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红斑1例
2015-04-17陈伟
陈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结节性红斑1例
陈伟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宁德市中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结节性红斑;化瘀散结;中西医结合治疗
结节性红斑类似中医文献中的“湿毒流注”“瓜藤缠”[1],常发生在小腿伸侧,表现为对称性皮肤的红色或紫红色结节。本病好发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节多发。在《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决》中记载:“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本文报道上呼吸道感染诱发结节性红斑1例,以“化瘀散结”为治疗大法,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郜某某,女,38岁,因“发热伴畏冷20 d”于2015年6月11日入院。患者于20 d前因受凉出现发热、畏冷、鼻塞、流涕等症状,体温最高达40℃,外院曾予左氧氟沙星、激素等治疗,激素退热效果可,但仍反复发热伴畏冷,为明确病因遂来我院就诊。入院后给予“拜复乐片”抗感染、补液、保肝治疗,暂不予激素治疗,患者仍反复发热,热型为驰张热。于6月13日开始出现双侧下肢结节性红斑,无破溃,疼痛不明显,伴有双侧踝关节肿痛。患者剖宫产术后4 a,有高脂血症、胆囊结石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及结核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史。查体:体温39.5℃,脉搏102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6/76 mmHg,神志清,精神可,舌暗红,苔薄黄腻,脉数,心肺未见明显异常。双侧下肢胫前可见红色或暗红色钱币状3~1.5 cm的结节,境界清楚,无融合、破溃,无明显疼痛。双侧踝关节稍肿胀、轻微压痛。血常规:WBC 3.22×1012/L,HB 95.0 g/L,HCT 28.6%,血沉29.0 mm/h,CRP 83.8 mg/L,D-二聚体1.30 mg/L。凝血四项、降钙素原、生化33项均未见异常。骨髓细胞学检验:①制片部分稀释,建议换部位穿刺复查髓象;②红系增生减低;③单核细胞9%。胸部CT未见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腹部彩超示:胆囊泥沙样结石可能。骨髓活检:造血组织增生较活跃,请结合临床。组织病理学:皮肤组织轻微小叶性脂膜炎,未见明确血管炎及肉芽肿改变,考虑为结节性红斑,请结合临床。西医诊断:结节性红斑。中医辨证:风热搏肤,瘀阻经络。
中医治疗: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用自拟方:黄芩10 g,银花15 g,连翘10 g,蒲公英12 g,川牛膝10 g,防己10 g,鸡血藤10 g,桃仁10 g,红花10 g,赤芍10 g,川芎10 g,每日1剂,水煎服。西医给予口服乐松[第一三共制药(上海)有限公司]60 mg,3次/d;纷乐(上海中西制药有限公司)200 mg,2次/d。第3天,热退,关节痛明显减轻,结节颜色变淡,未发现新生结节。治疗第7天,结节大部分消失,未发现新生结节,无发热畏冷,无关节痛,复查血沉22.0 mm/h,C-反应蛋白(比浊法)<3.28 mg/L。停乐松,出院。出院后继续以上方酌减黄芩、连翘、银花、蒲公英,加黄芪20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0 g,炙甘草10 g,每日1剂。并口服纷乐1周。随访2个月,患者无新发结节,无畏冷发热、关节痛等不适症状出现。
2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结节性红斑(EN)是一种好发于青年女性的结节性血管炎性疾病,预后好,易复发,尤其当有潜在性疾病或感染存在时[2]。病理表现为间隔性脂膜炎,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内分泌、药物、环境等因素有关,也可作为白塞氏病、炎症性肠病、麻风、淋巴瘤及结缔组织病等系统疾病的一种表现。发作时应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注意卧床休息,适度抬高下肢有助于血液畅通。积极治疗原发病,内服非类固醇抗炎剂,疼痛明显者可口服止痛药或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重症者可加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结节性红斑属瘀血证范畴,是“血行瘀滞,脉络痹阻”,治当化瘀散结。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炎症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少炎症反应,并使病灶局限化等作用[3]。
笔者认为此病与体质因素、女性月经有关,病性属虚实夹杂,常因外感风邪,内有湿热,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继而瘀血凝滞所致。治疗上应紧抓病机,重视局部特征,又考虑整体病因,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1]顾伯华.实用中医外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5:486.
[2]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60.
[3]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32.
R758.61
B
1000-338X(2015)06-0079-01
2015-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