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字危机”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2015-04-17张雅馨
张雅馨,刘 霞
(北京林业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100083)
1 “生态赤字”的成因及现状
生态赤字是指生态资源由于供不足需而产生的透支额数量,也就是生态资源的消耗量大于生态承载力。通俗来说,就是当一个区域人口的消费量超出土地承载力及资源的再生能力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其中区域人口数量、人口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平均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是自然资源消耗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而一个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生产力水平则是影响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1,2]。
我国的生态严重超载,大部分省(区、市)的资源消耗都超过了当地的生态承载力,属于“负债经营”。根据《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显示,全球人均生态赤字为0.4hm2/人,我国超过这一平均值的省有25个,占到全国省、区、市的73.5%。中国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有明显差异,从而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较为明显。
(1)东西部差异较为突出。综合考虑地理、社会等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生态赤字东部远大于西部。主要原因是人口和资源的分布不均及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从人口分布来看,我国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则相对稀疏。从经济发展速度看,东部发展迅速,西部发展较为迟缓。然而,由于人口众多和发展经济的需要等客观因素,虽然东部地区生态承载力较高,但资源的消耗量远远超过了该区域的生态承载力,导致我国东部地区产生了巨大的生态赤字。我国西部地区,生态承载力低,人口数量少,经济发展速度较缓,虽然人均消耗量少,但由于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导致西部地区仍然处于生态亏损状态[3,4]。
(2)从地区看,我国大部分省份的生态消耗量都已大于生态承载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中国生态文明地区差异研究》表明,生态消耗量超出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山西、内蒙古、宁夏、辽宁、上海是最高的5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广西、四川、江西、安徽、重庆是最低的5个省市区[5]。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区生态消耗量均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明显[6](图1)。以新疆为例,该地区以能源和原材料产业为主,产业结构严重不合理,资源消耗量大,生态基础又较为薄弱,从而导致生态赤字较高。其中新疆喀斯特地区是我国生态承载力极其低下的地区,表现为地表破碎、土壤贫瘠,生产力低下,可利用自然资源少,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的开发,虽然生态足迹不大,但相对于其生态承载力来说,仍会出现较大的生态赤字[7~8]。
图1 我国各地区生态赤字明显
2 填补“生态赤字”的可持续性方法
面对巨额的生态欠债,要想短时间内就全部偿还并不现实。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解决办法。如前所述,我国的生态赤字巨大,“生态高利贷”的现象在许多地区出现,要想填补空缺必须缓和矛盾,先解决环境恶化、生态退化、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偿还欠债才能缓和赤字危机,使生态消耗量与生态承载力趋于平衡。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发展是第一要务。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较快发展都是以破坏环境与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一方面,过度开发使得生态消耗量远远超出生态承载力,甚至一些地区已不堪重负;另一方面,过度利用使得资源储备量逐年下滑,甚至一些稀缺资源只能依靠进口。因此,如何偿还欠债便成为棘手问题。
2.1 贯彻实施“休养生息”战略
古“文景之治”提出“休养生息”,本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现今生态正面临巨大的赤字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即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逐步加深。为有效缓和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休养生息不失为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
(1)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举措。我国古代就有“山林虽广,草木虽美,禁伐必有时”的说法。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育林面积2.08亿hm2[9]。封山育林不仅有利于恢复山地、森林资源的植被面积,更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10]。而退耕还林则是恢复草原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最优途径[11]。
(2)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2014年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d,创52年来之最。针对雾霾严重的现象,同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12]。北京市计划组织退出铸造、沥青防水卷材、烧结砖瓦、化工、家具等高污染企业300家。河北在压减产能方面已关闭了8000多家企业,还打算淘汰80%以上1000m3以下高炉,全部淘汰40t及以下转炉和30t及以下电炉[13]。
(3)休养生息并不是完全禁止开发。固然一些地区出现了生态赤字,甚至引发了赤字危机,但不能够盲目禁止开发。面对生态欠债,不能采取任何极端的方式,而是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合理利用自然的馈赠。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资源利用方面需求较大,一方面要控制赤字的增大,另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需要。
