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2015-04-16梁元国刘华
梁元国 刘华
【摘 要】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的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关键词】创新教学;兴趣教学;数学课堂
作为一名学生,从小就应有问题意识,要有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愿望,这样对我们教师就更加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我是如何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的。
一、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在人类活动中,个体面对情境提供的已知条件,依据自身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基础,对条件、未知的结论或已知的条件与结论的关系产生一种探究、怀疑、猜测的心理状态或思维习惯。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好循环状态,促使个体积极思维、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也有人提出中国与美国教育成功的标准不同,中国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没问题,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长,问题也随之越来越少;而美国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育成有问题,年级越高,学生的问题越多、越奇、越有创意,甚至提的问题连老师也回答不了,那就算是特别成功。我们提倡学生提问题,教师应该怎样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呢?
1.教师较强的感染力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微笑带入课堂,教师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态度、饱满的精神,会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积极提问。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巧妙地设障布疑,把学生置身于研究问题的氛围中,能诱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提供条件,创设机会,让学生提问。有时可以事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模仿提问,有时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再进行提问,提问的原则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可以设置如下几种问题情境:
(1)直接式。教师可以直接设问。比如教学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时,教师直接提问:你知道能被2、3、5整除数的特征吗?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也可以直接问:怎样把分数化成小数?通过这些问题的提问,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一步地启发:观察3的倍数每个数的数位数字之和有什么特点?交换一下数字位置,是否也能被3整除?为什么?经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达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应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问题。
(2)悬疑式。小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将所要学习的知识,创设于较新奇的悬疑式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揭开秘密的问题意识,使他们去问。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用摸奖游戏导入。我在口袋里放了8个红球和2个黄球,先讲清游戏规则:摸到黄球,老师奖励一支铅笔,摸到红球交给老师一支铅笔。我刚说完,学生们都抢着来摸。结果可想而知,学生输得很惨。这时,学生产生了疑问:为什么老师赢得多输得少?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从而走进可能性的学习探究中。
(3)操作中的问题情境。新课程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动手操作,在操作中动脑思考,并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在教学“圆柱体的表面积”时,我先让学生做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高10厘米的“饮料罐”。在做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问题:侧面积用什么形状的纸来围?我便和学生一起来研究。待这一问题解决后,学生又会提出新的问题:围侧面积的长方形纸长究竟应该是多少呢?学生进入探究学习中,因为是他们自己发现和探究出來的问题,所以印象深刻。
(4)挑战性的问题。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可以设置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情境,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引发冲突,使学生质疑,引起思维冲突,达到预期效果。如: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教师出示 + = ,提问:为什么和反而小于加数了呢?这样计算对吗?这样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冲突,进而追究原因,最后弄懂算法。
(5)反问法。反问能打破思维定式,让学生们主动跳出原有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会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用更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解决问题,进而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学“平年和闰年的判断方法时”,教材上说,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年份是闰年。这“一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加上“一般”呢?有特殊的吗?又如教学“分数化小数”时,书上说:一个最简分数,将其分母分解质因数,如果只含质因数2和5,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为什么要加“一个最简分数”呢?不是最简分数行吗?通过反问,激发学生深入思维,探究学习。
(6)联系生活实际提问。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在教“利息和利率”一课时,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带学生到银行去参观,并用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蓄、取钱,特别是注意记录银行的利率,学生在记录的时候就会产生问题:“利率是什么?”“为什么银行的利率不同呀?”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新课,课上学生由于是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从而找到符合实际需要的储蓄方式,本节课的知识也很轻松地掌握了。
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陶行知老先生讲过鸡吃米的故事,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它吃,它不但不吃还乱叫乱动,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生的主动性是何等的重要。你让学生去提问题,他们无兴趣,硬逼着他们去想去提,结果就如按鸡脖吃米。如果他们自己想去提问题,那结果就会截然不同。学生如果想去提问题,说明他们对提数学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动力,学生便会主动地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是自己不会的,或是想和同伴交流的,或是有质疑的。刚开始训练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要求不要太高,最主要的是激发学生提问题的兴趣,要让他们敢提。当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时,老师要及时鼓励,不要吝啬你的语言。老师赞赏的目光和激励性的语言会激发学生再次提问的欲望,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愉悦的感受,并会将这种体验和感受继续下去。有了提数学问题的积极性,这就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三、学会提问
当学生对提数学问题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敢提问之后,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如何学会提问,如何提有价值,值得探究的问题。要让学生的问题富有艺术性,要架起桥梁,有效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变“要我问”为“我要问”。教师要多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当学生解决问题,列式解答后,教师要追问“为什么?这一步求的是什么?你是根据什么求的?”这样注重了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学会提出问题。
四、学生的反思
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进行反思,这有利于我们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我们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数学也要进行学习中的反思。在课堂上,每一节课,我都会利用几分钟时间,让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反思,谈谈收获。让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收获,也会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总之,教师要自始至终引导学生不断向自己提问,不断由问题生成更多的新问题。要让学生在提出问题之前学会删除不成问题的问题,逐渐让学生提出有价值、实质的问题。这样,学生就会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提问,在成功与喜悦中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进而从容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