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在高三生物复习中的应用
2015-04-17李湘琳
李湘琳
(德化县第八中学,福建 德化 362500)
当前,高三生物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堂教学设计的随意性,教师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现象严重,学生思考少、交流少,学习效率低下,等等。针对这些情况,改变传统的复习模式迫在眉睫。在高三生物复习课中,笔者结合所在学校生物教研组的研究课题《中学生物“先学后教”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采用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课堂上自主或合作完成探究学习—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点拨—学生通过合理的练习训练来完成学习任务。下面就谈谈把这种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三生物复习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确定学习目标
每堂课学习目标就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即“学生做什么?学什么?”高三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所以学习目标的确定除了巩固原有基础知识外,还要注意对相关内容进行必要的拓展、深化,同时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一般情况下高三复习课的学习目标都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来确定。为了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更明确,可以对相关知识目标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小问题,如“遗传的细胞基础”部分可细分为以下几个问题:说明减数分裂的概念[1];区别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1];比较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用文字描述有丝分裂、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的特点及差异;根据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判别细胞分裂图像所对应的细胞分裂方式及时期;能阐明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与DNA所发生的规律性变化;会区别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态,并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差异[1];解释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1];说出受精作用的概念及大致过程[1];说明精子的形成为何必需经过减数分裂;说出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保持稳定的原因[1]等。有了问题的驱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避免出现台上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台下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当然问题设计的难易度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情,注意难易搭配,面向全体学生,如果难度太大,学生“跳一跳”都够不着的话,可能就会对当堂课失去兴趣,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就难以体现了,所以每堂课学习目标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课前去认真思考备课。
二、探究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确定后,接下来就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先学”不是仅指让学生单独地看书、找答案,而是需要教师出示学习目标后进行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带着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探究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探究可以将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扎实、更容易在新情境中去应用知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同时探究也是学生对原有知识复习、理解、应用和重建的过程[2]。自主探究过程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让学生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让学生合作完成。例如,复习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时,染色体、DNA的变化行为属微观抽象的东西,学生光靠机械记忆很难理解,更不用说应用自如了。教师可以尝试改变一下复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如白纸板、双面胶、黑红两色的纸条(或两种颜色的橡皮泥)等,由同桌两人带着问题共同配合完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行为,如果能顺利完成,那么学生对于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减半的时期及原因,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的变化规律就能更好地理解,并能进一步拓展弄清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与细胞分裂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同时两人合作构建模型,可互相交流、评判,一起体验探究学习的过程和乐趣,增强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师在教室里巡视观察,收集学生出现的问题并归类,哪些是共性的,哪些是主要的,哪些对学生来说是难点问题等,这些都可以为后面的点拨指导提供依据。
三、适时指导点评
学生自主学习离不开教师对课堂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后,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评和总结。教师针对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重难点、易错点进行重点讲解,如遗传的细胞基础与生物的变异这部分内容中,有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学生模糊不清: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染色体组、四分体、可遗传变异与异常的细胞分裂之间的关系、交叉互换与易位的区别等等,教师可结合图形进行对比,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教师点拨指导的方式、方法要根据内容来设计,有些知识网络的构建需要教师的梳理和归纳,才能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
另外,高三学生学习紧张、身心疲惫,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指导总结时要形象生动、幽默,如在提到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的结构时往往把它比喻成“三无产品”,即无细胞核、无细胞器、无染色体。讲到同位素标记法的应用时,在引导学生把高中阶段的所有与同位素标记法相关的资料和实验进行归纳时,发现有的学生对同位素标记法还是似懂非懂,给学生打个比方:在操场上两千多位穿着校服的学生中要找到某位同学的位置是挺难的,如果只有该同学带着一顶红帽子,那么他在操场上的活动轨迹是不是就一目了然呢?听完后学生便豁然开朗,领会了同位素标记法的作用。总之,一堂课中教师的总结犹如点睛之笔,要获得高效的课堂,一定离不开教师课堂上精彩的归纳小结。
四、合理的作业训练
学生的练习完成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这个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教师可精心设计本节相关的典型例题,题目既要能体现重点内容、有代表性,又要能体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只有精心设计和选择适合学生实际的课后练习,才能帮助学生既节省时间,又能提高练习的实效性。当然,课后学生作业完成情况的督查是必不可少的。在学生完成的基础上,教师的讲评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按顺序每题都讲,或选几题讲答案,课堂气氛一定很沉闷,讲评效果也不佳,一些成绩好的学生收获甚微。如何做到“穿旧鞋,但不走老路”呢?笔者觉得应该在学生自己纠错的基础上进行归类讲评,重点讲解解题的突破口及答题的思路,包括审题时对关键词的理解,题干中有效信息的获取,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如何进行看图、析图,如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达等。最后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变式练习,通过不同的角度让学生判断比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综上所述,“先学后教”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构建“先学后教”教学模式要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让学生自己通过独立思考或小组讨论去解决问题,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复习的效率,增强学生的备考能力。
[1]福建省普通教育教学研究室.福建省普通高中生物学科教学要求[S].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恩山,汪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