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域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以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例
2015-04-17史哲宇
史哲宇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异域视野中的中国形象
——以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为例
史哲宇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2015年1月15日至24日,韩国KBS电视台制作的七集系列纪录片《超级中国》在韩国播映,在该系列纪录片中KBS营造了一个相当正面的现代中国形象,展现了境外媒体审视中国的新视野和新角度。
超级中国;韩国;纪录片;国家形象
由于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格局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中国议题也日益成为外国媒体所关注的焦点,仅以纪录片为例来进行观察,近些年涉及到中国题材的外国纪录片也为数甚巨,其中产生了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反馈的主要有:美国探索频道于2006年播出的《列国图志:中国》、日本NHK于2007年播出的《激流中国》、德国电视二台于2011年播出的《中国边疆》、英国BBC于2012年播出的《中国的动荡与崛起》。相较于其它涉华题材纪录片,2015年韩国KBS在其第一频道播出的《超级中国》更多的从现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和其巨大的国际影响来着手进行视听化展现,以主要篇幅来塑造一个相当正面、积极、进步的现代中国。
《超级中国》的前六集分别从人口、经济、军事、资源、文化、政治等方面对现代中国社会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第七集在前六集的基础上综合介绍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践。摄制组遍访中国、韩国、美国、俄罗斯、秘鲁、阿根廷、越南、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采访了政府高官、研究学者、企业精英和寻常百姓,通过多样化的视角观察崛起的中国将为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让韩国观众更好地了解这个日益强大的近邻。对于这样一部以外国媒体视角,相对客观地报道中国的纪录片进行理性的分析,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一、《超级中国》产生的背景
中韩两国同为亚太地区的重要国家,两国在文化上、经济上、政治上的交往自建交以来日益密切和频繁。中国和朝鲜半岛由于地缘上的相互接近,在历史上一直属于共同的文明圈,朝鲜半岛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文化的辐射地,其文化、习俗受中国影响极大。中韩建交后,政治上中韩两国建立了全面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高层互访频繁,民间交往也极为密切。两国文化往来也相当频繁,特别是韩国的流行文化对中国影响极为巨大,韩国的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在中国均传播广泛,近年来韩国的电视节目模式版权也被大量的引入我国,并取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如源自韩国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花样爷爷》都在中国取得了不俗的传播效果,韩国电视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其根源毫无疑问在于两国文化上的亲缘性和接近性。
近年来,中国一直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也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2014年11月10日中韩自贸区实质性谈判结束,预示着中韩两国的经济依存度将进一步提升。在《超级中国》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中,满载着5000名中国游客的游轮驶入济州港,其旺盛的购买力直接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解说词说道:“济州岛接待的中国游客有286万,他们到了这里,就没有把钱包关上的意思”。
政治上的友好互动、文化上的相互影响、经济上的互依互存,使得韩国国内更需要了解不断崛起的中国。供职于KBS企划制作局的该片制片人朴晋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以前介绍中国的书和节目也很多,但并不全面。所以我们希望做一个综合性的纪录片,帮助韩国观众更好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在。”
崛起中的中国将对韩国、对亚洲乃至对世界产生何种影响,这是韩国普通民众的关注重点,同时也正是KBS制作这部纪录片想去探寻的核心内容。
二、《超级中国》的叙事手法
笔者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互联网时代》、《神秘的西夏》等大型纪录片的创作,深知这样篇幅的大型系列纪录片,其制作之艰难、耗时之巨大、涉及人力之众多。《超级中国》在韩国国家电视台的一套黄金时段播出,更可见其绝不是一时兴起之作。从纪录片的制作流程来看,这样一部涉及到大量外拍的大型系列纪录片从策划到撰稿、从外拍到剪辑至少要有两年以上的制作周期才能完成。在该片中,韩国媒体人表现出的对中国国情的熟悉令人震惊,其选取的视角和拍摄对象均相当见功力,更可见这是一部用心之作。