休养生息是偿还生态欠债的必经之路。休养生息就是要充分利用生态自身的恢复能力,顺应自然生态的自身规律,恢复生态的可持续性,增加生态的承载能力[14,15]。循序渐进的偿还生态欠债,填补赤字空缺,为能够化解赤字危机创造条件。
2.2 进一步完善生态监察机制
生态赤字的填补需要充分发挥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的职能,立足监督、各负其责、依法“借权”、联合执法,着力查处生态破坏违法案件[16]。我国有“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的三项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对欠债方的管理,督促其偿还生态欠债,但就实际情况来看仍是不完善[17]。自提出建立生态监察机制的举措后,这一问题有所改观,但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完善生态监察机制,能够降低赤字危机发生的可能。由于生态监察具有直接、强制、及时、公正的特点,因此能够对欠债方进行直接监管,强制其偿还欠债,及时发现其它潜在危机,公平公正的处理危及生态的行为。同时健全生态监察机制有利于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保证自然资源的有效节约和利用,确保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环境监察的工作机制,加强生态环境监察的法制建设,开创生态环境管理的新局面[18]。一套完善的生态监察链条,需要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完善。
第一,首先要从可能产生“赤字”的源头进行监管,对资源的储备及消耗量、生态的承载力等进行有效评估。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公开曝光资源不合理利用、污染生态环境的企业。同时深入推行政务公开工作,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19]。充分调动各方的监管积极性,保证偿还生态欠债。第二对不合理利用资源、高污染的企业勒令整顿,坚决追究环境违法的行为,对造成环境污染严重后果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三,在整顿期间监管各环节,确保各环节的公平、公正,在法律的约束下实现监察结果的透明。如若出现违法行为,还要追究地方保护、包庇纵容环境违法行为人员的责任,使生态违法行为缺少滋生的土壤。第四及时调整监察力度,在监管执行的过程中完善并修订生态保护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其实施。相关政策要兼顾生态、经济、社会及个人利益,在监管过程中,对不合理消费的加大监管及强制力度,确保监管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2.3 转变“政绩考评”方式
即使生态监察制度有所完善,为保证不再“入不敷出”必须从标准和制度入手。我国实行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评标准和方法已有很长一段时间,这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GDP考核指挥棒的引导下,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以牺牲土地、牺牲环境、牺牲百姓利益为代价的畸形GDP观并不少见。一些地区将单纯的GDP增长同政绩联系起来,从最初的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到不择手段的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提高政绩。这一不理性的发展观与政绩观致使生态赤字无法完全填补,赤字危机问题也无法真正得到解决。为确保可持续发展,偿还生态欠债,我国需要探索一条绿色、可持续的考核标准[20]。
目前实行的生态文明要求的生态GDP考评标准给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很大帮助。其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把生态、环境问题也纳入了GDP的核算,即在现有GDP核算方式中增加“人文发展”、“收入福利变化”及“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三个方面的核算内容[21,22]。生态GDP的重要特点在于:一将资源和环境核算并重;二重视不可再生资源的定价与核算。我国建立的生态GDP框架(图2)包括资源经济核算和环境经济核算两类,其中更为细致的考虑到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质量等因素[23]。生态GDP为偿还欠债缓和赤字危机提供了有效帮助,只有这样才能让GDP正确引领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图2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
针对我国生态赤字区域分布的特点,当务之急是把生态良好区与生态脆弱区的政绩考评进行合理划分,尤其是要将生态脆弱区和污染重灾区划分进政绩考评中去。同时加大监督力度实现政绩考评的真实、公平与公正,量化政绩考评,严格执行生态政绩考评标准,对无法量化的要依靠群众满意度来解决。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政绩的真正含义应为为国家、人民和社会做出的成绩,而不是虚假的“政绩工程”。
3 化解“赤字危机”的具体举措
在赤字空缺基本填补后,要化解赤字危机真正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合理利用生态资源,避免再次出现赤字现象。我国“赤字危机”的产生主要就是因为生态系统的高负荷运转,长时间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元气大伤”。在危机缓解后期就要制定具体措施彻底解决赤字危机。如何“合理利用”资源将是化解危机重要且实际的举措。
3.1 增加环保投入 发展新型环保产业
合理利用的前提是找到科学的利用渠道,因此单凭环保部门或环保人士的支持是不够的,国家的投入与管理尤为重要。首先环保投入的不足将制约着林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生态的发展;其次投入不足将阻碍污染的治理,影响生态的平衡;第三不足将限制资源的有效利用等。因此,必须认识到环保投入不足给发展带来的损失。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我国对环保的投入逐年增加。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的环保投资约占GDP的1.5%,六五期间仅为0.5%。随着环保投入的增加,其相配套的政策和机构也相继完善。但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样的投入还是远远不够的[24]。增加环保投入是绿色GDP的良好体现,且并不意味着拖GDP的后腿。相反,增加的环保投入会以另外的形式成倍的回报社会。那么如何保证环保投入的成效呢?
