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古代世界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现代城市发展的演进

2015-04-16汪璟

建材与装饰 2015年22期
关键词:卫星城城市形态新城

汪璟

(斯构莫尼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 200041)

由古代世界城市形态学理论分析现代城市发展的演进

汪璟

(斯构莫尼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作者通过工作中对城市设计的学习和研究,提出现代城市的发展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各种联系,市民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活动影响城市发展的进程,并且以巴黎城市为例讲述城市形态逐步形成的过程。

行为;形态;新城;巴黎

随着人口、面积、资源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增长,城市的发展轨迹各不相同,但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发展是由中心向外围扩张,逐渐形成各自的空间结构,而新城的城市功能、定位不同,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在城市形态的发展和演进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理需求、行为活动是影响空间结构、形态的重要因素。

在古代城市中,生活的习俗决定城镇的形态,当然城镇的形态也持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曾读过《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这本书中,书中大部分内容都在讲述迷信、神话故事等虚无缥缈的事情,而且城市形态学的理论在书中也甚少提及,也就是说书中讲述的古代城市形态和今天我们所学习和了解到的现代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理论中由路网、建筑和场地所构建的城市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书中讲述了古代人,尤其是古罗马人是如何规划城镇的,他们是怎样通过各种仪式、祭祀活动、宗教理念来认识城市的方位、边界和中心的,这样形成的城市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的行为息息相关,人们的身体活动应该同所在的城镇联系起来。

现代城市不受迷信、怪力乱神之说影响,但城市的发展依然有其遵循的模式。为避免单中心城市发展带来的拥挤及生态等问题,自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起,各国的政府、专家逐步形成了“从城市区域的角度出发,通过开发城市远郊地区的新的城镇点以分散大城市压力”的规划思想。最早的新城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恩温提出的“卫星城”。这种卫星城基本上是单纯的居住功能,也被称作“卧城”,目的是分担中心城区的居住压力。

但这一理念在得到发展和应用一段时间后,人们发现这些卫星城虽然解决了居住的问题,在因工作地点、社会资源、公共服务等需求仍在中心城区,反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及交通问题。因此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开始关注人们的活动和需求,并且强调卫星城市的独立性。在这种卫星城中,居住与就业之间相互协调,具有与大城市相近似的文化福利设施配备,可以满足卫星城的居民就地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逐步形成一个职能健全的独立城市。在20世纪40年代的中期开始,学术界对于城市发展中出现的这种新建城镇统称为“新城”,“卫星城”的名称逐渐在城市设计中成为过去式。

那么“新城”都具有哪些特点呢?这些新城往往与现有城区不相连或有明显分割的区域,由政府规划或特定开发公司、组织有计划,自上而下地建设。属于城市开发、再开发中的新开发阶段。广义的新城概念包括在都市核心区周边建立的,功能、交通、位置等有相对独立性的副中心型城区。英、法、美、日、中、韩等国是新城建设案例较为典型的国家。

以巴黎城市发展为例,现代城市生长的过程中,更多影响因素促成城市形态的行成。市区位于巴黎盆地中央的塞纳河畔,是一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与其他欧洲巨型城市类似,大规模城市更新、改造也曾在巴黎引发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冲突、引起社会各界的不满,并且导致传统城市风貌急剧衰退。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黎是以市区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向外扩张。行政、文化、金融、商业等核心设施都朝向郊区方向递减,市区内绿地面积下降,居住区向外围扩展,交通问题加剧。所有这些促使法国政府调整城市更新、改造政策,尝试通过建立更加合理的实施机制解决相关问题。

《多中心大都市——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一书中说到:“POLYNET关于巴黎巨型城市区域的研究结果,首次强调了需要在规划文献中对商务服务业、高端生产者服务业或更广义上的所有知识密集型经济活动(包括某些工业部门)进行更充分的评估。应更为有效地考虑它们之间的潜在空间逻辑关系和大量相互联系。”

20世纪60年代,巴黎市政府决定规划建设现代化的巴黎新城——拉德芳斯,通过分担核心区部分城市功能来成为城市的副中心,巩固法国作为商业、交通和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调整和改变城市核心区域东部和西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并对老城的历史建筑及文化遗址保护和重建。新城的开发密度、模式、形态都与原城市中心不同,空间尺度也不同,对于如何使得新城能够吸引企业入驻,这是一个新的挑战。

可以说巴黎政府在新城的开发模式上很有特点。首先巴黎政府颁布了《地方分权法》,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权力和责任全部移交给了地方政府。国家与地方签订五年计划合同,由地方负责城市规划的建设实施,使得地方政府对城市规划产生了较大积极性。于是地方政府在各重要项目中,常采用一项特殊规划——协议开发区,用于发展城市新区、新建住宅、建设城市公用基础设施等。这种开发模式灵活多变,可使市镇对可建设的土地接开发或是合同形式与其他有关机构联合操作。并且更加侧重于研究建筑与基地的关系,以及研究结果对未来设计的启发。

新城——拉德芳斯的标志性建筑新凯旋门建造于1989年,集办公、展览、观光、餐饮等多种功能于一身。与巴黎市区的重要空间节点在同一轴线上,门的形象既呼应了城市轴线的延伸,又象征的新城的开放性。又如《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书中写到:“与对今天的规划师们来说,认为城市应该具有一种象征性的格局,就像古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简直太过遥远和无聊。今天,倘若我们真的把某种事物看成是‘象征性’的,那它就会被理解成只具有‘象征性’而没有其他属性。”这可以理解为,古代城市的“象征性”和古人的生活及其信仰是息息相关的,而这与现代城市发展中的“象征性”是不同的,但也同样具有意义。

当然,即便是整合了多方资源的新城开发在发展初期也要面临城市核心区域的竞争,并且处于劣势。因此需要政府的配套政策来协助其吸引工业、企业的入驻。巴黎政府对市区内企业征收“拥挤费”,从市区迁出的企业可以享受一定的拆迁补偿费用。

在《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一书中,作者在前言中即对当代规划进行批判,他认为巴黎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一个巨大的生产空间、一个实现梦想的舞台,城市就是为了能让人们追求财富、责任和梦想。但在这一逐步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形态中体现出深奥、复杂的世界观和人文、社会形态是很容易被遗忘的。而笔者认为,现代城市的发展也无不与社会环境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市民通过自身的活动例如节日庆典、休闲娱乐、文化活动都与城市的形态、交通的状况紧密相连,市民通过这些行为与城市建立连接,推进城市发展,并在这里形成归属感、产生记忆点。

[1]约瑟夫·里克沃特.刘东洋,译.《城之理念——有关罗马、意大利及古代世界的城市形态人类学》(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8.

[2]彼得·霍尔,凯西·佩恩.罗震东,张京祥,译.《多中心大都市——来自欧洲巨型城市区域的经验》(第一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3.

TU984.2

A

1673-0038(2015)22-0009-02

2015-5-15

猜你喜欢

卫星城城市形态新城
珠江新城夜璀璨
一座新城的诗与远方
长江新城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卫星城里的房地产投资
高密度城市形态下的规划探索
TOD发展模式下卫星城内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吸引范围的研究
抽象与现实
长三角地区城市形态对区域碳排放影响的时空分异研究
新城