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雾霾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2015-04-17王丰丰
王丰丰
(辽宁省抚顺市环境科学研究院,辽宁 抚顺113006)
1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关系日显突出。尤其是雾霾天气成为近几年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话题。雾霾天气的改善程度正逐步成为国家对环保重视力度的一种表现,已上升到了政治层面。
由于雾霾属于光化学烟雾,其成因非常复杂,现在正处在研究之中。但形成雾霾的物质来源是可以找到的,主要为工业污染,生活取暖燃煤污染,农村秸秆焚烧,城市建筑施工扬尘,道路交通扬尘,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其中工业污染与汽车尾气排放产生的污染物成分复杂且持续时间较长,农村秸秆焚烧、生活取暖燃煤污染、城市建筑施工扬尘与道路交通扬尘对雾霾的影响时间较为短暂。因此控制工业污染与汽车尾气污染是控制雾霾的重中之重。以下是笔者对控制雾霾工作的一些想法与建议。
2 对于传统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思路的扩展
PM2.5在PM10中质量浓度超过50%时数量浓度可超过90%,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形成雾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传统的除尘装置除尘效率可达到99%,但对于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捕获率较低,不能正确反映对PM2.5的脱除效果。例如,对于除尘效率为99% 的静电除尘器,大约有1% 的颗粒物被排放,这部分颗粒物以PM2.5为主,数量可达90%以上。过去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理念是质量浓度控制,只监控排放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忽略了被排放的这部分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数量浓度被大大增加了。因此针对大气污染物排放中的这部分粒径较小的颗粒物来说,数量浓度控制要比质量浓度控制更具实际意义。
3 对于细小粒径的颗粒物的控制方法
减少细小粒径颗粒物的排放控制首先可采用源头控制。例如燃煤过程中可控制燃烧气氛减少细小颗粒物的产生、加入吸附剂吸附细小颗粒物和调配燃煤的矿物组成减少颗粒物生成。在燃油过程中,选用高效的燃油系统,提高油品品质,并且改进传统内燃机燃烧方式,强化燃烧后期碳烟颗粒氧化速率减少颗粒物的排放。
减少细小粒径颗粒物的排放,在末端治理方式的选择上需要有所改进。由于传统的除尘器对于细小粒径颗粒物的去除效果较差,例如采用布袋式除尘器。如果需要有效降低细小粒径颗粒物的数量,就需要减小滤料的孔径、间隙,或者增加滤料厚度,这样带来的不良后果就是增大了气阻,降低了除尘器的处理能力。因此应当取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除尘原理的除尘方法组合在一起,各取所长,组成复合式除尘器,以达到增大去除细小颗粒物的效率但不减小处理能力的效果。比较典型的复合式除尘器有电袋复合除尘器、湿式静电除尘器等。使颗粒物在电场、磁场等作用下加入少量团聚剂,促使颗粒物凝结长大后,再应用布袋等除尘方式脱除。
4 加大力度借鉴已有经验
1952年英国伦敦发生了“伦敦烟雾事件”,事件发生后英国人开始反思大气污染的后果。在1956年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城市中的各类重工业和电厂等高污染高能耗类的企业被搬迁到郊区,为了减少煤炭的使用量,伦敦大规模的改造了居民使用的传统炉灶,逐步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代替燃煤。之后接连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各种废气的空气污染防控法案,制定了处罚措施。到了1980年,伦敦的雾日已由原来的每年几十天减少到了每年5d。20世纪80年代后,伦敦的交通污染取代工业污染成为主要污染因素。对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抑制交通污染。例如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减少私家车数量,收取交通堵塞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城区的数量,提倡健康步行,开通自行车高速公路,推广清洁能源汽车等措施,以此减少汽车尾气排放以及交通拥堵等问题。经过50余年的努力,伦敦已经一改“雾都”的形象,城市上空重现蓝天白云。
美国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著名的环境公害事件,在1952年12月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洛杉矶光化学烟雾是大量碳氢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与空气中其他成份发生的化学反应而生成的。这次事件的发生使得美国环境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催生出了著名的《清洁空气法》,划定了专门的空气污染控制区研究污染物的性质、来源以及整治方法,并且加大了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的自主权,使得各项环境政策能够得以有效落实。建立了排污许可证制度,开放环境交易市场,使得环境减排得以市场化运作;为交通污染防控设置了严格的环境标准;大力发展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和加强环境管理力量。历经40余年的努力,洛杉矶地区发布的健康警告的天数从1977年的184d下降到了2004年的4d。
5 结语
现阶段我国对于控制雾霾来说,不仅要治还需要防,要建立大区域性的监控体系,加强协调配合、资源互补,实行联防联控;需要迅速建立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加大对于环境违法违规的惩治力度,增加违法成本;推行清洁生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从源头消减污染物的产生,严格淘汰落后的生产方式;大力推广健康出行,减少开车次数,并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加大对环境科研的力度,研究雾霾的成因与治理措施,促进环境治理技术的快速发展。总之雾霾治理是持久战,需要长期的综合整治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共同应对。
[1]王 新,何 茜.雾霾天气治理的国外经验及其借鉴[J].中国名城,2014(4).
[2]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国内外细颗粒物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R].南京: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2010(11).
[3]方 圆.柴油发动机未来在中国的发展[EB/OL].[2014-04-08].http://auto.sina.com.cn/car/2014 - 04 - 08/16341285300shtml.
[4]叶晓楠.专家详解雾霾成因[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10-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