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对中西方墓园植物景观影响分析
2015-04-17张莹
张莹
(桂林理工大学 博文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541006)
1 引言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导致东西方墓园的植物景观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传统的墓园植物大多数种类比较单一,基本只是松柏类植物,配置方式也只是简单的行列式种植,没有景观可言。而在西方,墓园植物景观丰富,这使东西方的墓园植物景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本文从宗教信仰的角度对西方的墓园植物景观进行了对比分析。
2 中国墓园植物景观
2.1 中国的宗教观
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松树应用在墓园中迎合了君子比德的思想。从宗教方面来说,道教为中国本土的宗教,老子被奉为道教的先祖。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只有无为才符合道的原则。老子的无为思想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
道教后与传入我国的佛教相互融合,形成了一种中国所特有的佛道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禅宗的静坐默念,说法时以言引事物的暗示,以及色空观,委婉含蓄的表达寂、空、静、虚的意境。两者相互补充,对于生命的关怀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2.2 对墓园植物景观的影响
中国的宗教揭示了生死观的真谛,即经历短暂的人生旅程,最终都会归于尘土,在世间永远的消逝。认为人生只是一个短暂的、美好的,犹如昙花一现的瞬间,人生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一个从无到无的过程。体现在植物种类中,则如松柏长青才会领悟到生活的真谛,所以运用到墓园景观中,除庄重外,还代表繁华都是短暂的,如白驹过隙,蒙霜雪不变才能感受到的真。
中国墓园通常是在一些特定的节日才会有人前去祭拜,祈求祖先庇佑,在平时都比较冷清。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人将墓园奉为清净之地,不宜打扰逝去的人的清净。另一方面,是受宗教的影响,使墓园的气氛显得更加悲凉。中国墓园在植物选择上以松柏类的常绿植物的目的是为了营造比较庄重的气氛,另一方面也表示对逝去的人的纪念,让他们在生者的心中如青松翠柏一样四季常青,永不逝去。
如《金刚经》第二十六品“法身非相”,本身是在说明不要拜偶像,即使对佛也是如此。这一段通过佛和须菩提的对话,说明不应该执著于“相”的佛家根本道理,即使是佛的三十二种相,也不应该执著,所以标目说“法身非相”,即佛的“法身”不是以“相”来体现的,还是强调万法皆空的真谛。世间的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正如法身非相中的“相”,世间的其他景观看到的都是表象,而青松翠柏为长青植物,始终如一,其他植物与之对比不过是昙花一现,终归虚无。所以在墓园中应用常青的植物景观也是在暗示:不要对那些看到的表象十分崇拜和十分向往,世间虽有百相,但是最后都会归于尘土,只有像常青的松柏一样,在冷寂清空的环境中才会体悟到生命的真谛。松柏的常青与世间的繁华景观形成对比,所有的繁华最后都会归于和谐统一的“无”。
并且,墓园中运用松柏来营造环境氛围也突出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关怀。南朝诗人王籍《入若耶溪》诗中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本来是说禅噪的声音会让周围的环境更加烦躁,鸟鸣也会打破山原有的清幽寂静。但从相对的方面来说,声响反而引起寂静,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寂静美,引起观者的禅思。墓园中以松柏为主的植物景观虽然简单枯燥,却也体现了佛教的虚空美和寂静美,并且给禅思提供了空间。
从佛教思考出发,禅宗提出“无相为体”,世间一切事物都是无常和虚幻不实的,因缘而生,为无,为空。正如其他千姿百态的植物景观,一朝春夏改,绚丽多姿的表象终归会被长久的绿色所替代,终归虚无,终成空。《大智度论》中说:“观一切法从因缘生,从因缘生即无自性毕竟空。毕竟空者是名般若波罗密。”般若波罗蜜就是虚空的境界。所以,可以将繁华丰富的植物景观与诗句中的“林”、“山”、“蝉”、“鸟”都理解为不是长久存在的实体,最终也是虚空的一片。就如常青中虽有变化,但最终总是回归绿色。由此来理解:既然世界是如此的“空”和“寂”,不如尽早离弃对尘世浮华的眷恋,去寻找“自性”才是真实的存在,不要再为那流变不定、最终归于寂静、空空如也的“色”而自寻烦恼。因此,墓园常青的植物景观可以作为天界一角,引导人们看清世界的本质。无论世界多么复杂,归根结底,从起点到终点终归是简简单单的“无”。
3 西方墓园植物景观分析
3.1 西方宗教观
