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不杀之恩
2015-04-16土十八
土十八
我要先说点儿不开心的事,看后心里可能会产生不适,先做个思想准备吧!
2013年4月上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研究生黄洋遭他人投毒后死亡。该案件发生于复旦大学枫林校区,不久犯罪嫌疑人落网,为被害人室友林某,投毒药品为剧毒化学品N.N-二甲基亚硝胺。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3名学生铊中毒,投毒人为其同学,承认因报复投毒。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江某、陆某中毒,后抢救康复,后犯罪嫌疑人王某很快被公安局扣押,经审讯后交待是其投毒。
1994年11月底,北京清华大学1992级化学系女生朱令出现铊中毒症状,确诊为铊盐中毒,导致她全身瘫痪、100%伤残、大脑迟钝、双目近乎失明、基本语言能力丧失。曾怀疑为室友投毒,但证据不足,本案历时20年一直未能侦破。
另外还有多起校园凶杀案,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云南大学的马加爵锤杀室友案。
从上面这几起案例中,大家能看到什么?这是什么?这是谋杀,赤裸裸的谋杀,而且扑朔迷离如同小说情节一样。有人会觉得这不就是小说中的“完美谋杀”吗?
接下来这节课我们就聊聊——谋杀。
谋杀,至少要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有计划地杀死他人,二是这个计划以逃脱罪责为首要目的。(关于谋杀的定义网络上能找到很多,但起码要具备这两个条件。)
那么,什么样的谋杀算是“完美的谋杀”呢?相信每个人都能列举出一两件,有的可能是源于文学作品,但更多可能是你身边发生的。有人会觉得上面那个清华大学的投毒案算是完美,因为至今凶手仍逍遥法外。
但是,我告诉你们,你们所知道的任何一件谋杀案都不能算最完美的谋杀。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们“知道”了。所谓的最完美的谋杀是人们不知道的谋杀,应该是那些没有被察觉的谋杀。也就是说,你身边发生的任何一件“自然死亡”其实都有可能是一宗完美谋杀,完美得足以让人认为那很“自然”,没有一丝的怀疑。
感觉到一丝凉意吗?有点可怕是吧?在犯罪小说家的眼中,人不外乎三种,一是已经被谋杀,二是正在被谋杀之中,三是已经被谋杀而你自己还不知道。你是哪一种?
另外,谋杀的一个重要特点,或者说是优秀的犯罪小说中定义的谋杀所具备的特质——谋杀必须要有一个私人动机。如果说你为了民族大义去谋杀一个人,或是国际性大阴谋,或是黑帮之间的暗杀,都不能算是严谨的谋杀,至少在一本好看犯罪小说中不算。
谋杀,都有一个私人动机。
在开始所说的案例中,北京大学王某投毒,是因为林某过去与他关系好,而现在突然不好了;矿业大学的那起是因为一点点小事,产生矛盾,动了杀心;复旦大学的黄洋案是因为妒忌;马加爵同样也是因为很小的事情,日积月累,终于酿成悲剧。
这些都是私人动机,我相信如果给他们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们一定不会再干傻事。当然也不尽然,也许他们可能会想干得更漂亮一些,这就是杀人犯与正常人的不同之处。
但是同样,他们一定发现了在现实中想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一个人,是有相当难度的,并非像小说中那样容易。
说到这个问题,你们知道的最方便快捷的谋杀方法是什么?是工锤?不对,是毒药!
常见的有铊、砷、氰化物之类的,上面清华大学的案例中用到的是铊盐(无色无味溶于水且剧毒),而从古到今排在第一位的毒药并不是铊,而是砷,潘金莲害死武大郎的毒药就是砷,它的小名也叫砒霜。
有一本书叫《药典》,还有一门学问叫“毒物学”,前一本可以让你知道什么药能杀人于无形,而后面的“毒物学”则是教人怎么识破毒药谋杀。(这不是武侠小说“星宿派”用毒,但绝对也不会比星宿老怪逊色)。有的小说中出现的《药典》之外的稀奇古怪的毒药都是作者自己编造出来的,这种假科学和纯粹想象不应该出现在犯罪小说中,而应该属于科幻小说。
而“感谢室友不杀之恩”这句话也源于现实中的毒药谋杀,可见其影响多么深远。
实际上看,虽然这种方法容易上手,但是风险也大,在医药学如此发达的今天,毒杀很容易留下蛛丝马迹,而且最主要的问题是,去哪儿弄毒药?
