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治农村河道打造秀丽水乡的探索

2015-04-17蔡锦忠汤文武

江苏水利 2015年11期
关键词:河塘镇级宝应县

蔡锦忠 汤文武

(1.宝应县水务局,江苏扬州 225800;2.宝应县人民政府,江苏 扬州 225800)

2014年,为有效解决农村河道、河塘淤积问题,保障行洪灌溉和农业生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宝应县开展集环境整治、圩堤加固、造林绿化、土地复垦、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既缔造了一个天蓝、地绿、村美的新环境,又促使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景观效益、生态效益得到了集中体现。

1 基本情况及存在问题

宝应县地处里下河腹部地区,境内河网密布,河道纵横交错,共有县级河道42条、镇级河道543条、大小村庄河塘近2000条(口)。宝应因水而得名,历史和现实都在启示我们,“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多年来,宝应县高度重视水利建设,先后完成大三王河、金宝河、宝射河、芦氾河、涧沟河等骨干河道整治,精心组织实施碧水工程,全县部分河道、河塘得到整治,面貌有所改观,但整体状况仍不容乐观,部分河道、河塘存在淤积严重、杂物遍布、水质恶化等问题。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折射出思想认识、卫生习惯、长效管护等多方面不足。

(1)污染源头遏制有待加强。农村河道最大的污染源是垃圾。由于经济条件等因素制约,农村垃圾处理设施未能完全配套到位,尤其是沿河垃圾箱、垃圾中转站的布设未能按要求设置,无法做到垃圾集中投放。部分村庄也没有建立有效的垃圾收集机制,一些临河居住的村民在河坡上随意倾倒垃圾,有的地段屡清屡倒,河道沟塘成了垃圾场。同时,由于工作强度与工资收入不对等,保洁人员责任心不强,河道保洁质量与要求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2)管护推动力度有待加强。镇与镇、村与村之间长效管护工作的推动力度不平衡。有的镇坚持标准,强化投入,管护到位;有的镇认识片面,降低标准,甚至有部分河道尚未纳入管护范围,还存在管护盲区等。从各镇河道管护状况分析,县级河道管护好于镇级河道,镇级河道管护好于村级河道及家沟家塘,一般河道管护要好于主要公路两旁和公路桥两边的河道。

(3)考核监督及管护衔接有待加强。通过检查发现,目前存在着管护河道的台账不规范、保洁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河道管护划界不清、管护模式较为单一、考核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等问题。现有“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立虽足于对村庄道路保洁、垃圾清运和河道管护,但工作相互不衔接,表现在庄内环境无人清理,保洁各管一块,路面垃圾扫下河,河道垃圾再上岸等。

2 整治成效及主要措施

2014年以来,宝应县累计投入2.1亿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河道、河塘清理工程,清理河道、河塘2265条,清淤土方近3000万m3,河道、河塘沿岸新增绿化面积66.67余hm2。经测算,通过对全县农村河道、河塘疏浚整治,可以改善排涝面积7万hm2,增加旱涝保收面积4.07万hm2、蓄水量近7990万m3,整治后产生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明显。

(1)在工作思路上,突出整体推进,确保序时进度和整治质量。自2003年全省启动碧水工程以来,虽然宝应县每年都开展清淤整治,但尚未实现全域连片集中整治。2014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宝应县决定把整治工作着力点聚焦到集中连片、整体推进上来,把工作重心放到全面提高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质量和水平上来,用一年时间将近年来未经疏浚整治的镇级河道、村庄河塘全部疏浚整治一遍,既要做到点上“亮”,又要做到面上“实”。根据前期拉网式调查,及时分解下达各镇区土方任务,要求各地将任务进一步目标化、具体化、时限化,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严格实行挂图作战,务求各地整治任务整体推进,确保整治目标都能如期实现。同时,县政府对各地上报的计划任务进行严格复核,有效防止了各地疏浚整治不在计划范围内的田间沟渠,或者对近两三年已疏浚整治的河道重复实施疏浚整治,保证了应整治的镇级河道、村庄河塘得到全面整治。

(2)在工作推进上,突出科学实施,确保整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是严格工程标准。组建了3支专职队伍,分别挂包全县南、中、北3个片区,指导各地优化施工方案,严格按照“两清、五无”标准,结合各地河道环境条件,合理选择挖掘机、泥浆泵等施工方式,及时开展疏浚整治,确保河道、河塘断面尺寸恢复到原设计标准,河坡光滑平顺,河堤肩口顺直平整,防洪圩堤全部达标。二是严格规范建设。在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过程中,严格水利建设程序,认真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严把工程招标投标关,依法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工程质量管理。整治任务最多的射阳湖镇专门举办了15个标段中标人培训班,围绕确保工期、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方面进行专题辅导,并签订目标承诺责任状。同时,狠抓安全生产教育、责任、监管三到位,确保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严格督促检查。县政府建立了三级督查体系,即:各地水务站做好全程跟踪指导;县水务局3个工作组每日开展巡查,重点查进度和质量,实行动态排名,定期进行通报;县政府也多次召开工作推进会、督查会,表扬先进,鞭策后进,推动面上工作有序平衡推进。