在西方国家,有很大一部分人是信仰基督教的。基督教认为:人生不只是在有限的生命里的几十年,而是一个大的循环过程。这其中的过程包括:人生存活在世界上的几十年,然后只是肉体的死去,进入天堂或走向地狱,穿上复活体,获得永生。如果生前善良对待人和事,则在肉体死去后便可以到天堂中穿上复活体,从此便可获得长久的生命得到永生;如果犯罪便不能进入天堂,从此便失去了获得永恒生命的机会。因此,人生在世只是这个大的轮回中的一个小的阶段,如同成长阶段中由儿童期向少年时期过渡一样,只是成长阶段中的一个小的步骤,虽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但是却不像走向虚无,终归尘土的世界让人惧怕。
3.2 宗教对墓园植物景观影响
西方国家在墓园植物景观设计上,植物种类丰富。大片的草地、高大的乔灌木、低矮的绿篱和修剪整齐的花坛围合成一个赏心悦目的景观空间。形成一种不但能够安息亡者而且还能够抚慰生者的宁静园林。不但如此,在墓园的四周还有学校,机关、图书馆、餐馆,人们每日在墓园中穿行、栖息,散步,显然已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与圣经对人们生命的启迪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生命的长短可以“寿”来表示。寿字有“春”的一部分,下面还有一个“寸”字。可以理解为春天美好,但时光短暂。人生在世虽然如春天般美好,但是在“寸”字衬托下却显得如白驹过隙。在《圣经》中可以找到两种对“寸”字的理解,完美的诠释了人生的真谛。
第一种理解是:短命的伟人。耶稣基督只在世上活了32岁,但是他成为人类最高的榜样,引导众人走上一条最有意义的人生之路。而舒伯特只活了30岁;莫扎特只活了35岁;萧邦只活了40岁,但是他们留下许多或壮丽伟大或动人心灵的华美乐章。通过这些伟人的足迹,让我们意识到即使再短暂的人生也要过得有意义、有追求。
第二种解释是:有限中求无限。人生有限但是永生无限,我们要有效利用这似寸的人生,使生活有价值、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今生的短暂光阴,是为寻求“永恒的生命”做好准备。圣经中《希伯来书十二章十四节》“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上帝”,说明了有罪的人没有永生的希望。另一方面,耶稣基督道成肉身,解决人类罪恶的问题,使归向他的人,不但今生过良善的生活,而且来生获得无穷的生命。
通过《圣经》中对“寿”的释义,可以知道有限的生命是有机会可以达到无限。达到无限后即可以获得永恒的生命,那么墓园植物景观也要与永恒的生命同步发展,在现有的基础上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向《圣经》中的天堂和永恒不朽的美好愿景发展,使美好的植物景观与人们永恒的生命般欣欣向荣,经久不息。
4 中西方墓园植物景观对比分析
中国的墓园植物景观与西方的墓园植物景观在以下几个方面形成对比。
(1)从植物种类上来说。中国的墓园植物种类比较少,组成的景观单调;而西方的墓园植物种类组成丰富,乔灌草、植篱构成层次多样、色彩绚烂的整体景观。
(2)从植物景观营造的氛围来说。中国墓园气氛的阴森恐怖多半是受到植物景观的影响。植物种类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结合,不免将人们的心理世界带入荒芜,从而产生惊慌;西方墓园植物景观丰富,与建筑想得益彰,衬托在绿树从中,仿佛每一个墓碑都写出一段感人的历史故事,让人们的心境放松,静心的感悟耶和华的伟大和对未来世界的美好憧憬、期待和向往。
(3)从树种的选择来说。在中国,松、竹、梅并称为岁寒三友,四季常青,品格坚毅,屹立于风雪中仍然不改本色,使墓园气氛庄重、严肃、拘谨、正式。在这种氛围中,难免不让人心生畏惧;在西方国家,将松树装扮成圣诞树,并在上面挂代表圣饼的小甜饼,象征赎罪;还点上蜡烛和球,象征基督。有些教会会用同一棵圣诞树剥皮后去做复活节的基督十字。在《罗马书5:14》说:“亚当跟后来要到的那位相似。”所以又有将圣诞树视作生命树的象征,或者带来赎罪的十字架。
5 结语
由中西方不同的宗教观出发,对墓园植物景观进行对比分析,虽然中国的植物景观的类型和植物种类选择有一定的文化深意,但是也可以借鉴一下西方墓园植物景观的设计方法。诚如著名景观建筑师王立杰所说,若能巧妙利用的庭园景观设计,有可能减低人们的心理恐惧感,使之形成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园,像美国南加州好莱坞明星墓园,看起来更接近花园,而且经常举办露天音乐会及电影欣赏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影迷也将墓地列为必到的参观景点。
[1]邹颂华.有别于东方文化的西方墓地:鸟语花香 自然宁静[J].时代周刊,2011(7).
[2]邵 锋,宁惠娟,苏雪痕.墓园中植物种类选择特点[J].现代园林,2008(6).
[3]张 咏.墓地游风行欧美[N].梅州日报,2011-04-05.
[4]林小青.现代墓园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大学,2011.
[5]居阅时.弦外之音——中国建筑园林文化象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