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2015-04-17沈奕汝
沈奕汝 王 海
(舟山市文化馆、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舟山 316021)
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沈奕汝 王 海①
(舟山市文化馆、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舟山 316021)
舟山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是人们感受海洋文化历史、品味海岛民俗风情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遗产。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对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起着积极和独特的作用。然而,受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影响,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面临重重挑战。建议结合实际情况,可从多方面着手,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加强领导,建立机制,为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多重保障;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确定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推动研究,开展交流,解读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个性定位;落实措施,创设载体,扎实推进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合理开发,走向市场,促进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生态保护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文化舟山群岛新区
多年以来,舟山一直在致力于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形象。海洋文化名城建设,既是舟山人民对理想城市的追求,也是新时期凝聚和激励舟山城市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是通过城市的特殊文化形态所构成的文化差异及魅力,在城市全面竞争时代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邻近区域的文化竞争(尤其是面对宁波象山的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又为我们提出了如何以独特的地域文化,打造和擦亮本土特色文化品牌,在竞争中胜出的新课题。
一、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现状
舟山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完整性,造就了舟山海洋文化在中国海洋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是人们感受海洋文化历史、领略海岛民俗风情不可多得的地域文化遗产。
目前,普陀山(佛教观音文化)已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试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并将积极申报国家级保护实验区;成立了“佛教文化研究所”和“普陀山文化研究会”,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岱山县东沙镇被省文化厅列为浙江省第三批历史文化名镇;被市政府列为市重点旅游乡镇。岱山县委、县政府和东沙镇党委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保护和开发工作。相继编制了《岱山县东沙古镇旅游规划(2004-2020)》《岱山县东沙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东沙古渔镇景观改造方案》,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古渔镇加以保护开发。而嵊泗县黄龙乡峙乔村渔家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已经完成,正争取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二、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面临的问题
然而,受客观条件与主观因素影响,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仍面临重重挑战。
1.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带来巨大的冲击
渔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化,使传统的舟山海洋民间艺术遗落在乡间。渔业资源衰退,渔民转产又使许多海洋民间艺术失去了生存的基础,许多民间手工艺被纯商业运作替代。舟山跨海大桥的开通,舶来文化快捷又强劲的传播,对舟山本土文化的冲击日趋加剧。年轻一代对乡土艺术失去了兴趣,参与民俗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
文化生态保护区,这是一个新生事物,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因其新,全社会对文化生态保护区尚缺乏一个系统的概念认识,群众的参与热情不高。更多的时候它只是作为专家和学者、非遗工作者所谈论的名词出现,而非全社会关心的热点。加上一些地方和部门领导保护意识不强,协调工作不够到位,导致保护经费投入不足,各地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看来,全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拨经费多为市级和各县区的非遗机构工作经费,很少落实到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上。
3.申报完成之后忽视原生态的保护
在文保单位登记、非遗项目申报完成之后,对后续的保护流于表面。全市的古建筑和古民居等,原生态受到严重破坏,保护不容乐观。因舟山市四面环海,潮湿多雨,空气中充足的水分和盐分对石木结构的古建筑和文物侵蚀严重,很多古民居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白泉金山社区的陈氏台墙门是舟山市内一座相对少见的古建筑形式,目前台墙门尚完整,但是年久失修,其顶部的瓦当、瓦片、滴水均已破碎。此外,正房大部分无人居住,都已失修,屋顶漏水造成檩条、桁柱、橼子腐烂,正在加速和接近倒塌。在岱山石马乔社区,因缺乏保护意识、经费困难等原因,秀才楼、举人府等古民居未能得到修缮和保护而成为堆放杂物的空屋,实为可惜。
4.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保护与开发的矛盾突出
在追求市场经济效益的指挥下,为改变城市面貌,1996年,舟山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定海古城——这片给舟山带来历史文化名城桂冠的街区被推土机推倒铲平。因老街区大部分处于城市中的黄金地段,地价高而建筑物低矮,拆旧房建高楼,可得到高回报。古城标志性的遗迹,如古城墙、古城门以及成片的古民居拆毁殆尽。一个值得纪念的古城,最终变成了高楼大厦与残垣断壁的结合体。在对待非遗项目上,一些没有经济效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到冷落。当前,舟山已进入新区建设的崭新历史发展阶段,如何在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态保护的价值取向中,找到最为合理、最为科学的平衡点和共赢点,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现实问题。
5.对非遗传承人缺乏应有的重视和扶持