为避免由于环保投入不合理而造成的经济损失,本文认为首先应当对投入值进行有效估算,得出目前环保投入的比重分配;其次对投入回报大的加大投入比重反之相应减少无回报的投入;第三对无回报的投入酌情处理,例如对高污染企业的整顿等;第四发展高科技创新技术节约投入成本[25]。
近年来,新型环保产业的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国家相应政策的扶持和企业对技术人才的培养都对创新型环保投入起到了积极作用。为提高投入的有效性,新型的环保产业将是改变生态产业的关键。只有在科学的指导下,才能够合理利用资源,使保护与发展趋于平衡。
3.2 提高资源利用率 避免效用递减
长期以来,资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概念一直误导着人们的生态观,资源浪费的现象屡禁不止。资源的利用率在浪费中也逐步降低,致使出现了效用递减现象,即资源的肆意浪费致使利用率越来越低,人们对资源节约的意识也越来越淡薄,如此恶性循环将重蹈赤字危机的覆辙[26~28]。
消费对于拉动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发挥积极作用,然而非理性消费的“后遗症”将会给未来的发展埋下隐患。因此,需要倡导理性消费,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促使效用递增。找到适应国情和生态承载力的消费方式,不可过度、盲目的跟风消费。本文认为只有坚持绿色消费,才是理性消费,才能提高资源利用率,保证生态的稳步发展。
绿色消费是指“无公害、低污染、无破坏、高效、低耗、多益”的消费模式[27]。人类对大自然的索取是贪婪的,绿色消费的理念实际上追求的正是一个社会、经济、生态等多方面和谐的状态,这将是未来资源利用的新趋势[29]。绿色消费能够有利于化解赤字危机,创造一个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完整性都有益的环境。首先,提倡重复利用与变废为宝,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其次,开发新能源与替代资源,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第三,提倡自产自足不铺张浪费,理性消费;第四,发展生态旅游普及绿色消费理念,从思想上上转变非理性消费[30]。
3.3 强化生态道德文化 形成生态中心主义价值观
要化解赤字危机单从具体实施角度寻找办法治标不治本,必须要从思想上有所改变。《逸周书·大聚篇》记载:“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31]。中国是具有悠久生态道德文化的国家,自古便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中华生态道德文化源远流长,责任、公平与和谐是生态伦理道德最主要的原则。人与自然是公平相融的,自然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此构建一个和谐的生态道德文化氛围显得尤为重要。
自18世纪工业文明的发展以来,在人类中心主义道德价值观之下,多数人只一味的考虑如何征服自然,为了眼前的利益破坏自然环境,无节制的掠夺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愈演愈烈,人与自然出现不和谐的局面,传统的生态道德遭到严重破坏。当今,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社会上又有许多非理性发展的理念,如:唯速论、资源无限论、还债过早论等。面对人类的巨额生态赤字、环境欠债,终究有一天自然会收回对人类的无私馈赠。事实上人类社会现已开始陷入自然资源日益枯竭、生态与环境质量大幅降低的困境,工业文明留下的后遗症将会影响到未来整个社会的发展。
因此,现实证明只有绿色的生态思想才能指导未来生态的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端正生态道德理念,用正确的价值观、发展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论是生态破坏,还是资源不合理利用,本质原因在于缺乏生态道德文化的纽带[32]。应当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善待,否则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为避免再次出现生态赤字危机,需要将生态道德文化变成人类的必修课。为此,应当把握好如下几个关键。
3.3.1 确切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生态三者关系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三者之间矛盾需要遵循的原则。坚持可持续的生态理念,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文化的发展,时刻把握三大原则,既公平、持续、共同。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需真正将人类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有机结合。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但更重要的是科学的发展、绿色的发展,要把握发展的度,任何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不是科学发展观。因此,确切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统筹兼顾将是解决赤字危机的指导性思想。
3.3.2 树立正确的生态观、价值观
转变人类中心主义为生态中心主义,更要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营造一个和谐的生态道德环境。生态道德要求承认自然物、其他生命物种的内在价值,尊重所有的生命;要求投入和分配有限的资源以执行防止、减轻和适应生态变化,以便把生态危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显然,解决生态赤字危机,除了在正确的价值理念指导下运用政策、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外,依靠道德的力量进行内在的自修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只有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与责任,提高全人类的生态道德文化素质,才有可能使人们在正确生态价值理念指导下去解决环境问题,解决赤字危机,促使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3.3 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
为有效的规范生态道德关系,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需要开展生态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教育活动,有别于传统、理性的说教,有利于让人们对生态保护产生直观认识。生态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态素质、培养生态意识,协调经济、社会、资源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人生观,普及生态文化建设的科学知识[33]。