但用毒这种方法也不是适合所有人,如果遇上白羊座,他肯定不会用毒,白羊座最喜欢快意恩仇,他们会在月黑风高夜,潜入仇人家中,取其首级,悬于高杆之上,以警世人。这是赤裸裸的挑衅——我杀人了,有本事你抓我啊?
血淋淋,是吧?没错——“血淋淋”是犯罪小说的又一显著特点。
爱伦·坡就是一个喜欢用大量文字描写血腥恐怖的案发现场,甚至沉迷于此。
但是冷静下来后,你会发现那仅仅是小说而已。小说与现实是有差距的,而小说中的经验没有办法借鉴。都说“小说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实际上这是说,在很大程度上,小说作品是YY的产物,而我认为,犯罪小说的精彩程度其实是远低于现实生活。为什么?因为作者们往往都是“键盘侠”,文字后面那个人可能是胆小如鼠的猥琐之辈,小强都不敢杀,根本就谈不犯罪生活。
举个例子,当下有一部非常畅销且要拍成电影的小说,其中有这样一段情节。一个人被困在水底密室中,注意!这个密室是有空气的,但是要逃离密室必须潜水行进一段距离,但他的氧气瓶氧气耗尽。这时作者就帮小说中的人物想出一个办法——他幸运地找到了两套潜水服,把袖口裤管扎起来,做成两个大气囊,潜水气接不上时就对着气囊吸上一口,这样能坚持几分钟,足够他逃出去了。
看上去这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而且小说中的人物也是用这办法逃出去的。
但是在现实中,这是不可能的事,稍有一点物理常识的人都知道,物体在水中产生的浮力与它排开水的重量相等。那么,这个人是怎么将那么大的气囊弄到水下的?而且还是两个!他是身体里灌了铅还是脑袋里灌了铅?
传闻柯南·道尔为了写《福尔摩斯探案》曾亲自体验过犯罪,如果这是真的,他是值得敬佩的,但却是不值得模仿。
往往喜欢推理犯罪小说的读者都是高智商的人,因为在读小说的过程中,是读者与作者斗智的过程,读好的犯罪小说仿佛是在与作者玩一个智力游戏,边读边思考,这是犯罪小说的魅力所在,也是影视作品无法启及的。影视是由快速的画面和对话来完成的,根本来不及思考,所以智商高的人喜欢读小说。
这些高智商读者还总结了几条拙劣小说中的硬伤。比如:侦探凭着在案发现场遗留下来的烟头和疑犯吸的香烟牌子来破案;侦探制造幽灵还魂的假象来恐吓疑犯,使其露出马脚;凶犯利用伪造的手指模来欺骗警方;侦探凭着狗没有吠这个现象,揭露潜进的人其实是熟人;真凶原来是无辜被告的学生兄弟或长得一模一样的近亲;使用皮下注射器和蒙汗药;通过测字联想来破案……等等。
还有的小说中罪犯竟然是侦探或警察本人,或者根本就是一桩意外死亡的乌龙案件,有的小说在案子破不下去的时候动用了超自然力量,比如读心术、扶乩、招灵、巫术、算命……这些都是欺骗和玩弄读者卑鄙行径。
如果你是作者那么不要犯上面的错误,如果你是个读者也可以据此判断小说的优劣。
实际上,我要说的是借鉴犯罪小说中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是多么的不靠谱。
那么,如何在现实中神不知鬼不觉地干掉一个人呢?又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这是一个问题,也没有一定方法,因人而异。
“距离目标2000米,犹如一只潜伏的猎豹,肺叶做着有节奏的运动,大脑计算着周围环境的风力、风向、温度、湿度、气压……任何一项细微的失误都会影响弹道的准确性……复仇的火焰燎烤着堕落的灵魂,焦着的痛苦令他越发的冷静,静静的,只待那子弹轰碎仇人脑袋那一刻的到来……”
像上面这样干的一定是个摩羯座罪犯。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狙击步枪,才能在2500码外取人性命!但在现实中又去哪儿弄支枪呢?
这就是现实与小说的距离,小说中你可以YY杀死你的仇家101次,但是现实中却不可以那么做,以宽容之心待人,善待身边所有的人,实在想不开时,就写一部《第101种谋杀方法》,多年之后寄给你曾经仇恨的那个人,他会真心地说一句——感谢室友不杀之恩。
那么,在本节课你们应该学到的是:一、你应该了解了犯罪小说几个显著的特点;二、犯罪小说不能脱离现实;三、犯罪小说容易出现的低级问题。
课后作业: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谋杀是哪次吗?提示:答案就在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书中。
关注《男生女生》杂志官方微信ainsns,回复关键词“选修课”,你就可以得到本节课课后作业的答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