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社区防治管理探讨
2015-04-17康莹辉刘蓓蓓姜宏伟李金娟姜宏娜
康莹辉,刘蓓蓓,姜宏伟,李金娟,姜宏娜
黑龙江省鸡西市传染病医院利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鸡西 1581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慢性内分泌系统疾病,目前主要采用药物控制血糖含量达到治疗目的。该文将2014年1月—12月选取该社区已确诊糖尿病患者 (88例)实施研究,探讨社区防治管理措施对糖尿病患者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8例患者中男43例、女45例,年龄41~84岁、平均(62.09±1.57)岁,病程 1~23 年、平均(9.14±4.42)年。经抽签将8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单)、对照组(双)](n=44),两组上述数据存在可比性,提示数据对比结果P>0.05。
1.2 方法
1.2.1 纳入与排除标准 ①符合世卫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设定的糖尿病(2型)相关诊断标准;②该研究前未发生糖尿病并发症;③无恶性肿瘤病史及精神类疾病史;④排除机体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心、肝、肾等);⑤可独立完成该研究所需满意度调查表并积极配合该研究;⑥排除机体特殊时期女性(哺乳期、妊娠期、产褥期等);⑦在完全知情条件下接受该研究。
1.2.2 研究方法 对照组给予社区常规管理措施,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治疗,可提供被动咨询服务;研究组在常规社区管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强化措施。记录两组糖尿病患者经社区防治管理前后血糖(空腹)变化情况、患者对该研究满意度(患者本人于研究结束后独立填写关于研究中涉及管理措施、效果、态度等内容的满意度调查表,0分不满意、100分非常满意)、负面情绪[焦虑:经SAS量表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焦虑状态,分数越高则焦虑程度越重(10分以下无焦虑、16分以上重度焦虑);抑郁:利用SDS量表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心理抑郁程度,分数越高则抑郁越严重(50分以下无抑郁、70分以上重度抑郁)变化情况(管理前、管理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
1.2.3 社区防治管理措施 ①建立糖尿病社区专项防治管理工作小组,组员上岗前需经相关培训,了解糖尿病社区防治管理措施及意义,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及责任感;②利用宣传单、展板、画报、广播、电视等形式宣传糖尿病相关知识,如发病危险因素、治疗方法、并发症预防措施等,提高患者对糖尿病防治内容掌握情况;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建立健康档案,内容应涉及病史、药物治疗史、家族史、生活习惯等;④设立咨询服务热线或站点,及时解答患者及家属用药治疗过程中的疑问并积极采纳其合理建议;⑤定期上门回访,掌握本阶段糖尿病患者用药治疗情况及血糖控制效果,根据其病情变化情况提出今后用药建议;⑥例举以往成功治疗病例、指导家属积极配合、告知遵医嘱治疗对疗效的积极意义,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及自信心;⑦不定期举办糖尿病健康知识讲座,例举患者间进行治疗经验交流,反馈治疗过程中的重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⑧根据患者以往饮食习惯及爱好提供合理膳食搭配建议,在保障充足营养供应基础上显著钠盐及脂肪摄入量,利于患者获得丰富营养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矿物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及免疫力,可适当食用膳食纤维预防便秘;⑨若糖尿病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稳定可建议其实施适当运动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以散步、太极等有氧运动为主,运动时间宜放于饭后以免产生低血糖等不良情况,运动过程中需有专人看护,出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运动且必要时需及时就医;⑩若条件允许可聘请本社区或其他社区血糖控制效果良好的糖尿病患者对本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相关讲座,介绍自身血糖控制经验并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及依从性;利用药品使用说明书、药典等资料使患者及家属掌握治疗过程中相关药物正确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在监督患者遵医嘱用药的同时需监测其用药后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告知良好生活习惯对疾病治疗及预后的重要性,及时纠正其以往不良生活习惯,保持乐观积极心态注意劳逸结合。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糖尿病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相应社区防治管理后空腹血糖呈下降趋势,但研究组血糖下降效果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则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对比(±s)
表1 两组空腹血糖(治疗前、后)对比(±s)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管理前 管理后研究组(n=44)对照组(n=44)13.98±2.41 13.65±2.37(5.21±1.09)*★(7.08±1.24)★
2.2 并发症
两组实施相应社区管理后,研究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1.36%)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5.00%),P<0.05则提示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负面情绪及满意度
两组经该研究前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上述相应社区管理后两组负面情绪均较之前有所改善,研究组负面情绪改善效果及满意度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0.05则提示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3。
3 讨论
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目前临床尚无有效治愈措施,仅可通过口服或注射药物控制机体血糖含量,若患者未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效果将显著提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如肾脏、眼部、肢体等),致残率及致死率也随之增加,将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多种因素(生活环境、结构、压力、习惯等)改变,糖尿病患者数量逐年升高,应引起医务工作者及社区居民足够重视。
研究显示[1],由于糖尿病患者大多病程长、需终身服药治疗、不同程度发生相关并发症,因此在对其机体造成严重伤害的同时也将影响其心理健康。此外有学者提出[2],部分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不了解、过度担心疗效等因素,将发生或加重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不利于患者积极接受治疗,无法使其获得满意疗效及预后,更有甚者因长期用药对疗效及预后失去信心,将排斥治疗造成严重后果。提示针对糖尿病患者特点给予正确有效的干预措施有利于改善其负面情绪及治疗依从性,获得更为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该研究可知,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经社区常规管理后心理焦虑[(14.63±2.81)分]、抑郁[(59.43±11.26)分]程度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对社区糖尿病管理工作满意度较低[(78.92±3.56)分];研究组经社区糖尿病强化管理后,其 SAS[(10.49±2.66)分]、SDS[(47.82±8.95)分]评分较之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患者对社区管理工作满意度较高[(92.45±2.10)分],与上述研究结果相符。
表3 两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及满意度对比[(±s),分]
表3 两组负面情绪(焦虑、抑郁)及满意度对比[(±s),分]
注:*与对照组对比P<0.05;★与治疗前对比P<0.05。
组别SDS量表护理前 护理后SAS量表护理前 护理后研究组(n=44)对照组(n=44)18.87±2.08 18.92±2.04(10.49±2.66)*★(14.63±2.81)★76.82±4.78 75.93±4.69(47.82±8.95)*★(59.43±11.26)★满意度(分)(92.45±2.10)*78.92±3.56
目前我国多数糖尿病患者均于家中接受治疗,其遵医嘱服药情况将直接对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造成影响,提示根据糖尿病患者上述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社区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遵医嘱治疗积极性及接受治疗自信心,对血糖控制效果具有积极意义[3]。该文研究可知,对照组经传统社区防治管理措施后空腹血糖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5.00%,患者对社区干预工作满意度较低;研究组给予社区防治管理加强措施后,空腹血糖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且并发症发生率仅为11.36%,患者对社区防治管理工作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与林阜远[4]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采取有效社区管理措施可显著提高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有利于避免发生相关并发症,利于维持社区及家庭稳定,值得实际推广。
[1]陈志英,钟美容,胡艳宁,等.社区糖尿病患者护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1(9):967-969.
[2]任卫东,李立楠,张志英.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方法及效果评价[J].山东医药,2013,47(11):128-129.
[3]纪立农,陆菊明,郭晓蕙,等.中国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与血糖控制的调查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2,4(11):397-401.
[4]林阜远,周雪芬,陈艳华.新形势下搪尿病社区管理模式探讨[J].中华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9(7):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