,春季肥水管理的重点是巩固冬前分蘖,适当促进春季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在小麦起身期至拔节初期(3月上旬)追肥浇水,结合浇水追尿素150~225kg/hm2。
对群体偏少、生长不良的三类麦田,春节前要及早进行肥水管理,促进早发快长,争取春季分蘖多成穗。可进行两次浇水追肥,第一次在返青期结合浇水追施尿素75~150kg/hm2;第二次在拔节末期,结合浇水补施尿素150kg/hm2。
2.4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重点做好春季小麦常发性根腐病、纹枯病、白粉病、条锈病、麦蜘蛛、蚜虫等病虫害预测预报,指导大田及时防控。
防治根腐病、纹枯病、麦蜘蛛的最佳时期是在小麦返青期,可用5%井岗霉素水剂3L/hm2,或用15%三唑酮粉剂1.2~1.5kg/hm2+40%氧化乐果乳油0.75~0.9L/hm2,对水喷雾,兼治白粉病;根腐病严重的地块应选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防治;有冻害的麦田应加入营养剂,对水喷雾防治。
对杂草发生严重的地块,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期前,气温稳定通过6℃以上时,选择晴好天气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及时防治麦田杂草。对于硬草及节节麦、看麦娘发生严重的麦田,浇水后用阔世玛3%油悬剂375~450mL/hm2,对水450kg/hm2,均匀喷洒;对双子叶杂草发生严重的麦田,可用噻吩磺隆、苯磺隆、快又净、快灭灵等除草剂防除;后茬为花生的麦田禁止使用苯磺隆类除草剂;杂草混合发生的麦田,可用以上相应除草剂混合喷洒防治。
2.5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止晚霜冻害
春季易出现温度剧烈变化的天气,麦苗冻害发生机率较高。对于前期生长偏旺的麦田,如果发生冻害,要及时采取追肥、浇水等措施补救,一般施尿素75~150kg/hm2,促苗早发,提高小分蘖成穗率,将冻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1]杨胜利,马玉霞,赵宗武.新乡小麦栽培[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2]王绍中,田云峰,郭天财,等.河南小麦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任妍婷,吕金印,成键.水分亏缺对不同抗旱性小麦穗部光合及碳同化运转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12(4):683-688.
[4]刘清瑞,牛新印,赵俊坤,等.灌水处理对不同强筋小麦品种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8(3):106-108.
[5]马瑞昆,贾秀领,蹇家利,等.前期控水条件下冬小麦的根系和群体光合作用特点[J].麦类作物学报,2001(2):88-91.
[6]韩占江,于振文,王东,等.调亏灌溉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应用生态报,2009(11):2671-2677.
[7]孟兆江,卞新民,刘安能,等.调亏灌溉对冬小麦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及其优化农艺技术组合[J].麦类作物学报,2006(2):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