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发展给非遗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浙东民间吹打乐生态现状调查的思考
2015-04-17杨和平葛兆远
杨和平 葛兆远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
城镇化发展给非遗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基于浙东民间吹打乐生态现状调查的思考
杨和平 葛兆远①
(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浙江金华 321004)
在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发展中,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传统文明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变着社会的人际关系、审美取向以及由此共同孕育的种种文化的生存境遇。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同样给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对浙东民间吹打乐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分析研究,对城镇化发展给浙东民间吹打乐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剖析,借此为城镇化语境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供参考、借鉴。
城镇化 非遗保护 浙东民间吹打乐
城镇化又称城市化,关于其内涵,诸多学者从人口学、地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不同层面的阐释。总体来说,城镇化就是由农业为主的经济社会逐渐转向工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现代化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城镇化水平得到不断提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改变传统文明的生态环境,正在改变着社会的人际关系、审美取向以及由此共同孕育的种种文化的生存境遇。这给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历史长河中世代传习,与群众日常生活结合紧密的各种文化传统和文化样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我们对古代社会人民群众所创造文化的肯定。它们是文明古国历史的活态见证,也是文明古国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史学价值、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历史中,勤劳、勇敢、聪慧的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思想与智慧的碰撞、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创造了形式多样、意蕴丰富,能够长期维持民族情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社会文化样式,其既包括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和发展好这些文化遗产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基于对浙东民间吹打乐长期的调研、采访,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获得了崭新的机遇,而且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一、城镇化发展给浙东民间吹打乐带来的机遇
浙东民间吹打乐是浙东民间喜闻乐见的器乐演奏形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悠久的历史意蕴、丰富的演奏内容,在浙东民间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广泛流传于浙江东部嵊州、宁波、舟山等地。在漫长的历史传承与演进过程中,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吹”以笛子和唢呐为主,辅之以丝弦;“打”则以“五锣”和“十锣”最具特色,这是浙东民间吹打乐的主要艺术特征。过去,浙东民间吹打乐演奏遍布浙江东部广大乡村、城镇,有专门为丧事活动服务的“道士吹打乐”、专门为婚姻喜事活动服务的“吹打唱”、专门为节日表演吹吹打打助兴的唱戏表演等多种呈现方式,在浙东民众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浙东民间吹打乐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给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城镇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的机遇之一,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给其带来了便捷与新空间。我们在采访、调查浙东民间吹打乐的过程中,常常可以看到科技创新给浙东民间吹打乐发展带来的欣喜。许多浙东民间吹打乐的表演活动被刻录成光盘,使得浙东民间吹打乐的表演与演奏技巧开始有了有声有像的记载。通信技术的发展拉近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距离,通信为不同区域间的吹打乐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说,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使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各个领域不断更新换代,深刻地影响着浙东民间吹打乐表演艺人生活与表演的各个方面,从根本上改变着浙东民间吹打乐表演艺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方式。在这种境遇之下,以吹打乐为代表的浙东音乐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延伸结合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他们运用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网络通信技术作为传播媒介和交流平台,将非遗音乐类表演活动展现给更多的受众。老艺人们也积极主动通过视频录制将传统的表演技艺传承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吹打乐的表演通过科技传媒的音乐创作和制作,其表现力、影响范围等都得到不断增强和扩大。城镇化进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探索音乐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发展提升了科技含量,为音乐表演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传播提供了媒介、空间、方式和方法,促进了音乐表演类非遗项目的发展、交流与创新。如何利用好这一机遇更好地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