对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的保护。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活态”的文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应以传承人为核心主体。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舟山一直在不断加强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设,但是对非遗传承人的重视和扶持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舟山市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985年,欧共体提出“文化城市”的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长久地保持文明的先进,必然基于其文化生态区的和谐。如果破坏和谐的文化生态,割断鲜活的文脉肌理,则会导致历史文化遗产的毁损和文化代际传承的不再、群体价值的迷茫和现代化认知的扭曲,进而导致人才的流失和创造力的衰退,乃至城市本身的衰落。因此,加强文化生态保护和建设,对舟山群岛新区发展海洋经济、海洋文化起着积极和独特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为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提供多重保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系统工程,党政重视,部门合作,科学规划,都是做好生态保护区工作的重要保障。
1.需要到位的资金保障
在年度财政预算中,要建立文化生态区保护和开发专项经费,且专项资金应随着财政收入的增加而逐年增加,重点保证重大建设项目的启动。如安徽省黄山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在着手制定保护规划和方案时,就设立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因此,可以设立舟山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项资金,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所涉及的市、区、县人民政府亦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分别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发挥民间社团组织甚至全社会的作用,筹集和接受境内外各界及个人捐助资金,用以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保护工作。
2.需要有力的组织保障
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牵头单位,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组织专家在规划纲要的基础上科学制定保护区的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必须建立健全保护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并由这些机构出面组织制定相关的政策规定;统筹协调各有关行政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加强组织领导。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保护小组,建立和完善管理机制。常设机构舟山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领导小组办公室(或舟山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中心),逐级成立保护实验区的专门工作机构。办公室(或保护中心)设在市文化局,并配备管理、研究、宣传、培训等专职人员。
3.需要稳固的法律保障
作为文化特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在国家特别划定的范围内,实行特殊政策措施,保障中华文化得到活态保护乃至全面繁荣的特定区域。它应具有受到国家法律确认与保护的特别权利,应通过在区域内进行有利于文化建设和相关实践充分展开的体制和机制创新,制定和施行有别于一般的建设目标、方针政策和工作措施及相应的评价体系来体现其法权,为其不辱使命创造条件。政府在政策和法规方面要做好服务工作,要让民众认识到保护的意义,促使他们自愿承担起保护的相关责任。建议制订相应的保护措施和实施方案。
4.需要全民的氛围保障
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领域多,涵盖面广,时间跨度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也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仅有政府担纲,缺乏民众参与,文化生态保护工作仍是无本之木,只有全民区域文化生态保护意识的提高,才能真正形成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局面。所以要营造氛围,全民参与,发挥群众的主体性积极因素。在实际操作中,不但要将宣传发动工作贯穿于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全过程,更要通过不断的宣传教育提高文化生态建设水平。
(二)深入调查,科学规划,确定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域
理清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思路,细致、分门别类地做好各项规划和科学保护政策。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启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
首先,要对全市的古建筑群落、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全面的普查和相关区域的重点调查,摸清底细,建立档案和全市文化生态保护区数据库。正确处理好历史村落文化资源保护与美丽海岛建设的关系,把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列入美丽海岛建设规划之中。
其次,界定保护重点区域,选定若干个自然环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形式突出,海洋文化空间相对完整,保护价值高的岛屿及项目,作为生态保护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先行开展试点示范。
再次,科学编制保护规划。总体规划要体现开放性、持续性、主体性、科学性的原则。有关的规划要求指导思想明确,提出的战略定位较高,指标分析具体,方法步骤可行,功能区划分及重点项目切合舟山市实际,保障措施得力,可以作为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如编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总体规划、生态保护规划、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各行政区划的保护规划、各类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规划及实施细则等。
(三)推动研究,开展交流,解读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个性定位
文化生态保护是新时期文化工作开拓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项新课题,如何以科学的理论指导保护区建设的实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各项工作的日渐深入,其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相对滞后的问题已经日趋突出,开展专门的研究工作势在必行。打造文化生态保护区,就要从各类本土文化中深入发掘和正确认知文化特征,在做出准确可靠解读的基础上,对文化个性给予明确定位,并注意保持这种原有文化特征,维护好生成它的区域格局、风貌以及空间特征、整体环境、人文精神等,以留住文化个性,固化区域特色。因此,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文化生态保护方面的指导、咨询、参谋作用,为保护区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可从以下几个做法着手:
(1)成立舟山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专家委员会,对保护实验区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学术指导和智力支持。
