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基本逻辑内涵

2015-04-17丁亚兰

关键词:体育发展

丁亚兰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基本逻辑内涵

丁亚兰

(阜阳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37)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基本逻辑内涵主要包括转的理由、内容和转化方式。研究认为,传统体育发展方式的不足是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原因;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体制模式、资源分配模式,以及为促进体育发展而采取的运行机制是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转变政府工作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继续深化体育社会化改革,真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的体育发展体制;以均等化改革为基础,不断改革我国体育资源分配模式;以决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育发展运行机制是转变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基本路径。

体育发展方式;逻辑;路径

改革开放30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体育事业也获得了重大发展,无论是竞技体育事业还是群众体育事业都获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国体育发展中的诸多矛盾也日益突出。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协调发展问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问题、体育发展的效益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为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国家体育总局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所以当前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进行科学的逻辑架构与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1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基本逻辑内涵

我们要实现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逻辑架构,首先我们要准确理解体育发展的内涵,只有在准确理解体育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逻辑架构。体育发展从字面意义看是一个非常大众化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对此进行准确的界定,从社会学理论看,体育发展就是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人口,竞技成绩等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体育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以及影响体育产生增长和体育结构变化的相关制度的改进等[1]。简单的说,也就是体育发展的内涵实际上包括了体育基础设施、体育人口、竞技体育成绩等量的增长、体育结构变化和相关制度改进等。从体育发展的内涵中我们可以看出,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体育发展方式绝不仅仅是体育发展中的增长方式,它包含着体育发展中的要素配置,运行机构,生产方式和效率水平等诸多特征。体育发展方式既不是短期形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育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生产方式、效率水平都会发生变化,当量变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发生质变,这就是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第一个层次,即为什么要转的问题。第二,从历史演进来看,任何时期的体育发展方式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都是对上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方式的改进和超越,除非发生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一般来说,上一历史阶段的体育发展方式不会全部不再适合现阶段体育发展了,而是一部分或大部分不适合了,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中,我们必须要明白传统体育发展方式中,哪些内容不适合体育发展,哪些内容依然适合体育发展,即什么需要转变,什么不需要转变,这就涉及了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第二个层次,即转变什么的问题。第三,我国体育发展是在各级政府主导式推动下,由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遵循一定的制度原则,通过合理的组织体系去实施的一个整体的社会行动体系,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不是就某一点的问题进行转变,而是涉及到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运行机制,体制模式等多方面内容,所以建设出科学合理的路径至关重要,这就是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第三个层次,即如何转变的问题[2]。

综上所述,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就是转变传统体育发展的方法、手段和模式,在体育发展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转变过去过于重视场地设施建设、竞技体育成绩、体育人口等“数量”的做法,注重体育发展“质量”的提升和“结构”的优化,使人民群众体育利益享有程度不断提高,促使体育本身、体育与经济社会之间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其基本逻辑结构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为什么转、转什么、如何转。

2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的逻辑分析

2.1 为什么转

体育发展方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其内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体育发展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科学体育发展方式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2.1.1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就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并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趋势的发展方式,这一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观是基本一致的,要具备以下的四个特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高效发展。

2.1.1.1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要求以人为本

体育发展的本质目的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体育发展的目的就是要不断增长体育产品的生产、供给,并从满足公众的实际需求出发,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胡锦涛书记在2008年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表彰大会上重点提出:我们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的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以人为本是现代体育发展方式最基本的要求。

2.1.1.2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要求协调发展

无论中外,体育权利都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没有体育的协调发展,就无法保证公民体育权利的平等,就会引起体育利益冲突,进而引发社会矛盾。根据发达国家经验,体育协调发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二是城市和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三是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体育的协调发展;四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体育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在现代体育发展方式中具有重要地位。

2.1.1.3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强调体育可持续发展

体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内生动力,二是外生动力。根据科学发展理论,体育要想可持续发展,我们不仅要重视体育发展的外生动力作用,其内生动力的表现更加至关重要,这就要求体育要通过自身需求推动自身发展,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作用,从而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体育发展产生反作用力,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2.1.1.4 科学体育发展方式强调高效发展

