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与对策——以诏安县梅洲乡中心小学为例
2015-04-17胡春林吴周生吴少乾
胡春林 吴周生 吴少乾
(诏安县教师进修学校,福建 诏安 363500)
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我国城乡中小学信息化环境从无到有,跨越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四化”同步发展,把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推进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资源共享、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育发展方式。[1]
梅洲乡中心小学作为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已经配备了电脑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交互式白板等设备,但是广大农村教师适应不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挑战。学校面对急剧变化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环境,选择“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教师专业素养研究”为课题开展积极的探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调研”,意在摸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家底”,调研现实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1. 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基础。2. 为学校信息化把诊候脉,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进程。3. 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攻坚阶段,调研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对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可以为其他的学校提供参考。
一、梅洲乡中心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
学校教学班20 个,在校生1014 名,教师57 人。调研采用查阅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等方法,发放五、六年级学生问卷180 份,收回有效问卷167份,有效率92.7%;教师问卷发放问卷57 份,回收57 份,有效率为100%。调研从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师资素养、应用管理四个方面对学校有关教育信息化的“家底”进行了“盘点”,摸清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现状。[2]
(一)基础设施配备现状
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信息跨越时空流动的载体,是学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1.校内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学校多媒体教室6间,多功能教室1 间,电脑室1 间,计算机50 台;电子白板6 班,网络宽带已接入学校,主干网带宽达到20M,网络仅仅接入校长室、教务处、总务处三个行政管理办公室,教师办公室、各个功能教室还没有接入,还没能达到“班班通”,没能达到校园全覆盖。农远教育卫星接入已经配备相关的设备,使用效率不高;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备处于全县平均水平,配备达到基本使用标准。
2.教师计算机普及情况。校内师机比11∶1,学校办公计算机5 台,主要是管理人员使用,管理人员计算机普及率较高,专任教师在学校计算机使用率低。教师拥有家庭计算机的25 人,拥有率将近50%,计算机使用率偏低。
3.学生计算机普及情况。电脑室电脑50 台,学生计算机普及程度校内达到生机比20∶1,网络尚未接入,学生在学校拥有计算机已经达到了基本标准水平,信息技术课达到生机比1∶1。但是,中高年级167 份有效问卷调查显示,32.9%的学生家庭拥有计算机,拥有率相对偏低,计算机联网率更低。
(二)学校资源建设现状
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是衡量一所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核心指标。
对于光盘出版物缺乏应有的认识,多年来,学校购买的教育光盘出版10 几套,教师不知道其价值,基本上没有使用。教师对各大教育资源平台了解不多,使用极少。至今学校没有建立自己的官方网,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步伐迟缓。
(三)师资素养现状
1.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队伍。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2 名,转岗培训1 名,数量上勉强能够满足正常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需要,然而新手上路,对于信息技术掌握还不够深入,最常用的与一般教师差别不大,主要是最简单的互联网资料查询以及课堂ppt 文稿,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科融合的专业研究缺乏相应的经验与理论,开课质量不理想。
2.学科教师。总体上,教师对信息技术运用认识上比较重视,83%认为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十分重要或比较重要;但是,66%的教师虽然获得过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遍是2002-2004 期间年教育厅举办的全员培训考试,距今已经10 多年,2005 年全国启动的“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培训与等级考试,梅洲乡中心小学参与培训8 人,考证通过8 人,近几年仅仅20%获得证书。34%的教师至今从未获得过计算机等级证书。
电子备课普及率较低,教师55.3%偶尔采用,12.8%几乎没有采用过;大部分教师常用简单的Word(82.3%)、PowerPoint(36.2%)、Excel(40.4%),其他软件会使用的不多;偶尔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师51.1%,占大多数,几乎没有采用6.4%;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81.5%教师停留于有一定了解,还有6.4%不了解;真正经常应用实践的8.5%,偶尔应用实践过的40.4%,从未开展应用过的27.7%。
(四)应用管理现状
学校存在“重硬轻软”现象,一是重视硬件投入,忽视软件和资源建设;投入硬件方向的资金远远超出软件、资源的经费。学校缺少信息化方面工作的总体规划。二是重视硬件设施的安全管理,忽视教师运用管理;有比较严格的设备管理制度,缺乏鼓励教师应用的专门政策,没能建立起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效率。三是重视行政人员,忽视专任教师,行政人员配备比较领先,应用相对较多,学科专任教师应用较少。
培训方面,近三年来,学校组织参加过一次培训的教师51.1%,几乎没有参加的12.8%,教师培训力度相对不足,而且培训形式单一,缺乏实效性。
二、农村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管理层面
1.学校领导认识不到位,意识不强。学校领导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意义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处于被动的推进中,积极主动推动信息化建设的意识不强,缺乏相应的强有力的措施。
2.投入重硬轻软,设备闲置。首先缺乏有效整合完善相关设备的举措,信息化设备没有形成有效的整体功能;其次,软件投入和资源开发不足,导致设备闲置。
3.制度建设滞后,应用低效。学校缺乏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缺乏发展总体规划和计划,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和鼓励策略、评价机制,管理水平滞后,应用效率低。
(二)教师层面
1.信息技术专业教师。专业教师除了信息技术课教学外,通常还需承担学校信息技术设备及网络管理工作,以及帮助其他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任务,专业教师的能力应从“教”、“管”和“帮”三个方面提高,专业教师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学科教师信息专业素养。学科教师总体上信息素养不高,对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理论认识模糊,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和能力掌握不适应教学需要。
(三)培训层面
1.培训形式单一。长期以来,我们在信息技术方面培训形式比较单一,都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安排县一级短期培训,形式上大一统,大多是偏于理论或蜻蜓点水式的讲座。
2.培训效果不扎实。通过调查了解,教师参与的培训缺乏及时的实践训练、演练,缺乏及时的评价和运用巩固,培训效果不扎实。
三、农村小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对策和建议
(一)转变观念,评价导向,提高推进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
学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与信息化发展道路、应试教育体制、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束缚密切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转变观念,大力改革,建立有效的评价导向,切实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的积极性。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投入有效性
学校领导要熟悉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配备建设应用标准,心中有一本帐,对学校“家底”要了如指掌,采取有效的措施,扎实有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提高和发挥投入的有效性。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
信息技术培训最本质的目的是提高一线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课堂应用能力,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教学问题。以教学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培训,着力两个方面的培训。一是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学科融合的理论培训;二是一线教师主讲的教学应用辅导讲座,加强教师教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校本研修、课题推动结合起来,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信息化专业素养,促进信息化技术在农村小学的普遍应用。
(四)盘活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这是实现课程整合的必要前提。学校一方面要重视发挥国家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等信息资源库的利用,发挥现有资源的使用效益。另一方面是要重视学校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通过自己的网站建设,盘活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教育教学信息资源。
(五)建立健全应用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建立健全应用管理机制,注重从人员组织保障、管理制度建设、激励机制、评价导向等方面入手,注重过程监督评价和绩效评估,提升学校信息化应用管理水平。
当前,党和国家把信息化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上,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前景洒满阳光,但是,通过调研,从学校信息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来看,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之路,更是任重道远。
[1]教育部等.关于印发《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有效机制的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412/xxgk_179124.html.
[2]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状况的调查研究》报告(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