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武汉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构想

2015-04-17肖创伟李绪友阮红恩沈双莉

绿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园生态建设

肖创伟,李绪友,阮红恩,黄 晶,沈双莉,刘 浩

(1.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430200;2.湖北省林业勘察设计院,湖北 武汉430223;3.武汉市藏龙岛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湖北 武汉430205)

1 引言

湿地指天然或人工形成的沼泽地等带有静止或流动水体的成片浅水区,还包括在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1]。湿地公园是指以湿地良好生态环境和多样化湿地景观资源为基础,以湿地的科普宣教、湿地功能利用、弘扬湿地文化等为主题,并建有一定规模的旅游休闲设施,可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生态型主题公园。湿地公园是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湿地研究、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社会公益性生态公园[2]。

武汉藏龙岛湿地公园是2013年1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湿地公园[3]。该湿地公园虽然早在2010年12月就被湖北省林业厅批准建立湖北省级湿地公园,但目前仍属于亟待开发的典型的城郊淡水湿地,其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对武汉市水生态、水环境和区域气候调节具有重要影响,是武汉生态城市建设的一项相当重要内容。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已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的国家重要城市湿地公园[4],其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对于加强区域生态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概况

2.1 地理位置和范围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经济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位于藏龙岛长咀村,地理范围为东 经 114°23′44.65″~114°25′41.96″;北 纬 30°24′5.02″~30°25′39.43″,南北跨越 2.90km,东西跨越3.48km,包括杨桥湖、下谭湖和明星林场等区域。湿地公园总面积311.75hm2。

2.2 地形地貌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属江汉平原向鄂南丘陵过渡地段,为汤逊湖所环绕,属低山丘陵。江夏区境地形特征是中部高,西靠长江,东向湖区缓斜。地貌以第四系红色粘土组成的网状平原为主,其两侧为平坦的冲积平原,东侧为梁子湖低地,3种地貌形体基本平分。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区境北部,呈东西向带状,横亘于网状平原和冲积平原之中。东部和西部为滨湖平原,地面高程约20~40m,中部和北部为成片岗丘,海拔约150m左右。藏龙岛湿地公园位于武汉市东南部,江夏经济开发区藏龙岛科技园内,地貌属汉江一级阶地。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本场地地震基本烈度6°。

2.3 水环境状况

江夏区境内有大小湖泊17处,主要湖泊有大沟湖、梁子湖、牛山湖、豹澥、鲁湖、后石湖、爷头湖、上涉湖、团墩湖、汤逊湖、青菱湖等,主要河流有长江、金水河流经西部。湿地公园所在区域位于杨桥湖,属长江水系,区域内地表水系发育,河湖密布,沟渠纵横。长江为区内主要干流,区域周围的湖泊主要有汤逊湖、青菱湖、黄家湖等,湿地公园内水体通过橡皮闸与汤逊湖连通,汤逊湖通过青菱河、巡司河与长江连通。公园内湖水深平均为1.85m,常水位18.5m,最高控制水位19.5m,枯水位18.2m。

根据《2011年武汉市环境状况公报》,汤逊湖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根据湖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2009年6月的实地调查,杨桥湖的总磷等监测指标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标准,水质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湿地公园西侧的高尔夫球场和东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排污,球场施肥和生活污水等面源污染增加了水体的氮、磷含量。东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排污,造成湿地公园东北侧沟渠中水质恶化,外来物种喜旱莲子草疯长。此外湿地公园北侧住宅小区较多,人为活动频繁,时有居民向湿地公园丢弃垃圾,倾倒生活污水。

2.4 气象

江夏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气温16.7℃,年均降雨量1200mm。本项目所处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区域过渡的湿润性季风性气候,并受局部的江河湖泊的调节。年平均气温为15.8℃~17.5℃,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0℃,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1℃,年平均降水量1230.6mm,雨量充沛,一般春夏雨多,秋冬雨少;年平均日照1954.9h,气候温和、雨量丰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全年盛行风向为东南风和东北风,平均相对湿度70%,严寒酷暑时间短。

2.5 土壤

江夏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水稻土和红壤,间有少量紫色土、黄棕壤和石灰土分布。其中水稻土主要是潴育型水稻土。土壤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水稻土的比例迅速下降、红壤迅速增加。海拔40m附近以下地带中,水稻土占有绝对优势,且主要是是潴育型水稻土。红壤是该区的地带性土壤,其比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迅速增加。

