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的对话——仪式性心理治疗技术
2015-04-16韦志中余晓洁周治琼
韦志中+余晓洁+周治琼
摘要:对于个体在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创伤,临床上通常借助基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本土文化心理治疗的一项技术对个案进行治疗,这项技术被称为仪式性心理治疗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亲人的离世,我们也可以运用这项积极心理干预技术去创造一个机会,用仪式化的过程从内心真正告别那些曾经在生命中存在的重要他人,从而获得他们给予的力量,更好地继续有意义的生活。
关键词:未完成事件;文化心理治疗;仪式性技术;积极心理干预
一、心理成长过程中的未完成事件
“未完成事件”指的是尚未获得圆满解决或彻底弥合的既往情境,尤其是创伤或艰难情境,同时,也包含着由此引发且未表达出来的情感,包括悔恨、愤怒、怨恨、痛苦、焦虑、罪恶、遗弃感等。“未完成事件”如同一个魔咒,使得人们费尽心力付出种种努力去试图完成它,去填补人生的缺口。因此,未完成事件在个体的心理成长过程中会形成一种情结,在这种情结中,压抑是基本的要素。压抑越深,积压越重,天长日久,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个体的精神和身体健康。
二、仪式的心理治疗作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仪式是一类有意义的特定行为方式,它是一个个体或一个群体通过象征的方式表达一定的感受和思想的一种特定的行为或活动。在心理治疗中,可以依据来访者的背景和需要,将仪式用于心理治疗。仪式具有治疗功能,首先是因为它是与超自然力量沟通的一种工具,从人类漫长的发展史来看,根植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仪式是人类用于处理自己及自然的关系以取得内在平衡的方式和手段。
其次,仪式是获得一种新身份的渠道。亲人的突然离世,对于逝者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对于生者却是一种严重的丧失,容易留下心理上的创伤,即未完成事件。即使参加了葬礼,如果没有从心理上向逝者作真正意义上的告别,也无法在生命过程中安全度过转变或成功处理生活危机。而心理治疗往往就成为了弥补这些心理上仪式缺失的途径。
再次,仪式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是用叙事建构意义的方式,为个体提供一个心理上的特殊阈限期(Iiminal phase)。仪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在我们面对生命中那些已经被生死阻断了连接却时刻影响感染着我们的重要他人,让我们跟天堂有一个连接,向他们表达我们未曾鼓起勇气说出的感谢与祝福。
三、天堂的对话——积极心理干预技术的提出及意义
每一年的清明节前后,都会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需要心理治疗。这些人的问题大多都是因为失去亲人之后,没有得到良好的处理而遗留下来的,心理学专业上称为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通俗地讲就是未完成事件造成的心理困惑。大多数人因为发生了分离,没有科学有效地处理,导致生活不愉快甚至疾病缠身。我们运用积极心理学思想、创伤心理学的理论及传统文化转换出一种处理方法,帮助人们走出这种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让人们继续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我国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中,是有生死轮回的观念的,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中,我们相信离开的重要他人与我们有连接。如果仅用理性的力量阻断这种连接,强迫自己在短时间内接受现实,完全开始新生活,内心的愧疚感、不安全感就会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影响我们的行为和生活,阻碍我们真正开始新的幸福生活。
这个与天堂的对话和连接,意义就在于此,帮助我们去完成未完成的事件,创造一个机会去表达,在潜意识中告诉自己:他们在天堂过得很好,他们也希望我们带着他们的爱更好地生活。
四、“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操作指南
1.在清明节或其他有代表性(忌日或生日)的日子,去祭拜在你心中有特殊意义的重要他人。给这次祭拜留出较长的时间,完成基本的探望仪式之后,紧接着进行我们的天堂对话。
2.冥想:想象你进入到那个在你生命中对你影响至深的人的身体里,去感受他的感受,感觉他身体里每一个细胞的感觉,感觉他身体里血液的流动速度,当你感觉到的时候,再尝试着去感受他给予你的信念。是的,他在你的头脑中植入了一些信念,去感受是什么样的信念。慢慢地感受……
3.用画笔画出你的重要他人给予你的信念。
4.为画面添上你的信念。
5.画下在天堂中与对方对话的情景,对方是怎样的姿势,穿什么衣服,脸上是什么表情,都尽量画出来,将自己画入画中,描绘一个对话的模拟情景。
6.闭上眼睛,在头脑中进行整个对话过程:自己说了什么,对方又是怎么回应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直到觉得想说的话都已作了表达,再结束整个对话过程。
7.将整个对话过程在纸上写下来,留作纪念,在平时想与对方连接的时候拿出来看看,当作一个自我勉励,逐渐适应没有对方的日子,开始新的生活。
五、注意事项
“天堂的对话”心理干预技术,是一个将潜意识的想法通过对话意识化,为未完成事件提供一个完成的机会的过程。真正用心去完成整个过程的操作,进行一次天堂的对话,对于我们真正告别生命中曾经存在的一个重要他人,带着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更好地生活,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张粹然.心理学与文化[M].成都: 四川省心理学学会,2005.
[2] 王敬群等.仪式与心理治疗[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45):117-122.
[3] 钟年,彭凯平.文化心理学的兴起及其研究领域[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6).
[4] 杨鑫辉.现代心理技术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5] 韦志中.幸福干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