高效发展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体育场地设施的增加,竞技成绩的获得等是现代体育发展方式所强调的,但现代体育发展方式更强调发展的质量,尤其是针对我国社会经济水平比较低、体育发展水平比较低的现实,高效发展更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发达国家一般通过社会化、市场化改革引入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体育发展,通过竞争提高体育发展的效率和质量。

2.1.2 我国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分析

经过30年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体育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尤其是1978年以后推行的体育社会化改革,更是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但由于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进行的探索,我国体育发展并没有实现科学发展,传统体育发展方式与科学体育发展方式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2.1.2.1 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定位于“富国强兵”,体育的发展要首先服务于政治,即便是有增强人民体质的目的,也是为了进行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和平发展成为主流,体育的政治作用逐渐减弱,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逐渐成为我国体育的主要发展目标,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能够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在“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核心的指导下,我国在体育发展中更多的强调的是速度,规模和效率,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发展、体育人口逐年增加、竞技体育成绩不断提高,但是由于在发展中过于强调这些量的增长,体育权力中的公平与正义被有意无意的忽视,公众的实际需求并没有真正被重视,体育发展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2.1.2.2 有体现协调发展的需求

我国从1995年开始,就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明确提出要促进体育协调发展,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中,根本就没有做到这一点,我国当前体育的非协调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第一,城乡发展不协调。根据第二次全国体育场馆的统计数据,农村地区只占8.18%,城市体育经费的投入,体育人口比例,体育治理等多项指标都远高于农村。第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之间发展不协调。以当前的体育场馆投资为例,东部地区超过中西部总和,达到了70%,广东的体育场馆数量是新疆的近70倍。第三是阶层之间不协调。根据吕树庭的调查,在广州市,上层人士中体育人口达到22.2%,而中下层人口中的体育人口仅仅只有8%。第四是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不协调。我国早在199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非常清晰的提出“体育工作要坚持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方针”,但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各级体育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都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竞技体育领域,人力、物力、财力均向竞技体育大幅度倾斜。例如国家规定体育彩票的收入应超过70%的用于全民健身,但实际上大部分省份都把大部分体育彩票收益用于竞技体育领域,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

2.1.2.3 没有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要想实现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协调发展是基础,但仅仅只有协调发展是不够的,体育通过自身需求来拉动体育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实际的发展,我国体育发展的主要来源是最终消费,而不是自身需求,并且最为重要的,这些最终消费都与各级政府为主要对象,并且所占的比例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在2002年各级政府消费诱发系数还只有0.000 791,但是这一数字到了2007年变成了0.001 109,所占的比例也从2002年77.79%增长到2007年的88.41%,以政府消费为主要动力,忽视了体育的最终需求,造成了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另外,我国体育发展可持续态势不强还表现在科技创新不够方面,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领域一般仅仅关注的是竞技体育领域,但是对于社会体育领域的科技创新关注不够,如何把现代管理理念运用到群众体育的发展中,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群众体育发展评价方法等,缺乏深入持续的研究,不符合现代体育发展方式的需求。

2.1.2.4 没能体现高效发展的要求

在建国初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唯一主体是国家主体,国家主体通过各级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负责我国体育的发展,在我国体育发展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官僚体系,由于缺乏竞争,发展的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体,市场主体逐步参与我国体育的发展,我国体育发展中开始有了竞争的存在,这对提高体育发展的效率和效益提高的作用是勿庸置疑的,但是关键在于国家主体、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力量仍然于悬殊。受中国传统观念影响,许多地方政府及体育管理部门在一些有利可图的领域,不愿放弃实际的控制权,以各体育单项协会为例,实际仍然被各级体育管理部门控制,许多体育技能培训、比赛均并不能真正走向市场,我国开展最早的足球职业化改革多次出现投资人利益受损,为奥运会让路的现象,打击了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影响了体育市场的发展,对于体育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主体,直到今日仍然存在独立性不强,经费不足问题,使其无法真正象发达国家一样承担起重要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这也导致目前在发达国家体育发展中被普遍采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无法在我国实现。所以,我国体育发展中的竞争是一种低层次,力量非对等的竞争,无法促进体育真正的高效发展。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60年,传统体育发展方式为我国体育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与现代体育发展方式相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体育发展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2 转什么

