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的处理体会(附1 500例报告)

2015-04-17刘泽良朱建方何伟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5年7期
关键词:缝线管内游离

刘泽良,朱建方,何伟

(攀钢集团总医院密地院区,四川攀枝花,617063)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临床胆道外科开展最多、技术最为成熟的微创外科手术,是现代微创外科手术的典范。随着LC的广泛开展,其术中对胆囊管的处理失误造成的并发症发生率逐步升高,如医源性胆管损伤、术后胆漏、继发性胆管结石及胆囊管残留结石等,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献报道也逐渐增多。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行1 500例LC,术中根据具体情况对胆囊管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临床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 500例中男468例,女1 032例,23~77岁,平均(53.4±5.7)岁。术前通过B超、CT及MRCP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胆囊结石1 387例,单纯胆囊息肉66例,胆囊息肉合并胆囊结石16例,其他病变31例,同时合并胆囊管结石23例。急诊行LC 315例,其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95例,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20例。择期LC 1 185例,其中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1 092例,胆囊息肉等93例。三孔法LC 1 332例,经脐单孔法LC 168例,术中改行四孔法LC 63例。

1.2 术中胆囊管的具体处理方式胆囊管完全解剖游离,并依据三管一壶腹的解剖关系完全判定为胆囊管后,根据胆囊管的粗细、长短、炎症水肿及瘢痕增生程度、有无解剖变异及结石占位等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其中1 314例单纯采用生物夹于距胆管汇合处0.3~0.5 cm处结扎、切断胆囊管;132例单纯用4-0丝线或2-0可吸收缝线结扎、切断;45例先用丝线或可吸收缝线进行结扎,再于其远侧施以生物夹进行结扎、切断处理;9例胆囊管断端及切断的胆囊壶腹部采用3-0或4-0的可吸收缝线缝合结扎。术前通过B超、CT及MRCP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术中探查共发现胆囊管结石占位46例,其中19例术中采用弯钳直接将胆囊管内结石推挤回胆囊,胆囊管再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前述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理。27例胆囊管结石粘连、嵌顿较紧无法推动,其中9例胆囊管结石嵌顿部位离胆管汇合处相对较远,于其近端适当部位直接施以生物夹或缝线结扎后,在其远端直接剪断胆囊管,再采用电钩直接切开胆囊管断端,取出胆囊管内嵌顿粘连的结石;18例由于胆囊管结石嵌顿的部位离胆管汇合处相对较近,不能直接进行结扎处理,则直接用电钩纵行切开胆囊管膨大部位远端的二分之一,再采用弯钳直接掏挤出结石,其中13例采用生物夹或缝线直接结扎处理,5例由于切口距胆管较近,采用4-0可吸收缝线缝合结扎切口,再采用4-0丝线或2-0可吸收缝线进行结扎、切断处理。

2 结果

本组1 500例,其中1 493例均顺利完成LC,手术成功率99.53%,7例由于操作困难、发生手术意外中转开腹,中转率0.47%。手术时间30~100 min,平均(47.6±17.4)min。术中出血量5~50 ml,平均(13.1±5.2)ml。术后2~5 d出院,平均住院(5.10±0.67)d。术中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1例,中转开腹,患者恢复良好。术后发生胆漏1例,由于漏出量不大,经保守治疗治愈;发生继发性胆总管结石2例,于LC术后3~5 d行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石,并放置鼻胆管引流,术后均恢复良好。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20±1.57)个月,患者均恢复正常生活与工作,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LC是临床胆道外科开展最多、技术最为成熟的微创外科手术,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是现代微创外科手术的典范。LC的关键步骤是胆囊三角(Calot三角)的解剖与分离,几乎所有的LC手术并发症都与Calot三角的解剖操作及其内的管道组织结构处理失误等有关,其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是胆囊管的解剖游离、判断及处理已解剖游离的胆囊管,对于胆囊管的解剖游离及判断方面的经验,相关文献报道较多[1],而对于已解剖游离的胆囊管的具体处理,则文献报道相对较少。现结合本组1 500例LC的胆囊管处理经验,探讨胆囊管的最佳处理方式。