城镇化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的机遇之二,就是国家、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在这之前我国的《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著作权法》《教育法》等虽然不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制定法律,但都从一定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①康保成:《〈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形成的法律法规基础》,《民族艺术》2012年第1期,第47页。根据国家一系列政策法律文件的精神和要求,2007年2月10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申报与认定办法》的通知,3月15日,浙江省文化厅印发了关于《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仅隔两个月的5月15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与评定暂行办法》和《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6月7日,浙江省文化厅印发了贯彻《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通知,它们为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我们在对浙东民间吹打乐调查、采访过程中,发现浙江省各个县市、各个乡镇对法律文件的决策力、执行力都有着较大的影响。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必须紧紧依靠法律所具有的效力去执行,法律的至高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发展传承与国家非遗法、浙江非遗法规以及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密不可分。同时,浙东地区深入贯彻各级政府颁布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法和条例,也为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和机遇。在法律的效应下,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浙江历史文化悠久,人文内涵丰富,是文化资源大省,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留大省,城镇化发展对这一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另一机遇就是国家对教育投入的重视。教育教学途径是最快、最直接弘扬、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的主要方式。我们通过调查、采访发现,浙江民间吹打乐进校园活动开展得十分普遍,像奉化云溪村和萧王庙中心小学就是“奉化吹打”的两个主要传承基地,聘请吹打乐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汪裕章进行授课。其他地区如嵊州、海宁、舟山、镇海、余姚、慈溪、象山、宁海等地,吹打乐进校园的案例也不胜枚举。以浙东民间吹打乐进校园为主要途径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在学校的传播、传承中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它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时间从横向的了解引向纵向的深知。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在于使学生学到了知识、欣赏了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也使其充分地领略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最重要的是使学生作为我国优秀文化传承的使者,为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贡献力量。
二、城镇化发展给浙东民间吹打乐带来的挑战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两面性,都会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城镇化的发展中亦是如此。近些年来,以信息科学技术为代表的城镇化发展,在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注入活力、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挑战。新的传播媒介不断涌入,电视机、电脑的使用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们的娱乐审美发生了新的转变,新潮文化、流行文化带来的视觉盛宴和富于冲击力的听觉感受吸引着大众的审美视听,从而一定程度上导致人们对传统民间单一的音乐文化兴趣的淡化和减少。现代化的国际影院和国外影视作品以及各种娱乐节目对我们眼球的冲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当下电视媒体中的收视率捉襟见肘,传统音乐的受众正在日渐缩小。因此,以浙东民间吹打乐为典型代表的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面对上述问题,如何突破上述不利因素的藩篱,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以现代科技为代表的影视传媒,在城镇化的发展中日趋增强,传播媒介间的互相交汇能力也正逐渐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表演类节目如何能够在以科技化为代表的新式传媒中生存、发展,这更是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的重要方面。我们是固存传统,一味保守地继承传统文化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还是在传统文化原有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城镇化发展实际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我们是固守传统遗留,使其成为文化死水,还是积极创新使其符合社会当下,源远流长地继续存在?城镇化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发展和利用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将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转化为力量,是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继续传承的关键所在。
浙东民间吹打乐在城镇化发展中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在于民间表演艺人的日趋消逝,浙东民间吹打乐表演艺人队伍老龄化现象非常严重,中青年表演艺人十分稀缺,年轻一代对浙东民间吹打乐这一民间非物质文化项目不感兴趣,传承艺人处于断层的局面,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境遇。其次,浙东民间吹打乐表演艺人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许多老艺人都没有上过学或者说仅有小学文化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浙东民间吹打乐的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直接影响其传承、创新与发展。再次,一部分年轻的吹打乐表演艺人为了生计,不得不改行或者外出务工,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间吹打乐表演艺人的减少,演出团体的骨干人员中青年也在日渐减少。很大一部分浙东民间吹打乐班都是自发组织的演出群体,艺人的专业性不强,技艺十分薄弱,这就容易导致浙东民间吹打乐的部分精品流失。同时,浙东民间吹打乐还存在部分表演艺人对吹打乐表演删繁就简或者东拼西凑的现象,造成演出活动趋于形式,导致浙东民间吹打乐中很多有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和历史意蕴的经典乐曲逐渐变异、扭曲、流失。这一切都是造成浙东民间吹打乐面临着失传危险的重要原因,也是浙东民间吹打乐在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极大挑战。
综上所述,当今时代,在科技、文化、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越来越高,确实给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诸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挑战。浙东民间吹打乐以其浓厚的人文价值、悠久的历史价值以及独特的美学价值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共存的局势。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机遇,如何科学有效地化解城镇化发展带来的挑战,是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注:该文获得2014年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留住乡愁”主题征文一等奖。
① 杨和平,男,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副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师范大学特聘教授;葛兆远,男,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