4 结语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秘书长沙祖康指出,人类在进人工业社会之后,发展的步伐可以说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但是,人们在享受经济增长成就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日益突出的资源和环境问题[34]。生态赤字已不仅是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现象,而已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危机。针对这一可能发生的全球性危机,我国必须提前防范,做到预防与治理相结合。为提高生态承载力,避免赤字危机的发生,必须要维持生态界的收支平衡,即资源与生态的利用要与生态承载力持平衡状态。在生态承载力的允许下合理利用资源,有效提高资源的可利用性,实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科学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生态保护,党和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避免生态危机的发生。目前我国的生态仍然十分脆弱,如不悬崖勒马将会陷于生态危机当中。
实践证明必须充分认识到生态的现状才能制定相应改善措施,才能步入到生态的良性循环中去。然而即使生态赤字现象能够有所改善,未来如何保护、利用生态资源达到收支平衡甚至是富足状态,这仍然是人类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1]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足迹报告2012等[R].北京: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科学院,2012.
[2]谢高地,鲁春霞,甄 霖,等.生态赤字下非再生资源对生态空间的替代作用[J].资源科学,2006(5):2~7.
[3]李 虹.中国生态脆弱区的生态贫困与生态资本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11.
[4]周 鹏.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
[5]赵毓梅.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测度方法及案例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6]张治华.生态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7]杨开忠.哪个省的生态更文明?——中国各省区市生态文明水平大排名[J].中国经济周刊,2011(12):34~39.
[8]杨 齐,李建龙,赵万羽,等.新疆阜康市草地生态赤字及成因分析[J].中国草地学报,2008(3):8~13.
[9]2013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J].国土绿化,2014(3):12~17.
[10]徐 姣.封山育林对几条小流域植物多样性的影响[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2.
[11]刘 硕.北方主要退耕还林还草区植被演替态势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12]王金南,雷 宇,宁 淼.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向PM_(2.5)宣战[J].环境保护,2014(6):28~31.
[13]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分解的通知[R].北京:北京市人民政府,2013.
[14]曾贤刚,史 册.生态环境下的休养生息政策分析[J].环境经济,2009(12):50~54.
[15]王志杰.基于能值生态足迹对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3.
[16]张 庆.立足监督、联合执法 不断开创生态环境监察新局面[J].环境教育,2007:49~52.
[17]赵会会.我国环境治理制度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2.
[18]包昌林.生态环境监察试点成效显著环境保护步入快车道——甘肃省玛曲县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情况调查[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4):38~41.
[19]董 伟.我国政务公开的发展及推进策略[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
[20]赵 婕.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基本框架及其分析[D].长春:东北财经大学,2007.
[21]朱 环.生态承载力度量方法与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6.
[22]修瑞雪,吴 钢,曾晓安,等.绿色GDP核算指标的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7(7):1107~1113.
[23]潘勇军.基于生态GDP核算的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D].北京: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3.
[24]郭书田.增加环保投入是偿还生态欠债的关键[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5):1302~1304.
[25]张 伟,蒋洪强,王金南,等.“十一五”时期环保投入的宏观经济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9~16.
[26]吴红岩.我国绿色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27]赵保海.消费和人与自然的关系[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31~32.
[28]李卓娅.地方“资源诅咒”与“生态赤字”的经济学分析--以“榆林市”等资源型城市为例[J].四川环境,2014(4):96~99.
[29]钟世名.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理论的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长春:吉林大学,2013.
[30]郭丹丹.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的绿色消费问题研究[D].长春:齐鲁工业大学,2013.
[31]冯文娟.中国古代环境保护思想与立法[D].长春:吉林大学,2011.
[32]王云霞.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审视--兼谈“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代环境问题[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1.
[33]陈 爽.生态中心主义的价值、问题与本质归宿[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4]刘仝保.中国生态赤字持续扩大[J].经济,2014(10):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