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入党申请书
2015-04-17施鸿炜
• 本刊记者 施鸿炜
一份入党申请书
• 本刊记者 施鸿炜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兴胜街道新园社区的服务中心里,珍藏着一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这份字里行间饱含着热情的入党申请书写于2010年。当时,申请者丁淑桂已经65岁了。要问她为什么这么大年纪还要申请入党,她准会告诉你,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人员走家串户,深入了解老年人需求的身影,想方设法为家庭经济困难、身体不便的老年人排忧解难的热忱,感动了她,唤起了她加入党组织的渴望。
【一】
论起社区做了哪些工作,兴胜街道的每个老年人都能说上好半天。兴胜街道的居民以转移农民为主,50岁以上的老人按政策可以享受低保。可是以往办理相关的手续,需要本人把各种材料逐级提交到社区、街道、区民政部门进行评审。这期间社区的评审会同样需要本人到场。整个流程走下来,至少要在社区、街道、区民政部门之间跑上六七趟。老年人腿脚不灵,这么折腾怎么吃得消?于是“办事不便”就成了老人们最常反映的问题之一。
而自从街道结合“去机关化”改革的要求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大厅之后,老年人最常涉及的老年人补贴办理、一站式缴费、救急难服务等的程序简化了,效率提高了。低保办理的审批权下放到了街道,评审委员会2/3的成员由社区居民组成。需要申请低保的老人只要给服务大厅打一个电话,社区服务的“网格长”、“网格员”就会入户为老人说明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并帮助老人找齐和提交材料。而后从街道评审到上报区民政局的全部过程中,老人只需要在评审时本人到场一次即可,再不需要在社区、街道、区民政部门之间来回折腾了。
网格长、网格员是什么?原来,新园社区把居民按户分成了若干个网格,为每个网格安排专人担任网格长、网格员,负责居民所有的大事小情。老人有了意见、需求只需要向自己的网格长反映,网格长、网格员就会入户了解情况,代办或协助老人办好相关事务,满足老人的需求。
40多岁的隋树刚就是新园社区的一位网格长。像所有网格长一样,他有一本民情日志,网格中老年人的各种情况,上到患有什么疾病,下到子女有什么需求,甚至养了什么宠物,都通过这本民情日志汇总到社区的老年人生活状况信息库里。每个月的“老龄走访慰问日”,隋树刚都会带着他的民情日志,和同事们一起到社区的老人们中间了解最新的情况,而后及时地将收集到的信息更新到老年人生活状况信息库里。
社区为老人提供针对性的服务,正是基于网格长、网格员全面走访老人家庭收集到的信息展开的。
一次入户的时候,78岁的王大爷向隋树刚提起,他在电视上看到政府有提高转业军人待遇的政策,觉得自己应该是符合标准的。隋树刚立刻向街道分管领导和有关部门咨询了政策,帮助王大爷办理相关手续。王大爷退休多年,先前工作岗位变动又较多,档案很多年前就已不知去向。隋树刚多方查找,奔波了一个多月才在一个供销社的仓库里找到档案,最终顺利地帮助王大爷落实了政策。
“作为一个社工,‘认得人、敲开门、说上话’是起码的。”隋树刚说,“每天早晨只要有时间,我们都会去社区里转一转,跟老人们打个招呼,问问需不需要代买粮食、请社区医院送药上门,雨季房子漏不漏雨,冬天门窗漏不漏气、暖气热不热……能解决的在限定工作日内解决,力所不及的及时上报。所有的流程都要详细地记录台账。”
“我们就是这样从陌生到熟悉,逐渐跟社区的老人建立了感情,让老人和老人的子女对社区有了归属感。”隋树刚说。
【二】
送医送药上门,是新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周五都会为辖区内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的服务。
2014年的5月,社区的老人们发现,上门服务的医务人员中多了一些新面孔。他们是内蒙古医学院鄂尔多斯分院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附属医院”)的大夫。不仅是送医上门服务,他们还会定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
原来,社区的老人经常反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硬件设施很好,可是缺少好的医疗技术人员。社区便想到了调动辖区资源来做好这方面服务的方法,于是积极与位于辖区之内的附属医院沟通。恰好附属医院对所属医生有进入社区开展医疗服务的要求,并且把医生职称的评定与每年入社区服务的时间挂钩,于是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协调之后,便展开了系统的合作。附属医院医生们的到来增强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队伍的力量,老年人慢病的维护、小病的治疗、输液打针和保健,不用出社区就能得到满足了。
社区服务头绪繁多,完全依靠社区的力量难以照顾全面;尤其是像医疗、照护这样专业性的服务,并非社区力所能及。为了能让社区的老人享受到专业、优质的服务,东胜区、各街道、各社区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积极争取社会资源的支持,用有限的资金为社区的老人支撑起了高水准的服务。
鄂尔多斯市仁爱华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感动于兴胜街道一心为老年人服务的热忱,决定在兴胜街道打造一个半公益性的项目。于是民间非企业组织东胜区慈爱嘉养老服务中心应运而生,承担起了兴胜街道“爱晚居”日间照料中心的精细化服务,定期开展保健知识讲座、指导老年人正确地使用保健器材,并免费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人建立健康档案,进行每日的血压、血糖测量。
除此之外,东胜区慈爱嘉提供的服务还包括以每年十万元的费用为兴胜街道53位8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居家照护,包括日常的血压、体温、脉搏测量,更换衣物,助浴,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帮助老人下床做一些简单的活动,助行搀扶,以及由护士长级别的专业服务人员提供的慢性病维护、心理慰藉和陪医、用药管理等服务,由聘请自当地三甲医院的专业康复师提供的半失能老人的康复锻炼服务。
相比慈爱嘉公司在全国其他地方提供的同类服务,每年十万元的费用是不足以承担为53位老人的服务的。东胜区慈爱嘉在街道的引导下创新工作方式,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和护士们工作的班次来安排服务的时间,按照实际服务的内容和时长来计酬,从而节约了人力成本。同时通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服务质量评估,确保为老人提供高质量服务。
【三】
丁淑桂老人是在2010年住进新园社区的。不仅社工们对老人嘘寒问暖、帮难解困令她深受触动,社区的老年人积极活跃、老有所为的景象更激发了她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
老人们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力军。仅新园社区就有九个老年人文化社团。街道对于社区文化活动只做指导和把关,具体的活动则放手让老人们自由开展,由此调动起了老年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热情。老人们自己制定活动计划,自己管理社区提供的场地和设备,自己排练、演出;需要添置乐器、设备可以向街道申请资金,需要专业指导可以请街道文化服务站里专业的文化工作者来帮忙。
而那些有志于发挥余热、服务社区的老人们,则有街道为他们打开方便之门。街道把他们纳入到兴胜志愿者联盟之中,实行“五星志愿者评定法”,根据他们的服务时长和服务对象的评价进行打分,再通过社区慈善超市的物质奖励、社区报的报道等来加以激励。社区老人们为公共路椅缝制坐垫、帮助工作繁忙的家长接送孩子、协助调解社区居民的各类纠纷……在老有所为之中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丁淑桂老人也加入了银发志愿者的行列,社区保洁、陪伴空巢老人、照看幼儿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她又重新找回了40年前第一次申请入党时的心情。于是,丁淑桂老人带着40年未偿的心愿,郑重地向新园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2013年6月28日,丁淑桂老人终于如愿以偿地站在党旗下铿锵宣誓,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在她的影响下,兴胜街道又有几位花甲老人向社区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一份入党申请书,就如同社区“土壤”中开出的花朵,是大地温暖的明证,又召唤着百花盛开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