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渗透
2015-04-16李艳华
李艳华
【摘 要】德育是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立足课堂,发挥课堂育人的特殊功能,教育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一片深厚感情。21世纪被认为是生物科学的世纪,生物科学将因其领头学科地位的确立而在新世纪里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命运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授课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智德;德育内容;教育原则;教书育人
古人早就提出过“智德”这一概念,即智中有德。智的发展促成了德的提高。德育是教书育人的起点和归宿,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立足课堂,发挥课堂育人的特殊功能,教育学生从小形成对祖国的一片深厚感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提高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作为生物教师在授课中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教学,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下面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有关德育的内容和原则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生物教学中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观点的教育:爱国主义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首先可以利用书中小资料开展爱国主义。教材中小资料很多,其中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生物科学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一份爱国主义的好素材,充分利用起来有利于学生增强爱国得信心,树立立志为国争光的决心。例如可以有利用教材必修内容中的德育素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我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课题研究的新进展、新成果;1989年转基因鲤鱼的培育;我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和她的缔造者张丽珠教授;我国科学家在生物学方面的众多成就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社会公德的教育:社会公德是人们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调节行为的规范和良好的风尚,如不讲公德,就会造成社会秩序的混乱,特别是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在生物教学中加强社会公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结合人类对生物圈影响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抵制不良习惯的教育,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找准结合点,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能使学生将枯燥的文明条例,化为自觉的实际行动。
二、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的原则
(1)渗透性原则:德育的过程是培养学生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想发展的过程。生物教学中的德育不同于思想品德课,它必需与生物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生物科学成就教学有机的结合,以实现生物学教学的科学性、知识性和思想的同一,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在讲述“生物与环境”内容时,我会对学生讲述这样一段话: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的首都为什么会在申奥中败给一个只有几千万人口国家的悉尼呢?除了政治因素外,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北京的环境质量远远落后于悉尼。因此,环境问题不仅仅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健康,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地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学生们听到这段话后,惋惜之余,个个跃跃欲试,似乎都想为提高我国的环境质量献上一份力。不知不觉中,在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的同时,使他们受到了一次印象深刻的环境教育。
(2)针对性原则: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思维、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德育还应注意针对性原则。比如,讲七年级讲光合作用时,在介绍了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之后,可以这样问学生:为什么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而动物不能呢?学生会回答是因为植物细胞中有叶绿体而动物细胞没有。接着教师再问:植物细胞有了叶绿体是不是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经过讨论才会答出还必须要有光照。然后教师再以这个例子教育学生:植物细胞之所以能进行光合作用,一是因为有叶绿体,二是要有光照,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学们在学校学习,要学好知识,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还要靠教师的教导,这两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对初中生来说,这样的灌输不仅能使他们懂得搞好学习的基本要素,还能够使他们建立内因外因关系的初步概念,为培养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奠定基础。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把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思想实际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结合起来,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在讲“关注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这节时,我让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谱,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既把知识用到实际中去,又培养了他们感恩父母的心。
综上所述,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进行德育教育,并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它需要生物教师多花时间和精力,找到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德育教育收到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常桂华.浅谈中學生物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原则.中学生物学
[2]生物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5
[3]杨梅祯.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的德育渗透.中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