(2)设立相关课题,组织专家并鼓励高校硕士、博士研究生开展舟山市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理论研究。
(3)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态保护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积极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政策研究与学术交流。
(4)做好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申报工作。对舟山进行整体包装,申报国家级渔俗文化生态保护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普陀山可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对具有丰富的海洋文化遗存且至今保护比较完善的海岛,划入市级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加以培育,待条件相对成熟后争取申报省级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
(四)落实措施,创设载体,扎实推进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1.建设海洋文化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提倡的是一种文化的原生地保护,展品包括房屋、河流、节日、传统等等,表现的是一切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它的建立,可以更好地展现舟山的海洋文化特色,更便捷高效地提供服务,更好地保护本土的文化。
2.保护和利用好古民居
古民居要存活下去,需要政府重视、地方努力和群众支持,从上到下形成保护气氛,更需要创新思路。要开发利用好大量“屋大人少”或已成“空巢”的传统民居。与其弃用闲置,在风吹、雨淋、日晒、腐朽、虫蛀等侵害中自然损毁,日渐变成残垣断壁,最终成为废墟而兴叹,不如及早规划、及早行动。根据自身实际和人文特色,作为文化生态示范区“延伸”的景点,既守护又开拓地加以利用。
3.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和传习所
在文化生态保护区内,推动保护和展示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建设,促成非遗展示馆、民俗博物馆、传习所、专题博物馆、传承基地等各类文化遗产基础设施建设。如在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陈列了布袋木偶、舟山锣鼓、渔民服饰等从民间征集来的实物。除了实物外,电子显示屏依次向观众播放渔民号子、祭海等视频片段,让参观者近距离体味舟山的民俗风情。展茅街道干施乔村的五匠馆是舟山市首家五匠文化博物馆,集中表现地方民俗风情和特色文化。在2000多种藏品基础上,配置各种工匠不同生产态势的操作造型塑像。自2009年初开馆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4.保护和扶持传统海洋文化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地位要得到尊重,政府要给予他们奖励和生活津贴,为他们排忧解难,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平台,让他们施展才干。通过传授、培训以及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
5.举办宣传展示活动
在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动的手段。应多方面搭建平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个项目在活动中得到形象展示。自2003年起,普陀区政府连续举办了五届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文化大会,延承了乡土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了优秀民间民俗文化,也打响了世界著名渔港品牌。目前,舟山可以重点打造的文化品牌就有中国沈家门渔港民间民俗大会、岱山县渔民祭海典礼、白泉镇白泉振兴会等活动,借此传承和展示海洋文化。
6.大力推进各类非遗传承基地建设
各类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包括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非遗生产性基地、传统节日保护基地、非遗旅游景区等建设。目前,全市共有2个省级非遗传承基地、5个省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14个市级非遗传承基地、13个市级非遗传承教学基地、6个“舟山老字号”和2个“舟山百年老店”。
(五)合理开发,走向市场,促进海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经济效益,但是合理地开发,挖掘其内在的市场效益,实施生产型保护,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以蓬勃的生命力,使其融入当代,服务大众,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一条良好途径。
1.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在旅游事业中合理利用。针对文化生态基础条件较好的社区、村落,策划完善旅游开发项目实施方案,推动渔(农)家乐的布局整合和文化提升。让丰富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导游词、导游培训班,在丰富舟山旅游内涵的同时,向国内外游客弘扬舟山优秀文化。
2.注重生产性非遗项目的保护及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大量的传统手工技艺,采取生产性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其自身价值,可将其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经济资源。建议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旅游开发中,给予政策支持,利用舟山传统手工技艺开发旅游纪念品,为舟山市的渔民画、造船、贝雕等传统手工艺品提供制作、展示和销售的场所,逐步推进生产性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
3.开发文化创意产业产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还可以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合理利用,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文化产业产品。因此,积极发挥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利用他们对民间艺术的鉴赏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来挖掘开发民间艺术的艺术含量,经过再创作、再设计和再加工,把握市场的需要,开发更多的衍生产品,可辐射国内乃至开辟国际市场。
总之,舟山历史文化遗存丰富,民俗文化浓厚,更具有优越的海岛自然生态环境资源,这些特征构成了舟山群岛海洋文化生态的关键内核。这些有形或者无形的资源及其蕴含的精神要素,值得在更广阔的地理背景中进行拓展和延伸。对于舟山市来说,文化生态保护区亦是建设“美丽海岛”的重要抓手之一。因此,应赋予文化生态保护区以特别的性质和地位。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到活态整体保护的新境地,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走出适合本地情况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的路子,使之真正成为“保护生态、延续民俗、传承文化、体现特色”的示范区,从而使具有独特价值的舟山海洋文化保有旺盛的生命力,为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① 王海,舟山市文化馆馆长(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沈奕汝,舟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