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释性翻译在“歇后语”一词及歇后语英译的应用

2015-04-17崔祥芬,王银泉

疯狂英语(双语世界)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关语解释性双关

摘 要:汉语中的歇后语幽默风趣、运用广泛,是中国文化里独特的风景;但其独特的语言形式和民族性极强的内容,给翻译和文化交际带来了很大困难。而传播歇后语这一独特的文化,也必先用英文正其名。作为一种翻译手段和术语,解释性翻译在处理上述难题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现在越来越受到认可。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04-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27

收稿日期:2015-5-5;修改稿:2015-6-19

1. 引言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短小、风趣、形象。歇后语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熟语,通过运用谐音或者双关等修辞方法,建立起形象生动、立意鲜明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口语中运用十分广泛,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又耐人寻味。就是在古典和现当代文学作品和一般文章中,也随处可见。社会各阶层——上至领袖人物,下至贫民百姓,也常会在谈话和文章中用上一两句歇后语(郭建中,1996)。但是,对于歇后语英译的研究不多,原因主要是其语言形式复杂、内容颇具民族性以及歇后语翻译的理论框架的缺乏。这不仅影响了外国人对歇后语这一语言奇葩的赏析,还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

2. 解释性翻译

翻译需要克服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就语言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源语中独特的结构形式;就文化而言,莫过于独特的民族特性(郭建中,1996)。翻译不但需要对源语言内容的字面解释,还应做到有效地传达源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不仅能够读懂而且能够增长对源语文化的了解,这才能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解释性翻译尤为必要。伽达默尔(Gadamer)认为,翻译始终是解释的过程;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Peter Newmark)认为As a last resort, explanation is the translation.(翻译中遇到无计可施的情况时,解释是最后的办法)。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其著作《通天塔之后》(After Babel)中把翻译放到了阐释学(hermeneutics)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探求翻译中的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认为一切交际都是通过翻译或解释来实现的。很多中国文化特色词或表达,比如歇后语,其语言形式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方式,含义又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具有极强的民族性。而解释性翻译在解释源语文化、传达源语言信息等方面占据重要一席。实际上,解释性翻译已被广泛认可和使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国内最先提出解释性翻译的是段连城先生,他(1990)指出:多年的对外出版工作经验表明,不管写得多好的中文,如果机械地逐字逐句译成外文,而不在翻译阶段进行必要的加工,就不可能成为流畅的外文。他认为在翻译具有明显中国特色或文化属性的内容时应该进行解释性翻译,具体可以进行三种“手术”:镶补、减肥和重组。何慧刚(1998)指出,解释性翻译可分为解释性增补和解释性替代两种类型。解释性增补,是指当源语中词语的理性意义在译语中出现词汇空缺,其联想意义也近乎空白时,译者保留源语中词语的形象,而将其深层次意义以补充的形式进行解释性翻译。添加补充部分可以解释原文的比喻含义、文化特征或文化背景以及原文的省略部分。解释性替代,是指当词汇在源语和译入语中的理性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完全不同,不能按照字面理性意义翻译而应该用解释性替代的方法翻译原文。

3. 解释性翻译在“歇后语”一词及歇后语英译的应用

3.1 歇后语一词的英译

从字面上来讲,歇后语的意思是讲一点话,停顿一下后(歇一会后)又针对上述谈话做一个评论或揭示内涵。后面和前面的内容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歇后语这一名称直译成英语,可译为rest-ending sayings or post-pause expressions。但这样翻译,可能让目标语言读者摸不着头脑。所以很多翻译家采用解释性翻译。罗圣豪教授把歇后语译作enigmatic folk similes。similes,如前所述,歇后语一般由喻体加本体两部分组成,其修辞手段大多采用隐喻的结构;folk,表明歇后语起源于民间,在日常口语中用得尤多;enigmatic,表示这种表达方式具有谜语的性质和特点,所以这种译法基本上反映了汉语歇后语的特殊结构和本质特征。还有广泛认可使用的翻译是将其解释性地译成Chinese folk wisecracks,即中国民间俏皮话、风凉话。

正了歇后语这一名称的英译名,就相当于给了它一个定位,不会让目标语读者对其感到困惑。在阅读文学著作时面对突然出现的歇后语知道如何归类,是什么情况。

3.2 歇后语的构成和类型

汉语歇后语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从修辞角度来看,前一部分一般是个比喻(a figure of speech),又称“喻体”(vehicle),也叫“比”(comparison);后一部分一般是比喻的真正含义,由“喻词”(comparative word)构成,可称为“本体”(tenor),也叫“解”(reference)(金惠康,2004)。 简而言之,前一部分和后一部分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前面具体到一个小事件,后面一部分则会把小事件蕴含的哲理点透。

就前后两部分联系方式而言,可概括为两大类。

(1)比喻式(寓意)歇后语

这一类属于一般事物,符合普遍情理,前后的关系各族人民基本都能理解,所以很多情况下可以直译,不需解释。比如: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A weasel wishing Happy New Year to a chicken—harboring no good intention; The w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 to the hen—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

但是有很多比喻式歇后语对汉语民族不言而喻,而对英语民族来说,就难以理解,因为涉及的思维方法、语言表达手段不同,社会文化联想和社会经验等诸多因素的不同。比如: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Like a rabbit’s tail—(lit) it can’t grow any longer; (fig) won’t last long. (homophonic pun).

