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
——高考新一轮改革对策

2015-04-17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陈国璋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文理新一轮学业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 陈国璋

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
——高考新一轮改革对策

◎福建省南安第一中学陈国璋

新一轮改革的特点是不分文理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外语一年两考,不再一考定终身。高考选拔,不再唯分数论英雄。为此,必须深入领会改革引起的课程设置和考试设置变化,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管理;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高考改革;主要特点;分层教学;准确定位

中学教育界讨论最多、最牵动人心的莫过于高考改革。2014年9月3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改革的进度和目标,即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此,教育部推出《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下文简称《意见》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两项政策,明确提出“全科覆盖”“分类考察”“不分文理”“两次机会”“严格公示”等措施。明确了将来的高考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高考中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外语科目可提供一年2次考试的机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不分文理科,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并首先在上海、浙江试点新高考。我们必须寻找与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办学模式的改革、教育运行机制的改革相配套的正确教育行为,高考高招才能走出原来的“差中选优”“矮子里面挑高个”的尴尬局面!

一、理解新一轮改革的新特点,思考其改革的目的

特点一、不分文理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意见》指出:“保持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

笔者认为,文理分科容易引起学生学科偏向和学科知识不完整,不分科更有利于学生特长和兴趣的培养。改革文理分科,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进行竞争,可以文理兼修、文理兼考。让文科学生有理科素养,理科学生有文科素养,对高校招收综合素养高的人才会很有好处。不分文理打破了原来高二分班重组的节奏,学校在教师配备上反而更简化了。另外不参加高考的科目,只要修完对应的必修内容,保证学业水平考试合格即可,这样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有一定的作用。

特点二、外语一年两考,不再“一考定终身”

《意见》指出:“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

笔者认为,多一次机会就多一种可能性,外语一年两考成为人们关注的又一焦点。“一考定终身”是现行高考方案受到诟病的重要原因。国家首先在英语学科打破“一考定终身”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以后扩展到语文和数学学科。外语科目一年两考,对于缓解考生的精神压力是有帮助的。改革起始阶段是一年两考,以后也许还会一年多考。另外外语一年两考,使外语学科和人文学科、自然学科进行了区别,意味着外语学科的工具性作用更加突出了。

特点三、高考选拔,不再“唯分数论英雄”

《意见》指出:“改革考试科目设置,增强高考与高中学习的关联度,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由考生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选择。”改革还提出综合素质评价将作为学生升学参考。

笔者认为,学业水平考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依据,考试范围覆盖国家规定的所有学习科目,目的是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门课程,避免严重偏科,更重要的意义在于高考不再仅凭分数选拔人才。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为高考成绩“硬指标”,不仅改革了一直以来高考“以分数论英雄”的弊端,且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学完即考”,所谓“一门一清”,自主选择分数,能有效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另外高中学校要向高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档案,综合素质入档案则有利于改变用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招生录取的唯一标准。这种多样化的选拔录取制度如果在执行过程中能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真实可靠,那样一定会为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创造条件。

当然,任何政策肯定有其不足,笔者认为,新一轮改革主要不足有:1.考试机会增多引起考生刷分等现象。考生可能会考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就会增加考生的负担。2.由于新一轮改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度,这样城市考生由于基础较好,就能较快适应改革的各种变化。而农村学生基础差,各方面比较薄弱,这样在新改革面前,可能会使城乡教育差距更大。3.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会参与人为因素,难于客观准确的评价,是难于保证公平公正。

二、高考新一轮改革对策

高考改革引起课程设置和考试设置变化。课程设置方面:普通高中课程设置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13门科目。学校应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课程,避免过度偏科。

考试设置方面:按上海模式,实行合格性考试与等级性考试。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考试成绩合格是高中学生取得毕业资格的必要条件;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基础型和拓展型课程要求为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的学生,可以用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替代相应科目的合格性考试;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信息科技、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4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

普通高中要深入领会改革引起的课程和考试设置变化,及时变化教学管理模式,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一)积极变化教学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分层教学和走班制管理

新的高考改革将给高中教育教学以及管理带来比较大的冲击。原来学生只能选择文综、理综,因此多数学校都可以按照文科班和理科班来进行教学,而现在学生可文理兼修、文理兼考,选择自由度很大,算下来,可以有20种组合,按照学校原来的固定班级上课几乎是不可能的。学校必须根据政策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1.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即在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这6门科目的教学中,根据学生是否选为3门选考科目而在教学内容(选为选考科目的必修加选修,非选考科目的必修)和难度上有所不同的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因材施教,这对教师要求更高。所以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通识培训,使得教师能清楚必修和选修的内容和能力的教学要求,针对农村学生人文学科的基础薄弱的问题,农村学校要加强语文和数学科目的师资培训。

2.走班制管理

因为要分层教学,也就是同一科目的教学内容和难度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选择进入对应班级听课学习,“走班制”将成为大势所趋。这些变化,为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教学实施和学生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比如一个班级根据不同选择进行走班,就会有几个科目同时进行,那么这几个老师都会被‘捆绑’起来,任何一个老师有特殊情况,调课都是一个大问题。所以对学校来说,排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课程表将是值得研究的问题。另外,学校必须提供足够的教室以满足其流动性(建议教室的数量至少增加为原来的1.5倍),当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如电子录播室、电子图书馆等为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提供平台。

(二)引导学生准确定位、合理规划,尽快适应新一轮改革

1.准确定位

学生应尽量全面了解高考招生的政策规定,弄清自己有哪几条升学通道,今后喜欢或擅长从事哪些工作,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高中阶段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学生要主动与老师、家长和同学沟通交流,还要适当关心高校的人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拓宽视野,丰富阅历,以便更好地找准定位、自我发展、服务社会。中学可以把各专业大学排名贴在了校园的显眼位置,方便学生及早考虑想读哪类专业和学校,知道在高中阶段应做好哪些准备。学生毕竟只有十六七岁,对未来要做什么并不非常清楚,但很多人最起码知道自己不喜欢做什么,先可以用“排除法”缩小选择范围。学校应该做一些“家庭中无法做到的事”,家长则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成为学校的“补充师资”。

2.合理规划

高中三年中大致可以这样安排:高一尽快熟悉各科特点,确定出两门“不选”(指不参加高考的学科)科目,这一步越早越好。一方面可以减少不喜欢科目的学习时间,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喜欢的科目适当增加学习时间,提早奠定好基础;高二上学期先报考两门学业水平考试,高二下学期再报两门学业水平考试,力争“首考如愿”;高三上、下学期可报考语数(含学考)外和三门选考;四门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二次考应在高三上学期结束。当然很多人在选择时会患得患失,但一旦做出选择,就不要后悔。因为选择本身就是一种能力,懂得权衡和取舍,知道有得也会有失,没吃到的葡萄未必一定就甜,要学会坦然面对,敢于担当,迎接挑战。同时不要给自己设定过高、过细的成绩目标,不要指望选择报考时机来“碰运气”,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应当满意;万一成绩不是很理想,要尽快克服负面情绪,调整好心态,集中精力把后面的学习搞好。

总之,高考新一轮改革注重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克服了以往选拔方式一定程度上导致的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学校、学生和家长必须尽早谋划,尽快适应,为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多做贡献。

(责任编辑:林文瑞)

猜你喜欢

文理新一轮学业
艰苦的学业
文理生的battle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新一轮高考备考备忘录
中国加大力度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Literary Anthropology in China
35
将新一轮土地改革纳入法治轨道
文理大类培养与专业培养两种模式下大学生不及格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