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利风景区适建性分析探讨

2015-04-16赵建亚

江苏水利 2015年10期
关键词:风景区滨水水利

陈 烨 赵建亚

(1.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江苏省河道管理局,江苏 南京 210029)

1 水土资源的适建性

水利风景区是以水利枢纽为载体的优越生态环境,其景观资源中水土资源是根本。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每年以约70 家的速度递增,江苏省有国家级水利风景区45 家,省级水利风景区已突破100 家。虽然有些优美的景区已经成型,但仍存在定位目标模糊、管理体制不清等不足之处,在景区资源整合度、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在当前“美丽中国”、“生态宜居”方针政策的引领下,水土资源的开发,首先应确保水工程、水资源的安全,同时需要兼顾生态保护与美化环境的双重任务,而生态保护与自我修复规划是具有跨学科、高技术含量的重要课题。

江苏省境内水网密布,水资源极其丰富。合理开发水利风景资源是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美化水环境的有效抓手。水土资源的保护可以拆解为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以及其他自然资源的保护等。以科学的适建性分析为引领,整合水土资源,进而形成合理、完整的水系格局,是从生态视角出发的重要技术环节。

科学的规划步骤是从地形地貌开始,运用ARCGIS 或其他相关专业软件分析地形特征,使地形走势、水系格局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先进技术的引导下科学耦合,从而探讨最适合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的规划发展方向。在技术层面,根据汇水面积、汇流累积量计算可分析水流路径,通过适当调整地形,改变局部汇水方向,并结合现状林地的形态,保证该地段雨水的滞留水量,从而整合临近水体,结合植物的湿生体系,保持并控制水土资源的自然转化趋势,协调开发与湿地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另外,湿地是地下水系统的一部分,其有助于减缓水流速度和净化水体。当自然降水、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废水夹带着农药残留等含有毒物质或杂质的水流经过湿地时,湿地植被在降低水流速度同时,可对其进行净化。

2 水系格局的适建性

水系的空间格局,是构成水利风景区的核心,也是形成特色的基础。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依然应当考虑对其水体实施长期管护,尤其是水域周边的地表污水与雨水对水体均构成直接或间接威胁,应当合理组织,结合滨水生态廊道的规划,构建梯度过滤、自然循环的生态环境。

从总体上看,首先应当构建生态网络化的水系格局。控制并处理周边水域和周边生活用水,特别是要防止周边道路上的汇水对生态水体造成影响。可构建循环水系的生态廊道、湿地,减少或降低周边水流的侵蚀,以形成缓冲、沉淀、过滤和净化机制,保护核心水资源的水体。

其次,需要关注游览项目带来的潜在问题。因水系的功能分区不同,带来的人群活动类型会有所差异。通常水利风景区的水域成因虽各有不同,但其范围内的汇水量都不会小。因此,需要针对具体水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将雨污水处理与景观设计相结合,保护水体,减少地表径流和洪峰流量。如:利用已经形成的绿地系统,结合公共区域构建的花园、湿地、河湖等增加泄洪水量,同时,对滞留在景区内的洪水加以运用,减少或降低洪水向外的排放量和排放速度。总之,在对水资源循环利用的同时,要弱化水污染,保护水生态,凸显水景观。

3 水景观的适建性

3.1 水面形态

水利风景区的水景观,宜从系统耦合的角度去研究水系格局带来的水景观特征,水面的宽幅以及岸线的波折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从设计角度看,水景观与水面、水质等有不同的要求。从观景的角度看,水面的宽幅并不是越大越好,考虑到人的视觉观赏能力,视野与视距的要求,通常情况下水面宽幅不超过1000 m 为宜,理想状态在500 m 左右。如果不能满足,就需要构建洲、岛、半岛、浮岛等不同的岛屿形态来改变景观格局,通过对景观生态的双向调节,满足景观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达到空间层次丰富、水景变化多姿的效果。

对于大水面的划分、空间的开合变化、视线的整体组织都需要精心分析研究,才能找到最合适景区天然格局的规划方案。比如,空间的开合转折,就有“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之说。水面的划分,不同尺度下有海、河、湖、溪、涧、潭、瀑、池塘之别,夹以岛屿、矶滩、步石、桥梁、码头、堤堰之景象。

小尺度的水面宜聚,水聚则延绵不断,不觉其小,不知始终,从而达到步移景异,观之有物。景观之水,贵在曲折,否则一览无余、平淡无奇。北宋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言:“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欲瀑布插天,欲溅扑入地,欲渔钓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挟烟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辉,此水之活体也。”正说明水景观的塑造应不拘一格,灵活多变,不是仅仅守住一片水域就自成水景了。

3.2 功能布局

水利风景区的功能配置通常兼顾观光、娱乐、休闲、度假、科普、教育等内容,前提是要将功能布局合理地契合到空间格局之中,否则必然是看似内容丰富不缺,其实却是功能混杂,其核心问题就在于对空间格局的适建性分析,应使功能布局与水景观格局相匹配。李清照称:“山光水色与人亲”,功能布局同样要与山水相“亲”,要将最合适的功能布局在最合理的区域,才能达到与人亲、与景亲的目的。

功能配套都是面向不同对象的配套,只有关注使用人群,才能运转自如,灵活机动。如:科普与教育功能既相近,又有所区别。科普内容需结合水利设施布局,教育功能则可附加适当的娱乐设施。这样才能活跃活动的氛围,两相结合,相得益彰。观光功能需要针对不同人群层次的不同审美情趣进行构建,空间宜有闹静之分,既要有波澜壮阔、行云流水之意境,也要有庄子《刻意》中所述“就数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上,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那种隐逸山林、寄情山水的审美空间。度假休闲,需要结合山光野趣、枕水渔舟、静谧空间,闲散布局为宜,这样才能不破坏天然水境,否则水边无遮无拦一片建筑群,会严重破坏水景观。