(3)在工作评价上,突出综合效应,确保改善民生和推动发展。在整治工作中,将河道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农村建设发展得到有力促进作为衡量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成效的重要标准。一是着力整合项目。将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与防洪圩堤加固、造林绿化、土地复垦等结合起来,即:结合防洪保安,对全县圩堤全部加固到位;结合绿化造林,大力推广河道堤防绿化修复;结合土地治理,填平废弃沟塘,增加农田复垦面积,最大化地发挥疏浚整治综合效益。二是着力打造亮点。要求各地在确保境内应加固圩堤全部加固到位、可绿化地段全部植树造林的基础上,全力打造河道疏浚整治的样板工程,做到每个镇区沿交通干线、集镇地段有2条以上较长的样板河道,有2个以上村庄河塘整治样板村。三是着力发挥效益。经有关部门测算,通过对全县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可新增排涝能力58 m3/s、引水能力412m3/s,改善排涝面积7万hm2,增加旱涝保收农田面积4.07万 hm2、蓄水量近 7990万 m3,整治后产生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明显。四是着力加强管护。抓好河道整治,既要治标,更要治本。只有建立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才能避免整治成果出现反复。为此,宝应县制定出台了河道管理“河长制”实施意见,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办法,明确管护范围和责任主体,县镇财政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村庄环境长效管护。

(4)在工作保障上,突出责任落实,确保纵深推进和取得实效。一是搭建班子。针对疏浚整治工程量大、资金投入大、时间任务紧的实际,宝应县专门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相关部门、镇区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指挥部,下设宣传组、技术组、秘书组、督查组、保障组,统一协调、推进全县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各镇区也成立专门班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确保人员、时间、精力、资金、任务、机械全面落实到位。二是落实责任。县政府制定出台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时间节点、工作要求、考核奖惩。与各镇区签订目标责任状,落实河道整治责任,确保限期完成。三是加强监督。各地通过村务公开栏对村域范围内的河道整治成果进行全面公示,主动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村民代表参与方案制定、工程招标、疏浚整治验收等各个环节,全面接受群众监督。四是严格验收。在各地完成自验的基础上,经县水务局工作组初验认可后,县验收工作组按照《宝应县农村河道疏浚整治验收办法》对各地完成的土方量采取现场检查、实地测量的方式进行验收。其中,对镇级河道实行全查、必测;对村庄河塘随机抽测30%以上,以其完成的百分比类推完成土方量。对验收组确认的结果,组织县人大、政协、监察等方面代表进行抽查复验,对不符合有关水利技术规范、规程的重新组织验收。

3 发展思路

“三分疏浚,七分管理“。针对全县水面面积大、易淤易脏的实际,宝应县将进一步强化河道长效管护,切实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成果:一是健全管护联动机制。研究制定《宝应县省级骨干河道管护工作实施意见》,安排专门资金,明确县水务部门组织专门力量,对全长458 km的20条骨干河道实施统一日常保洁,其余河道仍按“四位一体”管护办法,由各镇负责管护,有效解决了骨干河道上下游、左右岸的管护矛盾,以利于各镇村集中资金、人员更好地开展河道长效管护。二是健全投入保障机制。省骨干河道管护投入资金由县财政承担;“四位一体”管护资金按照5∶3∶2的比例由县、镇、村三级承担,并由县财政部门统一收缴,设立专用账户,实行财政扎口管理,及时拨付到县环管办财政专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以河养河”市场化筹资方式,利用集体水面资源,吸引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河道疏浚和管护。三是健全管护考核机制。按人均垃圾量下达各镇区及各村指标,各中转站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任务的,按垃圾收集量及吨位发放工资或给予补贴。引导鼓励群众关注和监督河道长效管护工作,形成公众参与河道管护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进市场化运作,在财力较好的镇村探索保洁公司(物业公司)入驻试点,对这些镇或村实行一包到底、严格考核的运作模式。

猜你喜欢

河塘镇级宝应县
宝应县推行“加减乘除”工作法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宝应县 严查隐患 严格整治 筑牢防线
基层治理呼唤“镇级改革”——汉中市破解镇级“虚化”问题的调查
醉叶
江苏宝应县2019年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0km
何天谷(二首)
村子前后老河塘
浦东:率先出台镇级预算审查监督指导意见
关于河塘清淤回填施工工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