《超级中国》每集虽有不同的关注点,但各集之间又具备了整体的一致性和关联性,每集片头的前言说道:“华丽的中国时代正在展开。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13亿人口创造出的非同一般的力量;军事外交向世界展现中国影响力;中国土地蕴含潜力与力量;软实力向着文化大国飞奔;共产党,中国式领导的强力指导。”整部纪录片在这样宏大的叙事之下,还是比较好地做到了从细微处着手,有意识地做到了以小见大,通过人物讲故事、通过故事讲时代。
该系列纪录片的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一开始,并没有如同大多数介绍中国的纪录片那样简单的介绍中国的山川河岳、名胜古迹,也没有刻意的营造中国文化的神秘感,而是从远离中国万里之外的阿根廷潘帕斯草原开始故事的讲述。这个看似远离中国的起点,恰恰最好的证明了强大的中国经济对世界的深刻影响:本来广泛饲养牲畜的潘帕斯草原现在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来种植大豆,其原因则是远在太平洋另一边中国的需求——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正是从这样一个具体的阿根廷农民的视角切入,使得影片更加耐看,更有亲和力,也更易为观众所接受。
每集的片尾在工作人员字幕出现之前,均出现了一行小字:本节目是用大家的收视费制作的。言外之意是本片没有接受大企业财团和个人的资助,更遑论受到中国政府或企业的影响。这样一方面规避了被怀疑是受投资方命题作文的风险,另一方面也使电视机前的每一名观众与本片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全部制作资金都来自于电视机前的你,本片也服务于电视机前的你。更值得称道的是,韩国纪录片制作人相当严谨,全片中出现的所有数据资料都在画面上以小字幕的形式标注了出处和来源。
三、《超级中国》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当前国际社会的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其领域较之以往大为扩展,特别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软实力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软实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二是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三是外交政策的道义和正当性。四是处理国家间关系时的亲和力。五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的吸引力。六是对国际规范、国际标准和国际机制的导向、制定和控制能力。七是国际舆论对一国国际形象的赞赏和认可程度。”[2]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当然成为其软实力的重要构成元素,影像手段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重要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在大众传媒时代,信息的传播具有全球化传播的特征,大众传播媒介既是现代社会信息流动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了解外部社会的最主要窗口,通过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将中国的国家形象影像化、可视化毫无疑问是最能够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的传播方式。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当然主要的取决于其国家软、硬实力的基本构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可以塑造的,一个国家对外部的文化影响力、文化输出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对国家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影像层面来说,国家形象的塑造可以包括“自塑”和“他塑”两个层面,其中“自塑”是基础、“他塑”是重要补充。近年来在我国政府对外宣传部门的主导下先后拍摄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角度篇》、《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篇》等,其虽起到了很好的介绍中国、推广共识的作用,但是其传播效能还具有相当的局限。在这种情况下,外国媒体对中国形象的“他塑”就显得尤为必要。但是由于文化的不同和政治的差异,外国对中国的解读往往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颇。正如德国汉学家鲍吾刚所言:“西方对中国的兴趣一直是无理性的,是介于理想化和妖魔化之间的”。[3]体现在西方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就往往在两个极端间摆动,或者是体现为政治高压、社会动荡、军事管制的“中国崩溃论”,或者是体现为文化霸权、经济畸形的“中国威胁论”。
与之前外国涉华题材纪录片不同的是,韩国KBS推出的这部《超级中国》则表现的相当友好,以致不少中国网友认为其“夸得太过”、“夸得让人害羞”、“隐藏不少偏见和误解”。如在第一集《13亿的力量》中,其对海尔、阿里巴巴、小米等新兴中国企业的商业成功丝毫不吝啬溢美之词;第二集《钱的力量》中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外国品牌与中国企业着力打造自主品牌的极力赞扬;以及第六集《共产党的领导》中用了相当大的篇幅对新一届领导班子上台后的一系列政治举措和亲民形象进行了积极肯定。这些都和普通观众近年的感受相似,当然也就更能引起共鸣。片子中也实事求是的对中国经济发展、政治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敏感问题进行了直面报道,特别是第三集《中国治世》中,对日益崛起的中国不免表现出了隐隐的忧虑,对中国是否会形成霸权、中越南海冲突、中印关系、中日关系以及中国资本进入拉丁美洲引起的美国的忧虑都有所涉及。正反两方面的内容,更加全面地展现了中国崛起过程中的复杂国际、国内情况。虽然我们不能因此而肯定的说,这部纪录片因此而客观的介绍了中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提供了一个新的进行外部审视的视角,其也为更为深入的探讨提供了空间。
