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霉素合氨茶碱治疗小儿哮喘34例临床观察
2015-04-16李秀华廖根松
李秀华+廖根松
[摘 要] 目的:观察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哮喘患儿6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给予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对照组给予β内酞胺类抗生素和沙丁胺醇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喘憋消失时间为(1.82±0.51)d、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4.51±0.84)d、住院时间为(4.84±1.16)d,明显优于照组患者的70.59%、(2.68±1.01)d、(6.28±1.24)d、(6.71±1.21)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哮喘患儿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 红霉素;氨茶碱;哮喘;小儿
[中图分类号]R725.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6-0078-01
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疾病,其给患者健康和生命带来严重影响。为观察哮喘患儿的有效治疗方法,笔者对哮喘患儿采用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临床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7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8例符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1]的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2~11岁之间,排除合并严重器官性疾病患者[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10例;平均年龄(6.57±1.10)岁;平均病程(2.53±0.24)d;对照组中男23例,女11例;平均年龄(7.02±1.21)岁;平均病程(3.02±0.71)d。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采用雾化吸入生理盐水和α-糜蛋白酶(甘肃天森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62020785)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患者采用β内酞胺类抗生素(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3037)和沙丁胺醇(常州亚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412)治疗,患者每日静脉滴注1次30mg/kg的β内酞胺类抗生素,同时,每日口服3次沙丁胺醇,1片/次;治疗组患者采用红霉素(江西赣南海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6021156)+氨茶碱(四川奇力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207)治疗,患者每日静脉滴注1次25mg/kg的红霉素,同时,每日静脉滴注1次3mg/kg的氨茶碱进行治疗。
1.3 疗效判定[3] 显效:指患者治疗7d后,咳嗽、肺部啰音和喘憋等症状消失;有效:指患者治疗7d后,咳嗽、肺部啰音和喘憋等症状减轻;无效:指患者治疗7d后,咳嗽、肺部啰音和喘憋等症状没有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喘憋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数据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0.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 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控制或是削弱细胞因子是目前治疗哮喘的主要方法。青霉素是一种常见的β内酞胺类抗生素,其对各种敏感细菌产生的感染具有一定作用,能有效杀死病菌。沙丁胺醇是一种选择性β2-受体激动剂,为激活腺苷环化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环磷腺苷生成,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红霉素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其主要是通过对患者机体中肥大细胞脱颗粒的抑制有效降低肿瘤坏死因子的产生、减少组胺等致敏物质的释放、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和对内毒素诱导的一氧化氮合酶蛋白过度表达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4]。氨茶碱为支气管解痉药剂,两种药剂联合使用,延长患者有效生命周期。
综上所述,红霉素联合氨茶碱治疗哮喘患儿临床疗效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止常规(试行)[S].中华儿科杂志,2004,42(02):100-106.
[2]涂国华,钱金强,易阳援,等.小剂量依托红霉素对哮喘患儿痰液中性粒细胞及血清白介素-8、白介素-17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12,30(05):434-437.
[3]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编辑委员会.支气竹哮喘的定义、诊断、分期和疗效的评定标准(试行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3,16 (哮喘增刊):5.
[4]潘之存.红霉素在d,JL哮喘急性发作中的应用[J].药物与临床,2009,03(12):74-7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