2.6 湿地动植物资源

藏龙岛湿地公园湿地率为82.33%,是典型的城郊淡水湿地。湿地以湖泊湿地为主,同时分布有少量的沼泽湿地,包括湖泊湿地周围的沟渠及明星林场周围的浅水区(表1)。

表1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的类型、面积和比例

2010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人员对藏龙岛湿地公园植物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公园湿地植被资源丰富,浮游植物共6门43种(属),维管束植物152种,隶属于56科114属。按照《中国湿地植被》区划,湿地公园属于“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草丛沼泽和浅水植物湿地区”。藏龙岛湿地公园内湿地植被划分为2个植被型组、5个植被型、23个群系。

调查结果显示公园湿地动物资源也非常丰富。共有6种两栖类动物,隶属于1目3科;爬行类11种,隶属于2目6科;哺乳类10种,隶属于5目7科。通过2010年和2012年两次鸟类观测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并参考武汉观鸟会在藏龙岛的鸟类观测记录结果,藏龙岛湿地公园及周边地区鸟类有79种,隶属于11目34科。现有鱼类4目8科31种,浮游动物35种(属),底栖动物27种。

3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构想

3.1 指导思想

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为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点加强湿地生态景观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强对科研监测、科普宣传、管理培训等能力建设,使得藏龙岛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鸟类栖息地得到保护,逐步使湿地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功能,为全国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和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3.2 建设目标

在近期内,通过对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使得保护管理机构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保护管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湿地植被得到恢复,鸟类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提升了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推动湖北乃至全国湿地的保护与建设。具体目标为:完善管理机构和基础设施;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和科普宣教体系;鸟类栖息地等得到有效保护,湿地生态景观得到提升;湿地植被得到较快恢复,形成良好的湿地生态系统。

3.3 总体布局与分区建设

根据藏龙岛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及公园现状,构想将藏龙岛湿地公园划分为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合理利用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5个功能区(图1),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湿地生态保护、湿地植被恢复、湿地生态修复、科研监测、科普宣传、基础设施建设及湿地生态旅游等方面,按照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重点突出建设恢复重建区和宣教展示区,实施管理保护、湿地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四大工程,以达到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加强保护管理能力,恢复湿地植被,提升生态景观,保护鸟类栖息地的建设目标,从而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以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

图1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功能分区

3.3.1 生态保育区

生态保育区设在杨桥湖合理利用区以外的水域及湿地公园南端的明星林场。杨桥湖水质良好,尤其是东侧杨桥湖生长有大量的菰、香蒲、莲等湿地植物,且有水雉、黑水鸡等多种湿地鸟类在此活动寻食。明星林场的马尾松林地虽为人工栽培,但近30年来人为干扰较小,长势良好,林相整齐而优美,林中栖息着环颈雉等多种林鸟及小白鹭、夜鹭等湿地鸟类,同时这里也是鹭科鸟类的集中繁殖地。生态保育区总面积209.28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67.13%。

3.3.2 恢复重建区

恢复重建区设在杨桥湖周围的带状渠道湿地区域,该部分水质污染较严重,且有外来种侵入,水域较浅,平均1m左右,生长着菰、芦苇、水烛、莲、菱等水生植物,适宜恢复水生植被。将该区域划为恢复重建区,重点进行水污染治理,清除外来物种,丰富动植物资源。恢复重建区总面积11.28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3.62%。

3.3.3 合理利用区

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范围包括靠近藏龙大道的杨桥湖一隅及明星林场西侧的区域。合理利用区总面积68.77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22.06%。

3.3.4 宣教展示区

宣教展示区是进行普及科学知识、宣传环保意识的主要区域,可供开展湿地服务功能展示、宣传教育等活动。范围包括公园主入口的狮子山部分区域、下谭湖部分水域及对面的滨湖一号船。通过区域内湿地景观的营造,以及湿地净化水质展示、湿地科普宣教中心等途径展示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对游客进行科普宣传,让游客全面地了解和认识藏龙岛湿地,从而提高人们的湿地环境保护意识。宣教展示区面积18.4hm2,占总面积的5.90%。

3.3.5 管理服务区

管理服务区作为湿地公园的入口和游客接待中心所在区,包括一个主入口和5个次入口。明星林场的南入口为湿地公园的主入口,在玉叶滩、湿地公园与藏龙大道相交处、湿地公园与藏龙大桥相交处分别设置5个次入口。管理服务区总面积4.02hm2,占湿地公园总面积的1.29%。

3.4 建设工程

3.4.1 保护管理工程

建设内容:新建保护管理站2个(每个建筑面积60m2),设界碑4个、界桩30个和标牌(指示牌等)10个,防火宣传牌10个,新建管护码头2个,新建栈道800m,道路改造5.4km,并购置病虫害防治设备1套、巡护车1辆、巡护快艇1艘和垃圾清运船2艘。

