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种树郭橐驼传》看语文教学
2015-04-16孙亚丽
孙亚丽
【摘 要】唐代的一个小人物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树木,经过他的手,无论是种植还是移栽,没有不活的,不仅长得枝繁叶茂,所结的果实也丰硕,且比别的树结的早。为此,柳宗元为他立传《种树郭橐驼传》。郭橐驼种树给人的启示不小,有人将他的绝技“移之官理”,在此笔者将它移之教学,受益匪浅。
【关键词】郭橐驼;语文教学;天性
柳宗元云:郭橐驼业种树,“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而“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初读此文,惊叹驼之种树技艺精湛,但细读后文,郭橐驼一番自述让人受益匪浅,“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此之“天”与“性”即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即本性。郭橐驼是掌握了树木发展的自然规律,是按正常情况办事,而他植者却违背了这一规律,是一种不正常的行为,在诸多不正常人眼中看正常人,自然是有些超常。由此,以驼之道,“移之官理,则与驼业者其亦有类”。“问养树,得养人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大胆设想:以驼之道,移之语文教学,可乎?
就中学语文教学来说,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文学家,而主要是培养有思维,有创新的“思想家”。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习惯、意识和精神。这种观察和思考当然主要是指向人生和社会、历史和现实、文化和精神等领域,这才是中学语文教学能够而且应该做的事情。因为思想不仅是人的权利,而且是人的本质。要实现这一本质的飞跃,基础是关键,犹如种树“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要使学生的天性全而且本性能够充分发展,就必须精到的讲课,非常具体、细致地对学生学习方法加以指导。在实际工作中,教师要把严格要求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放松。比如预习这一环节,要要求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扫除当天要讲的课文的文字障碍,要读课文,要勾画出不懂的问题,这就相当于“其本欲舒”,在种树前先舒展它的根以便充分吸收养料。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已大致掌握课文文意,并可拓展思维,留有想象空间,不像在不预习的情况下“死”听教师讲解,使思维蹙缩成一个“核桃”。又如在课堂这一环节,教师要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精力集中,不能允许思想开小差,随意看其他书籍等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思想行为。同时,教师要以严谨的教学态度,灵活自如的驾驭课堂,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此环节我喻之为“其培欲平”,要把知识合理适度的传输给学生,且要他们咀嚼吸收,不能一堂贯,也不能对任何一位学生有偏差,以致“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也就是说不要等到考试后才查漏补缺,而是要充分利用每一节课,孜孜不倦地耐心传播知识。日积月累之后,学生犹如茁壮成长的树苗,吸收了大量的养分,只等着接受知识的考验。
此外,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这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其中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此环节正所谓“其土欲故”,温故而知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度,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有了严格的课堂教学、各种精心设计的有助于吸收课堂知识的提问后,还需及时的检查督促,这样才能保证把严格的要求落到实处。此环节我称之为“其筑欲密”,原因在于,系统地检查学生课内外掌握的知识,如进行小测验,归纳文言知识,将知识归纳为系统且有联系的小板块,让学生细嚼慢咽,吸收养分。就好比种树时将它周围的土捣结实,为它将来奠定牢固的基礎。对那些自控力较差、基础也较差的学生尤其要以基础知识的巩固为主,让其水平有所提高,并与其他学生同步学习。经过以上环节之后,就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任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郭橐驼种好树能“勿动勿虑,去不复顾”,是因为他把根基打好了,才能“其置也若弃”,相信自己所植的树能茁壮成长,早实以蕃。
当然,教师要做到“其置也若弃”,并不是放手不管,而是保持对学生的宏观调控与指导,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
教师工作是一项既具有挑战性又充满无限乐趣的工作,教师要时刻把握“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原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时,要与学生融为一体,随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传输知识;需要放手时,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像郭橐驼那样“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才能顺应学生成长的自然规律,才能使所传授的知识被学生吸收,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从而适应将来社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