常识告诉我们兔子的尾巴不是很长。但是“长不了”只是汉民族所特有的语意联想,如果直接翻译“won’t last long”,会让目标读者感到不解,所以必须再做解释性翻译,化隐为显。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痴心妄想。A toad lusting for a swan’s flesh—a daydreamer or nympholespy.

这里的文化障碍在于中文把癞蛤蟆拟人化,指像癞蛤蟆一样丑陋的人也想娶天仙般的美女,所以必须加以解释。

(2)双关式歇后语

双关式歇后语一般只能用解释性翻译双关语,一般都认为是不可译的,因为源语中的同音异义形成的谐音双关或一词多义形成的谐意双关,一般不可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另外,语法结构上的歧义,目的语与源语也不可能有对应的形式。Forster曾指出,翻译出来的双关语,尽管译笔巧妙,但并不是原来的那个双关语,而只是反映原作使用了双关语这一事实。源语中的那个双关语可能是无法翻译的。因此,在翻译中,对双关语的处理,一般只能做解释性翻译。正是由于语言形式和文化特征的障碍,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有时不得不舍弃歇后语这一独特的结构形式和民族特征而只译其意。如下两例:

孔子搬家——尽是输(书)。Confucius makes a move—(lit) to leave all books; (fig) to lose all [homophonic pun in Chinese: 尽是输(书)(jin shi shu) means (1) all books; (2) to lose all.]

这句歇后语前后的关系在于孔子博览群书,藏书众多,故每一次搬家都是书。“书”和“输”在汉语里是同音异形词,但在英语里“book”和“lose”相差甚远,所以必须要解释。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Shredded shallot mixed with tofu—one is green (homophone: clean) and the other white: clean and white (innocent).

这里涉及“清白”的语意联想,汉民族用青和白两种颜色,谐音“清白”,这是英语民族所没有的,必须加以说明。

4. 解释性翻译在歇后语英译中的运用原则

4.1 译者要真正读懂歇后语表达的含义

歇后语虽短小精悍,但内容庞杂,涉及历史文化、神户传说、经典著作等等。这就要求译者必须明晰歇后语的联想意义或背景知识等。作为本族的译者,可能会对一些常用的歇后语理解得比较到位,但有很多还是应该查阅资料,做到准确理解,全面解释。比如“刘备卖草鞋——(1)本行(2)有货”。这里面涉及一系列历史知识,必须加以解释说明,甚至加注介绍人物。此歇后语可译为Liu Bei selling straw shoes—(1)his original profession or calling(2)(lit) having the goods; (coll) having some special knowledge on a certain subject; learned; competent. (Liu Bei, one of the three rulers in The period of Three kingdoms, originally was a peddler of straw shoes).

4.2 译者要平衡译文信息和目标语读者

翻译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在翻译之前首先要对译文潜在的读者群进行定位。在翻译时就需从读者角度考虑,估计他们阅读的难点,尽可能用他们习惯的方法传达原文意思。对于歇后语中所涉及的中国特有事物要作解释。正如Nida所说:如果译者不向假想读者调整信息负荷量,接收者就可能失去信息中的一些关键因素,或觉得译文太难懂而停止阅读。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理解和掌握源语及目的语的语篇,也要了解其所涉及的文化、社会背景等,要设法化解由文化、社会背景差异而带来的理解困难。在汉英翻译中,英语读者因文化差异和社会背景的不同,对译文往往会有理解上的困难。王佐良先生在谈及翻译中最大的困难时说,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

4.3 知晓度原则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中的许多历史知识、歇后语等俗语、形体语言已经越来越被外国人所熟知和认同。比如“和尚打伞——无法无天”这一中国文化含金量很高的歇后语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将这一歇后语译介到西方之后,很多外国读者就对这一歇后语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对其翻译研究一直高烧不退。因为研究得比较多,西方人已经知晓其中的文化内涵、因果关系,因此有些内容在翻译时就可以不用解释了。罗圣豪教授编写了一部《汉英歇后语词典》,有利于英语民族更多地了解中国独特的文化,也对歇后语翻译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4.4 适度原则

如前文所讲,很多歇后语,比如一部分比喻式歇后语,所蕴含的道理是各民族所共通的,所以直译即可让目标读者明白,就不需要再花大力气解释;但是面对有中国特色的词则必须使用解释性翻译,尤其是面对双关歇后语,就必须动用解释性翻译的手段了。而且解释的时候不能过于啰嗦,要尽量简洁。

5. 结论

总之,解释性翻译是克服语言之间不可直译问题的有效方法,虽然貌似背离“信”“达”,但这是现在的翻译阶段翻译水平下最有效的翻译方法。它能使译文相比较而言,更忠实于原文,更加符合译文语言的自身习惯和规律,提高了译文的可阅读性,从而使译文读者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接受原文的旨意。综上所述,歇后语的翻译实属不易,但无数翻译家的多种尝试也证明了歇后语的可译性。解释性翻译为歇后语的翻译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路径,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双关语解释性双关
论行政自由裁量的“解释性控权”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探究
融媒体时代解释性报道的发展之路
双关
非解释性宪法适用论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
英汉双关语中铰链词数量差异对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