3.1 已解剖游离的胆囊管的处理LC术中胆囊管已完全解剖游离后,对胆囊管本身的处理也十分重要,如处理得当,则患者恢复顺利;反之有可能引起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术后胆漏、继发性胆管结石及胆囊管残留结石等并发症的发生。术中对于胆囊管的处理并不是一律采用生物夹进行结扎、切断即可,而是应根据胆囊管的粗细、长短、炎症水肿及瘢痕增生程度、有无解剖变异及结石占位等情况综合评估,选择个体化的处理方式,如单纯采用生物夹进行结扎,或采用丝线、可吸收缝线进行结扎;或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处理;可采用3-0或4-0可吸收缝线直接缝合结扎胆囊管残端。

对于胆囊管的具体处理方法,笔者通过对1 500例LC手术经验的总结,并复习相关文献报道,认为临床一般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如果胆囊急、慢性炎症的病理改变只局限于胆囊本身,而胆囊管并未受到波及,即当胆囊管解剖出来发现并无任何明显急、慢性炎症改变,属于人体正常的组织结构,或炎症改变较轻微时,对于此类胆囊管的处理,一般采用生物夹距胆管汇合处0.3~0.5 cm直接施夹结扎、远端剪断即可,这占LC中胆囊管处理的绝大多数。但手术结束前应仔细检查胆囊管的结扎情况,确保结扎可靠、无误。(2)胆囊管呈急、慢性炎症改变,尤其亚急性炎症改变时,胆囊管的处理应特别小心,一是胆囊管内可能存在结石嵌顿,这就要按胆囊管结石的正确处理方法进行处理[2],否则可能引起相关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胆囊管内判定确无结石,可用缝线距胆管汇合处0.3~0.5 cm先结扎处理,必要时紧靠远侧再施以生物夹结扎1次,再剪断胆囊管。千万不能直接施以生物夹进行结扎并剪断胆囊管,这样很容易在施夹时直接将胆囊管的黏膜层及肌层夹碎、夹断,只留下浆膜层的存在。如术中及时发现,则紧靠生物夹剪断浆膜层并取掉生物夹,再采用3-0或4-0可吸收缝线直接进行残端的全层缝合结扎即可。如果术中未及时发现,术后容易形成胆漏,由于胆囊管是直接开口于肝外大胆管,因此漏出量一般均较大,而且需要及时行再次手术。本组2例均为术中及时发现,并采用此方式处理,术后患者恢复良好。(3)胆囊管很短,或根本无胆囊管存在,膨大的胆囊壶腹部直接贴近并开口于胆管。对于此种情况应特别小心,如果直接用生物夹或用缝线进行结扎,术后容易引起胆管狭窄。我们的处理方式是:距胆管交汇处0.3~0.5 cm直接整齐地剪断胆囊壶腹,其黏膜适度电灼处理后直接用3-0或4-0可吸收缝线缝合结扎。我们采用此种方法处理7例胆囊管,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无并发症发生。(4)胆囊管并无严重的急、慢性炎症改变,但相对较粗,估计用一枚生物夹不能妥善结扎,也可采用缝线直接结扎,这样结扎处胆囊管就相对变细,如果有必要紧靠其远侧再施1枚生物夹,这样处理较安全、可靠,同时也避免了采用多枚生物夹重叠施夹,达到了节约的目的。(5)胆囊管与肝总管并行,两者间并无间隙,呈共壁状态[3],首先不要过度解剖游离胆囊管,慎防引起医源性胆管损伤,一般只解剖分离到上缘两者交汇处,结扎胆囊管。并行共壁段胆囊管内如无结石占位,不必再进行特殊处理。如内有结石占位则需纵行切开并取出结石,切口采用4-0可吸收缝线直接缝合结扎。缝合时应注意共壁段的肝总管壁不能缝合过多,慎防引起术后胆管狭窄。(6)胆囊管自肝总管后面跨过,并开口于胆管的左侧壁[4]。不要过度解剖游离胆囊管,慎防在解剖游离时引起门静脉及肝动脉损伤,导致术中大出血。一般解剖游离到肝总管右侧壁即可,但施夹结扎胆囊管时必须紧贴肝总管的右侧壁进行,尽量减少胆囊管残留的长度,以防止术后小胆囊形成及胆囊管残株炎。