3.4.2 湿地恢复工程

建设内容:新建滨岸植物缓冲区5800m2,恢复水生植物18hm2。建鸟类栖息地保护区,建造人工鸟岛3000m2,新建生物隔离带30000m2,购置植物病虫害繁殖检疫设备。

3.4.3 科研监测工程

建设内容:建立监测点、监控系统建设,并配备相应的数码单反照像机、双筒望远镜、单筒高倍望远镜等监测设备。

3.4.4 科普宣教工程

建设内容:新建湿地博物馆、观鸟屋,设立大型宣传牌5个,并配备相应的宣教设备。

4 建设的有利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4.1 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的政策优势

近年来,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引起各级政府和领导的高度重视。2000年11月,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将对退化湿地的恢复列为优先领域。在2002年编制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中明确指出“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改善湿地生态功能为主要内容,以管理体制与体系改善、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为重点”。2004年6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国发办[2004]50号),并指示“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推进自然湿地的抢救性保护,努力恢复湿地的自然特性和生态特征”。要求“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件大事,予以高度重视,并切实抓紧抓好”。同年,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明确了全国湿地保护的建设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为本构想提供了政策依据。

开发建设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不仅符合国家的大政方针,而且切合了国家当前生态环境建设的优先领域,具有国家生态建设的政策优势。

4.2 各级部门为湿地保护管理提供有利支持

武汉市江夏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湿地公园保护管理工作非常重视,2010年11月藏龙岛湿地公园获批省级湿地公园后,开发区立即成立了藏龙岛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对公园进行日常的保护管理,并多次请相关植物类专家、鸟类专家以及设计单位咨询如何保护公园的生物多样性。目前藏龙岛办事处自筹资金,完成了藏龙岛湿地公园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完成了山体植被的恢复、瞭望塔、桩景园等建设,二期建设正在筹备中。这些建设都得到了相关林业部门的肯定和支持。

4.3 具备较好的生态恢复条件

藏龙岛湿地现存主体仍维持较好的自然特性,水生植被数量较多,很多区域植被组成仍保持着野生状态,作为鸟类栖息地的功能仍未丧失,大部分区域可以逐渐恢复原有的生境面貌。加上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为藏龙岛湿地公园的植被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只要工程措施得当,开发建设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 效益评价

5.1 生态效益评价

近3年,武汉市江夏区经济开发区藏龙岛办事处对公园内的山体植被进行了修复,修复面积为114323m2,修建了树桩盆景园,面积3500m2,修建用于连接明星林场和杨桥湖的环湖路的桥梁等,共投入资金1亿元。目前,进出公园的道路系统已经基本形成,但湿地生态景观不丰富,鸟类栖息地散、乱,加上湖岸冲刷严重,部分区域植被景观较破碎,不能满足湿地恢复及动物、鸟类栖息的需求。通过开发建设,增强湿地公园的保护管理能力,不仅使湿地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维护了生物多样性,增加珍稀动植物种群和数量,还将改善区域人文、气候等环境条件,提升生态功能,减轻自然灾害损失,促进湿地的多种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为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环境基础和生态保障。

5.2 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对藏龙岛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将提高湿地科研能力和宣传教育能力,为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重要的基础。通过开展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湿地公园的影响,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关心自然的自觉意识,为湿地保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

5.3 经济效益评价

通过对藏龙岛湿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在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的同时,将会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升湿地公园景观品质,促进武汉旅游业的发展,为公园增加经济收入。

6 结语

藏龙岛国家湿地公园已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的国家重要城市湿地公园。推动实施藏龙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发建设,对于加强区域生态建设,促进武汉城市圈生态与经济建设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实施藏龙岛湿地保护和恢复工程的开发建设,将极大提高湿地公园的管理保护能力,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规模,完善湿地监测体系、科普宣传体系建设,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改善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谐稳定发展、建设美丽武汉和实施生态立省战略、推动湖北乃至全国湿地的保护与建设做贡献。

[1]各缔约国.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R].拉姆拉尔:各缔约国,1971.

[2]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做好湿地公园发展建设工作的通知(林护发[2005]118号)[R].北京:国家林业局,2005.

[3]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同意河北尚义察汗尔等85处湿地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工作的通知(林湿发[2012]341号)[R].北京:国家林业局,2012.

[4]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11-2015年)[R].北京: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2011.

猜你喜欢

公园生态建设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在公园里玩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一见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