四、《超级中国》的启示
早在上世纪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威尔逊政府主导下的克里尔委员会为鼓动美国民众对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采取支持行动而拍摄的宣传电影就开始有意识的通过影像语言来塑造和传播正面的国家形象,在国家形象的构建和传播上,相较于欧美各国的成熟经验和大量实践,我国还是初学者,相应的产品和国际影响力更不可同日而语。《超级中国》的出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和学习的营销国家形象的案例。
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对外传播,我国政府近年予以了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4]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5]现实的国际传播领域话语权的激烈竞争,国家形象宣传的重要性、战略性价值以及国家形象建构中的民族诉求和政策导向,都使得我国的国家形象建设特别是介绍现代中国成就的影视作品的推出有了合适的历史机遇和社会环境。
近年来纪录美学日益受到肯定和重视,纪录片在本质属性上来说,其首要的属性还是影视艺术诸种类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其对艺术性、真实性的追求远在宣传属性、意识形态属性之上。作为《超级中国》这一类纪录片来说,其通过视听语言进行的国家形象营销和宣传,切忌说教。作为对外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其要摆脱过去长期束缚我国专题片、纪录片创作中的宣教思想,避免过于浓重的意识形态色彩。而应该采用寓教于乐、寓宣传于审美的方式。在影像话语的使用上,更加注重故事化表现、情感化诉求和审美化体验。
对外形象宣传也应更多的采用商业化的运作模式,商业化运作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考量,一个考量层面是在制作环节,可以采用政府机构提出拍摄需求,通过招标的方式交由商业化公司拍摄制作,这样一方面可以吸收政府机构外的影视从业者的专业制作理念,另一方面也符合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大趋势;第二个考量层面是在传播环节上,要向影视营销企业学习借鉴,特别是要学习通过利用社交媒体来推广中国国家形象的实践方式。《超级中国》在韩国热播后尚未被我国媒体购买版权,但其已经通过网络、特别是社交媒体在中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热切的关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国家形象的建构提供了新的渠道和平台。
五、结论
《超级中国》在韩国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有的韩国观众认为这是了解中国的百科全书,可以帮助韩国公众更好地了解中国;也有批评者认为这是在为中国唱赞歌,把中国塑造的过于正面。而在中国的网络上,也有不同的声音存在,有的中国观众觉得看了这部纪录片之后深深地为中国的日益崛起而自豪;也有不少观众质疑韩国媒体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动机是否是在“捧杀”。
不论如何,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和不断崛起,今后外国媒体反映现代中国的影视作品只会增多不会减少,这些影视作品可能会有偏颇、会有歧见、甚或有对中国的尖锐批评,但是这些影片也将为我们提供一个重新审视自身、一个观察现代中国的新窗口,而这可能恰恰是它们最大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就如同《超级中国》一样,也许它描述的中国和现实中国尚有差距,但其起到了促使包括中、韩两国观众在内的广大收视人群展开讨论,起到了促使人们直面中国改革、发展中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1]彭茜.“提供看中国的不同视角”:访《超级中国》制片人朴晋范[DB/OL].(2015-02-12)[2015-02-12].http://news.xinhuanet.com/2015-02/12/c_1114349508.htm.
[2]百度百科.软实力[DB/OL].[2015-02-24].http://baike.baidu.com/subview/42133/5086647.htm.
[3](英)阿雷恩·鲍尔德温.文化研究导论[M].陶东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4]中央政府门户网站.习近平强调: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DB/OL].(2013-08-20)[2015-02-12].http://www.gov. cn/ldhd/2013-08/20/content_2470599.htm.
[5]新华网.中国文化,世界因你而多彩[DB/OL].(2014-03-06)[2015-02-12].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3/ 06/c_119633838.htm.
[责任编辑:陈晓蔚]
I106
A
1008-7346(2015)02-0093-04
2015-03-30
史哲宇,男,辽宁沈阳人,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纪录片方向博士研究生,沈阳广播电视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