从体育发展的内涵我们知道,体育发展方式实际上就是某一具体的国家和地区,为促进体育的发展而采取的总体的制度模式,和在这种总体的制度模式中采取的各种具体的行动方式,主要包括: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体制模式、资源分配模式,以及为促进体育发展而采取的运行机制,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也主要围绕这四个方面进行。

2.2.1 转变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

新中国60年,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经济始终是重中之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体育的发展并没有受到根本重视,体育经常被看作是为政治服务的工具,这就造成在很多时候,我国体育的发展失去明确的目标和原则,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

首先,体育发展的本质目标应当设立为以人为本,通过体育发展满足人们的体育利益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整个社会运行质量,从这个方面来看,体育发展的长远目标就是提高体育发展的质量,满足公众需求,从而创造出更加合理的社会结构,更加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体系,从而促进公众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进步。其次,需要按照以人为本来重新看待体育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我们应该明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为了人,体育的发展同样是为了人,小康社会的指标不仅只包括经济指标,还包括居民身心健康等一系列的指标,经济发展的目标是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体育无疑在满足人们文化需求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除了经济发展之外,体育等其它领域的发展也是必要的,衡量发展,不能以传统的GDP数值作为唯一依据,体育的和谐发展也应该是其中重要的内容。第三,我们应该按照以人为本的目标去界定政治与体育的关系,现代社会中,体育的发展不可能脱离政治而独立存在,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是如此,但体育与政治之间必须有一个度,政治不能过度干涉体育的发展,更不能沦落为政治的工具,因此我们不能在“稳定压倒一切”、“政治高于一切”的口号下,把体育发展的目标简单的服于政治发展的目标,把体育发展行动变成促进政治发展的辅助工具,甚至放弃体育发展的原则去迎合部分利益群体的政治需求,我们在建国初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问题。这样的做法对体育发展伤害是非常大的,由于扭曲了体育发展的原则和目标,也人为的为体育发展带来一些无法调和的矛盾和困难,妨碍了体育发展目标的实现。

所以,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首先必须转变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确立以人为本的根本目标,纠正把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经济发展辅助工作的做法,坚持体育发展的原则,为体育发展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2.2 转变体育发展的体制模式

社会运行必须在制度化框架内进行,体育发展也必须在国家法律准许的范围内,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我国在建国初期是一种国家包揽的福利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开始了国家主导下的多元化参与的社会化体制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在体育领域一直在努力进行社会化改革,力图通过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市场取代政府担当体育发展规划,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计划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可以利用国家拨款,发展体育事业,而当前的社会化体制下,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资金不足的问题,因为我们知道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本身制造财富的能力是不强的,通常情况下,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获得稳定的财富主要有三种途径:依靠提供有偿服务、体育慈善、政府拨款。但是如果让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有偿服务来获取资金,在利益的驱使下,其运行和发展目标很有可能会脱离公共服务的方向;本身慈善事业在我国的发展非常不好,体育慈善更是处于高级发展阶段,依靠体育捐赠解决不了当前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的资金问题。另外,直到今日,我国都没有建立由政府为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提供拨款的制度体系。因为我国的体育社会化改革对大部分地方政府而言就是甩包袱,社会资金代替政府财政发展体育,而不是由政府为社会组织提供财政支持,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仍然被看作是“体制外”的组织体系,所以社区和体育非营利组织从政府获得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使其无法真正成为体育发展的主要实施者。二是被人们受予愿望的体育市场化改革不够深入。我国体育市场化改革当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我国体育市场的发育不够成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有限,并且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观念不够成熟,这是我国体育发展自身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其次是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得到根本保证。更为重要的我国体育市场化改革存在明显的市场化不足与市场化过度同时存在的问题,对许多有利可图的领域,不是通过改革引入竞争,而是通过改革进行利益的内部瓜分,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是单项体育协会依然实行的是政府职能,在裁判培训、体育技能等级培训等方面实行垄断。而对一些基础设施问题,本来应该由政府负责,却被简单的推向市场,损害了人们的体育公共利益。这些问题都影响了我国体育市场化改革的不断发展[3]。

