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炮制“纸馅包子”假新闻获刑
2015-04-17
■记者炮制“纸馅包子”假新闻获刑
2007年7月8日晚7时,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 (BTV-7) 《透明度》栏目播出了题为 《纸做的包子》的专题报道。节目一开始援引 “业内人士马先生”爆料称,用废纸制作肉馅 “已经成了行内公开的秘密”。节目组还安排记者在朝阳区十字口村暗访这种现象,并随后联系朝阳区左家庄工商所作突击检查,相关商贩因为没有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被取缔。节目最后还通过海淀区的卫生执法人员,提醒观众识别纸馅包子的方法。
2007年7月10日, 北京卫视(BTV-1) 《北京新闻》以 《“纸箱馅”包子流入早点摊》为题报道此事。随后,多家中央和地方的电视台、报纸转载此报道,并结合猪肉涨价的背景进行了分析和评论。7月16日有报道称, “纸馅包子”摊主仍然在逃,而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室抽检全市23家早点摊的包子后,未发现 “纸馅包子”。该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正在继续扩大监督检查范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希望市民举报。该报道不仅对北京市餐饮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引起了海外媒体的关注。
2007年7月18日晚,北京电视台在《北京新闻》中称, “纸馅包子”被认定为虚假报道,摄制者訾北佳已被刑事拘留,北京电视台向社会深刻道歉。
2007年8月12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了訾北佳案。法院经审理查明,訾北佳被捕前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 《透明度》栏目临时人员。2007年6月间,为了谋取所谓的业绩,訾北佳化名 “胡月”,冒充建筑工地负责人,携带秘拍设备、纸箱和自己购买的面粉、肉馅等来到本市朝阳区太阳宫乡十字口村13号院内,以喂狗为由,要求制作早餐的陕西省来京人员卫全峰等4人将浸泡后的纸箱板剁碎掺入肉馅,制作了20余个 “纸馅包子”。与此同时,訾北佳秘拍了卫全峰等人制作 “纸馅包子”的过程。在节目后期制作中,訾北佳采用剪辑画面、虚假配音等方法,编辑制作了虚假电视专题片 《纸做的包子》,对北京电视台隐瞒了事实真相,使该虚假新闻得以于7月8日在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 《透明度》栏目播出,造成了恶劣影响,訾北佳因犯损害商品声誉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1000元。
【评 点】
这是一桩影响重大的假新闻事件。
从新闻的角度来说, “纸馅包子”事件,严重违背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严重伤害了新闻媒体的形象和公信力,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要求媒体必须时刻讲求新闻的专业水准和职业道德。新闻从业人员对于 “真假”的判断,是其职业精神的基本要求和职业道德的底线。我们从该事件中可以看到一些新闻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亟待提高。
从这起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管理层也应进行反思。在现代媒体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吸引受众的眼球,一些媒体刻意挖掘独家新闻,制造轰动效应,对 “市场效益”的追逐超越了对 “真实可靠”的坚守,以致疏于审查,出现纰漏,让造假者有隙可乘。“纸馅包子”事件不是偶然的,为了独家新闻,总有人沉浸在“独家新闻独家发现”的亢奋中,陶醉在“轰动性影响”的职业虚荣中,深陷于“公众为之震惊”的功利想象中。渐渐地,远离了 “真实和客观”这个新闻从业的基本底线。这种浮躁不是一句 “审核把关不严,管理制度执行不力”可以解释的,媒体管理层应为此反思。
【观 点】
●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李存厚:虚假新闻的危害性比假酒、假药,包括一些假物品更害人,因为它的传播影响面很广。新闻工作者是大众新闻的传播者,传播者的义务、社会责任就应该是打假;如果在打假过程中,传播 “假”,我觉得这在新闻队伍中是不允许存在的,也违背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违背了新闻真实这一基本准则。
●在收视率的蛊惑下,一些媒体编审人员失去了必要的警惕和责任心,从而导致 “纸馅包子”之类的虚假新闻最终得以播出。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李燕楠: “纸馅包子”这一新闻的传播与当今时代媒介的发达有密切的联系。同时,日本、美国等也对此事有所报道,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也是 “地球村”效应的体现。在如此发达的媒介环境下,消息瞬息传遍各地,因此对信息的把关也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否则便会产生如同 “纸馅包子”这样的信息后果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