3.2 LC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胆囊管结石由于其特殊的解剖位置,术前采用常规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对其确诊率不高,而MRCP作为特异的检查手段,由于价格较昂贵,仅在高度怀疑时才选用。因此,胆囊管已解剖游离后,对胆囊管是否存在结石的正确判断与处理尤其重要,是LC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判断失误、处理不当可导致术后胆囊管残留结石、继发性胆管结石及术后胆漏等并发症。笔者通过总结多年LC的手术经验,认为一般分以下几种情况:(1)胆囊管未嵌顿结石:因胆囊管结石的术前确诊率不高,而且术中因操作不当也有将相对较小的结石挤入胆囊管的可能,由于结石未嵌顿,术中往往缺乏特征性的表现,常常未引起术者的注意,因此,术前影像检查见胆囊结石较小,且术中发现胆囊管相对较粗时,应警惕有胆囊管结石的可能。在此情况下术中牵拉胆囊应特别小心,不要过度挤压胆囊,慎防由于压力的增加将结石挤入胆囊管形成新的胆囊管结石。完全解剖分离出胆囊管后应注意用弯钳自近胆管处开始,向胆囊方向轻轻逐步夹持,可将胆囊管内的结石推挤回胆囊,再结扎处理胆囊管;注意用钳夹持推挤的延续性,跳跃式地夹持推挤不但起不到将结石推挤回胆囊的作用,反而容易导致胆囊管结石的残留,或将结石反推挤入胆管,形成继发性胆管结石。(2)胆囊管嵌顿结石:胆囊管结石嵌顿常引起胆囊的急性炎症、积液、积脓。由于结石嵌顿,术中往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如胆囊管局部膨隆、触之质地较硬、有异物感等,因此术中发现并诊断较容易[5]。但胆囊管嵌顿结石的处理较困难,如嵌顿部位离胆管汇合处较远,可直接于近胆管侧的适当位置施以生物夹或用缝线结扎,再于其远端紧贴结石剪断胆囊管,采用电钩直接切开胆囊管断端,取出胆囊管内嵌顿粘连的结石。如果嵌顿结石距胆管较近不能直接施夹或缝线结扎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为:①分离出胆囊管,并确诊为胆囊管结石嵌顿后,用长弯分离钳自胆囊管汇入胆管处开始,轻轻逐步向胆囊侧夹持,可将部分嵌顿、粘连不紧的结石推挤入胆囊。②如果结石粘连、嵌顿较紧,用前法无法推动时,可切开其近胆囊侧,用弯钳掏、挤出结石,直至流出清亮胆汁。一般需将胆囊管纵向切开到膨大部位的二分之一处,才能完全掏、挤出结石,因嵌顿的结石距胆管汇合处较近,在结石完全取出后,由于胆囊管切口的存在,胆囊管往往不能直接结扎,可采用4-0可吸收缝线缝合切口,再用缝线结扎、切断,这样操作较安全,可有效避免术后胆漏的发生。此外,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采用前述方法对胆囊管嵌顿结石进行处理时应特别小心,慎防由于操作不当将胆囊管内的结石推挤入胆管,形成继发性胆总管结石。(3)由于胆囊管内结石嵌顿压迫形成Mirizzi综合征时,必须按Mirizzi综合征的处理原则进行处理[6]。

总之,LC术中对胆囊管及胆囊管结石的正确处理,是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确保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对于胆囊管的具体处理方式应根据胆囊管的粗细、长短、炎症水肿及瘢痕增生程度、有无解剖变异、有无结石占位及结石占位的具体情况等综合评估,个体化地进行处理。

[1] 张宇飞,王峰,宗光全,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变异的认识与处理[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10):770-772.

[2] 刘泽良,孙世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继发胆管结石的预防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4,26(2):130-132.

[3] 陈金锁,李界明,吴胜,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次全切除术的临床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3,18(1):57-59.

[4] 许崇良,王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颈管入路H形解剖法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19(8):583-586.

[5] 孙海明,王蔚蓝,吕永锋,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管结石的处理体会[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2,24(2):152-153.

[6] 刘泽良,凌凯.腹腔镜中转小切口处理Mirizzi综合征5例[J].肝胆胰外科杂志,2011,23(3):236-238.

猜你喜欢

缝线管内游离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莫须有、蜿蜒、夜游离
上倾管内油水两相流流型实验研究
缝线抗议
扬矿管内高速螺旋流的数值模拟与仿真
超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背软组织缺损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锯齿状缝线皮下埋置面部提升术临床应用(附140例)
游离血红蛋白室内质控物的制备及应用
腕管内原发性腱鞘结核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