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级政府对体育的投入是非常低的,而社会化改革也没有为体育发展带来充足资金,我国体育发展尤其是社会体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成比例。当前随着各级政府对体育发展的逐步重视,体育发展获得的资金逐年加大,尤其是社会体育发展的资金,这种传统的体育发展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官僚体制越来越无法驾驭日益复杂的体育发展规划。政府必须根据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有效的实施体系,去实现体育发展的规划。以前的经验证明,政府无力独自负担体育发展,建立大量的事业单位既不符合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使政府背上沉重的体制包袱,也会降低体育发展的效率。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就要转变体制模式,由社区、市场、体育非营利组织等承担具体的体育发展实施任务。

2.2.3 转变体育发展的资源分配模式

世界各国的体育发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体育资源的分配模式对体育发展的速度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体育发展中,体育资源属于公共资源的范畴,这就要求体育资源分配是一个“再分配”的过程,这一分配的核心是公共利益,也就是必须满足绝大部分的体育利益要求,能够促进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能对一些特殊的群体,如残疾人群体提供特殊的帮助。但是我们国家由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一直都在资源分配中注重效率,导致了城市等强势群体获得了较多的体育资源,农民等弱势群体获得的体育资源非常有限。尤其财权上移,事权下移更是带来了体育资源分配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甚至同一地域的不同群体获得的体育资源差异很大,造成我国体育发展的非均等化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种体育公共服务资源分配模式既带来了公平问题,也带来了效率问题,宪法明确规定体育权利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力之一,这种明显偏向强势群体的体育资源分配模式直接影响公民的体育权利。过去由于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更加关注的是体育资源投入不足的问题,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体育投入的不断增加,人们将更加关注的是体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各级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如何避免因体育资源分配不公而产生体育利益冲突将是我国体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4]。我国体育采取优先发展策略,其本意是通过体育资源的投资偏好,使城市带动农村,发达地区带动欠发达地区,但体育的发展毕竟不同于经济,其带动能力有限,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利用资源优势拥有了优质体育产品,而其代价都是农村体育发展水平和经济落后地区体育发展水平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体育发展的整体效率和实际效益的降低。

体育资源分配的另一个问题是体育发展的项目选择问题。在现有评价体系的影响下,政府和体育管理部门更加重视的是体育发展中能带来“政绩”的部分,所以竞技体育就成为我国体育发展中的重点,人力、物力、财力都向竞技体育领域集中,社会体育的发展受到忽视。在社会体育发展中,更加重视体育设施建设,运动竞赛的举办等一些可以量化的问题,而对公众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技能的培训等方面不够重视,造成我国体育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体育资源的分配模式直接影响着我国体育发展的目标、重点和方向,而当前我国体育资源的分配受“发展”理念的影响较大,这一理念虽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体育的发展并不是非常适用的,尤其是随着我国体育资源投入的不断加大,这种分配模式的局限性就会进一步凸显,必须及时进行转变。

2.2.4 转变体育发展运行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对其产生作用的相关因素,通过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矛盾统一体。体育发展的运行机制是指在我国体育发展中,具体实施阶段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具体的运行方式。其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发展的决策机制,创新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发展评估机制,发展监督机制等方面。