4 景点的适建性分析

4.1 利用固有的营造因子

水利风景区有很多水利设施,无论是现在正在使用的,还是已经成为遗存的遗址、器械等,都是不可多得的特色因子,是景区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景点营造的基础。只是水利枢纽设施与景点之间的转换,还需要细致推敲,要与文化、活动、行为相适应、相融合。目前,水利枢纽的堤坝、闸站、运行管理建筑等,从水景观的角度看,都是不可或缺的对景区具有重要影响的景观因子,同时也是水文化的载体。

堤坝以其壮观的工程体量构建了滨水驳岸的水平线条,其厚重坚实的形态如辅以浅根植物群将相得益彰,目前生态型、自然型堤坝的技术日渐成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闸站、运行管理建筑,由于其自身工作要求形成了狭长体量,从而构成自身的特色,应重视两端的建筑形态设计,在建筑体量、高度、色彩、材料肌理上细致推敲,自然能营造出属于水利风景区特有的景观形态。

4.2 挖掘潜在的文化因子

从观感的角度去寻找景观节点,无论是堤坝还是建筑都有改造的必要,才能达到景观节点的观赏要求。从认知的角度出发,不仅仅只有这些堤坝和建筑是水利风景区极具特色的景观节点,当然还有其他值得挖掘的独具水利特色的景观因子,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行业特色的挖掘正需要将一些看似已经没有功能作用的“废弃物”改造成为水利文化的载体融入景区之中。

在笔者主持的梅龙湖项目中,发现一处自来水厂的陈旧水塔,经过考虑决定保留水塔进行改造,并构建了基于水塔的滨水集聚广场,从而使滨水旅游开发潜力得以挖掘,形成旅游文化的基础,进而成为景区的标志性景观。以此拓展,不断出现的码头、水街、拱桥、喷泉、栈桥、露天餐饮等共同构筑了丰富多彩且具有文化特色的亲水岸线与滨水开放空间。另外,塔身的高度与开放空间的对比,从形态上打破了平缓的滨水天际线,为滨水风光找到了恰当的标识,从而成为水文化的参照物。

4.3 审慎设定景区新建筑

水利风景区功能与景点的完善,离不开游客中心、水利文化展览馆、餐饮度假设施、观景亭廊等建筑景点的设定。建筑或构筑物的适建性分析,包括其选址、规模、体量、形态、高度、布局、色彩、风格等方面。尤其是水利风景区大多以平缓的水域形态为主,建筑形态建设不当就会让景区出现非常突兀且不和谐的败笔。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中总结了建设原则:“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卜筑贵从水面,立基先就源头”,就是要置建筑于景观环境之中,尤其是滨水环境。

如何在景观环境中确定风景建筑的尺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笔者多次参加江苏省住建厅类似项目的方案研究,如:苏州石湖景区的风景建筑选址方案、太湖光福度假村风景建筑的选址方案等。大量的实践证明,基于经验、感觉完成的设计往往对于建筑控制性要点的理解具有模糊性,应当在景观环境中寻求体积与环境空间、体量与地形地貌、高度与高程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而针对如选址、体量、容积、高度、竖向、植被、可视范围等细节深入探究,才能造就一个与景观环境共生共融的优秀景观建筑。

5 技术运用的适建性

5.1 湿地维护技术

湿地是水利风景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受到水域调整的扰动影响。也就是说在规划之初,就需要通过踏勘和借助各种技术手段做出详细的多层次分析,以利于对天然湿地实施重点保护。水利风景区有些是由水库构成的,形成的是以水库为主体的人工湿地,这部分湿地容易受到气候温度的影响,也容易出现基质堵塞、床体缺氧等问题,而保持水体的流动、丰富的湿生植物、适当养殖水产则是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特别是湿生植物的根系对水体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效果,其表面积大小决定了净化水质的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还应特别注意植物品种的多样性问题。例如:芦苇是多年生禾草,大面积种植芦苇能起净化污水的重要作用,且形态优美,景观宜人。但是到了枯萎期,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大量底泥沉淀,对水质造成不利影响。

5.2 植物配置技术

水利风景区周边通常以自然环境为主,在主要功能区、休闲区的人工种植宜围绕自然形态,采用丛植、群植、林带的方式,营造出富有野趣的生态景观环境。植物选择也要以地带性植物为基础,辅以观叶、观花植物作为点缀,地面可大面积种植自衍自播的宿根草本花卉,如:二月兰、大花萱草、金鸡菊等,减少后期人工管护成本。

此外,水利风景区的堤坝形成的硬质驳岸大且长,如能保持线形优美,结合其厚重的特征不失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堤坝顶端,适当配置一些浅根系植物,如:雀舌黄杨、紫藤、常春藤、爬山虎、麦冬、葱兰、黄馨、迎春等,可以形成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

6 结语

天然优美的自然环境依然存在衰减退化问题,打造水利风景区需要更多更好的科学技术,如:水质保证技术、水景观可持续技术、水景观减量设计技术等。景区的形成依托于水位、水容、水形等基础条件,建设优美的水利风景区需要全方位的观念更新。水景观的本质是文化载体,水文化的表达带来的是科学态度,水科普的成果则是对历史的肯定,对水利文化的传承。

猜你喜欢

风景区滨水水利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滨水景观带的设计分析
明月湖水利风景区的水文化挖掘与诠释
GIS在风景区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以威海市圣水观风景区为例
现代城市滨水特色景观设计探析
用“尚方宝剑”保护沙澧河风景区
浅谈滨水线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