科学的决策机制主要包括决策主体的多元化,决策程序民主化以及决策制度合理化,当前我国体育发展的决策机制存在很多问题,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很少参与体育的发展决策,在交通、医疗等领域广泛采取的听证会制度在体育决策中很少被用到,体育发展的决策主要依靠各级政府及体育管理部门,这也造成我国体育发展更多的考虑的是政府的需求,而不是市场的需求,公众的需求。从决策程序来看,一般应该包括调查、论证、实施、反馈等环节,但在实际决策中,调查论证没有受到根本重视,实施后的反馈信息收集也很不理想,许多政策的出台都缺乏充分的分析论证,为什么在全国许多地方却出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中的供给与需求严重不一致的问题,根源就在这里。体育发展的决策制度也非常不完善,虽然我们在体育决策中也提出民主决策,但只是一个宏观的概念,缺乏细化,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可操作性。所以当前我国体育发民的决策机制是存在很多问题的。在动力机制中,当前我国体育发展最大的问题是过于依赖政府推动,自身需求不足。显然随着社会化改革的进行,社会主体,市场主体逐步参与了体育的发展,但由于利益无法受到保障,政府又很少像发达国家一样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所以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另外在与科学结合方面,我们做的也不够理想[5]。从协调机制来看,我国当前建立了以“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雪炭工程”等一系列的利益补偿机制,但是利益的约束机制、调节机制以及体育利益表达机制还很不完善,在实际发展中体育利益的分化是非常明显的。就评估机制看,我国体育发展大部分还是采取传统的评估方式,首先评估主体单一,多以上级政府和自我评估为主,二是评估过于重视竞技体育成绩以及体育场地设施等可以量化的指标,而关键的群众满意度评估非常缺乏。就发展监督机制来看,我国体育的发展监督主要由上级体育管理部门及地方政府负责,与评估机制一样,监督的主体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公众监督、新闻监督、上级监督、自我监督相结合的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总的说来,决策机制是体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动力机制是体育发展的力量源泉,协调机制是保证体育权利公平公正的核心,评估机制是体育发展效益的衡量标准,监督机制是体育发展的稳定保障,应该说,以上几个方面在当前我国体育发展中都存在诸多问题,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必须转变运行机制。

2.3 怎么转

2.3.1 转变工作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

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首先转变政府工作观念,我们必须纠正过去把体育发展看作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辅助工具的做法,把体育发展真正当作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更不能把经济发展与体育发展对立起来,把体育发展看成消耗财富的过程。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体育的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不相冲突,而且能够相互促进,体育的发展不仅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缓解社会冲突,还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直接动力,体育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已经被证明可以为GDP做出具大的贡献[6]。在具体的体育发展中,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注重体育场地设施的发展,竞技体育成绩的提高,也要注重公民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技能的培训,政府提供的体育产品尽量要与公众的实际需求一致,为我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2.3.2 继续深化体育社会化改革,真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的体育发展体制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的体育发展体制,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从政府层面来看,要强化其推动体育发展的职责,体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是完全相同的,经济发展可以依据市场通过“看不见的手”推动,而体育的发展更多的依靠是有意识的集体行动,这种集体行动建立的基础就是社会共识,所以,体育的发展更需要“看得见的手”来推动,而政府的行动具有明显主导的作用,只有政府发挥得作用,才能使企业、社会、社区等形成全力,通过“看得见的手”来共同推动体育的发展,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首先必须确定“体育发展是国家责任”。第二,从社会层面看,我们必须不断深化社会化改革,从观念法律和政策层面确立体育非营利组织、市场、社区在体育发展中的地位问题,纠正把社会体育组织看作“体制外”的错误观点,要把社会体育组织等同于相应的国家事业单位,有权利获得国家的拨款,使社会组织真正能够参与我国体育的发展。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体育非营利组织等社会主体的培育,进一步加强它们的专业化能力,加强自身建设,保证社会体育组织在我国体育发展中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运行和发展。

2.3.3 以均等化改革为基础,不断改革我国体育资源分配模式

我国体育资源分配方式应从方面进行,但是有一个核心问题,必须以均等化改革为基础,这是解决我国体育发展不均衡,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的基本点。第一,体育资源分配要坚持公平原则。近年来我们借鉴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从理论上讲,这是非常不足的,因为不能只有基本的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分配,而应是全部体育资源均等分配,但是考虑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把改革体育资源分配方式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实行基本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最终目标一定要明确提出体育资源均等享有。分配的过程要进一步推行民主化,市场、社会组织、公众等都要参与到分配过程中来,拥有一定的发言权,分配过程也要接受公众,社会组织等主体的多元监督,使分配更多考虑公众利益,而不是政府等利益集团和强势群体的利益,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要重点照顾,减少政府及其管理者为追求政绩而追求短期效应及表面效应[7]。另外,体育资源分配要更多考虑社会整体效应,不能一味推行“举国体制”去追求竞技体育成绩,我们要尽量做到体育资源的分配要使全体人民受益,从人力资本的视角进行体育资源分配,推动体育发展。

2.3.4 以决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育发展运行机制

优化我国体育发展运行机制,首先,必须以决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让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公众参与到体育发展的决策中来,积极引入公共服务领域的研究成果,把公示制、听证会制等一系列做法引入体育发展决策中来,做到决策主体多元化、决策过程科学化、决策制度合理化,使我国体育政策的制定符合大部分人的利益。第二,我国要通过体育政策的制定等,为社会主体、市场主体参与体育供给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通过税收优惠等手段提高它们参与我国体育发展的积极性,同时,我们要不断加大体育发展中的科技创新投入,要力争通过科技进步为我国体育发展提供持久动力。第三,要重点利用社区、体育非营利组织等为平台,加快体育利益协调机制建设,使所有主体在体育发展中都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实现体育利益和谐。第四,在体育发展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改革中,我们要重点建立立体监督和评估网络,使体育发展监督和评估既有上级监督评估、自我监督评估,同时又有社会监督评估。

3 结语

和世界上任何国家一样,我国体育发展方式也是不断演进的,每一历史阶段的体育发展方式都有自身鲜明的特点,并基本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一体育发展方式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与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冲突,所以,转变体育发展方式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在社会转型期,面对市场经济体育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实现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迈进,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转变政府工作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目标;继续深化体育社会化改革,真正建立“政府主导,社会承担”的体育发展体制;以均等化改革为基础,不断改革我国体育资源分配方式;以决策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不断优化体育发展运行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体育事业以人为本,协调、高效、可持续发展。

[1] 郭 强.新发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17-19.

[2] 邓英淘.新发展方式与中国的未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6-8.

[3] 陆学艺.中国社会发展新思维[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3-7.

[4] 李井平.政府体育公共服务职能定位及优化策略[J].体育与科学,2011(3):69-72.

[5] 赵道静,陈林祥,潘 磊.我国体育事业投入的产业关联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10):46-49.

[6] 李 丽,张 林.体育公共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对公共财政保障的需求[J].体育科学,2010(6):53-58, 80.

[7] 刘 玉.我国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50-51.

Logicalframeworkforsportsdevelopmentmode

DINGYa-la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FuyangNormalUniversity,FuyangAnhui236037,China)

Thebasiclogicstructureofchangingsportsdevelopmentmodemainlyincludesthreeaspects:why,what,andhowtoturn.Researchesshowedthatthegapbetweentraditionalsportsdevelopmentmodeandscientificsportsdevelopmentisthebasiccauseforsportsdevelopmentmodechange;sportsdevelopmentmode,systemmodel,resourceallocationmodel,aswellaspromotionofthesportsdevelopmentandtheoperatingmechanismisthethemaincontentofdevelopmentofphysicaleducationinChina;weneedtochangegovernmentworkingidea,establishapeople-orientedworkobjectives,continuetodeepenthereformofsocializationofsports,reallysetupa"government-led,socialcommitment"sportsdevelopmentsystem,continuetoreformourcountrysportsresourceallocationbasedonequalizationreform.Toconstantlyoptimizethesportsdevelopmenttorunamechanism,withdecision-makingmechanismreformasabreakthroughpoint,isthebasicpathoftransformationofourcountrysportsdevelopmentmode.

sportsdevelopmentmode;logics;path

2015-08-11

丁亚兰(1963-),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教学与训练、体育社会学。

G80-05

A

1004-4329(2015)04-098-07

10.14096/j.cnki.cn34-1069/n/1004-4329(2015)04-098-07

猜你喜欢

体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我为体育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论清末体育热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